華文網

99%的家長反映:我與孩子的聊天變得很沉悶,該怎麼辦?

隨著孩子的歲數的增長,孩子不再天天偎在你的身邊了,逐步的家長都會發現,想瞭解孩子就必須通過跟孩子聊天溝通才行。可是很多大人不會跟孩子聊天,甚至會慢慢的把聊天變成一種沉悶的氣氛,

這樣就更加難以瞭解孩子情況。

比如:有些大人從孩子上學的第一天開始,跟孩子說的話永遠都是翻來覆去的那幾句,“今天在學校感覺怎麼樣?”“你在學校聽話不?”“作業寫完了沒?”“考試考怎麼樣?”永遠只是把關心的詢問變成每天例行公事的質問,

這不是聊天,更談不上溝通。長久下來孩子的回答也會變得千篇一律“還好啊”“我很乖”“考的還行”等等。慢慢的家長會覺得孩子不善言談,甚至正常的詢問都得不到回答。久而久之家長與孩子的代溝就會變得不可逾越。

每次看到我跟小孩子可以聊很久,有些孩子媽媽大都會既羡慕又苦惱地問我:“你跟孩子聊了什麼?為什麼我的孩子都可以跟你聊那麼多,

對我卻愛搭不理?有什麼秘訣嗎?”

其實哪有所謂的秘訣,要說有的話也只是一些小技巧,沒有任何難度。小優稍微整理了一下,分享給大家。

1.家長扮演的角色是“答錄機”而不是“話筒”

就是對孩子的說的話先要學會傾聽,不要盲目的發言。沒明白孩子的意思就開始給孩子講大道理,

往往就變成了說教。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觀察孩子的神態和情緒,給予孩子高度的信任,讓孩子感覺到,跟父母聊天其實是有趣的。這樣,他才可以放心的把他心裡的話講給你聽。

2.跟孩子聊天要從細節著手

孩子之所以叫做孩子,

就代表著跟大人不一樣,還是單一的,他們很難理解一些內容過於豐富的問題,更加不會回答。如果想要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要儘量避開大範圍的問題。改問的簡單一些,並且直接可以讓孩子說出答案的問題。

如果你問:“你今天在學校幹了些什麼?”這種問題,孩子就會很難回答,往往給出的答案就是“上課唄”,孩子這時並不是敷衍,而是這一天做了很多事,回答起來太複雜。

這樣就會將這個話題終結,而且你也得不到孩子在校情況。

如果是我,我就會問:“學校今天的課程是什麼?”那麼孩子的話題就會多起來,這時你再具有針對性的問孩子喜歡哪門課,不喜歡哪門。這樣你就可以借機瞭解他今天做了些什麼,並根據瞭解到的情況予以引導。通過一些問題打開話題,這些問題簡單易懂,孩子通常都會爭先恐後地回答,不會感覺到壓力。

3.從認同孩子的觀點出發,引導孩子

這裡所說的“引導”並不是讓家長在與孩子聊天的時候帶有目的性,儘量讓聊天變的純粹些,糾正錯誤與聊天儘量分開。

現實生活中,家長跟孩子所謂的聊天,往往家長都有意或無意的對孩子的感受進行否認。比如有一天我兒子跟我說:“我不喜歡體育課,體育課無聊死了”的時候,我絕對不會接著說:“體育課不無聊啊!體育課可以鍛煉你的身體,讓你身體棒棒的。”

相信我,只要你這麼說,孩子後面就不會再有興趣跟你聊了,只會生氣。因為當孩子覺得你並不認同他說的話時,他後面的話題很容易就就被氣憤掩蓋掉。

比較好的方式是回答:“哦?體育課很無聊啊,那你可以告訴我是什麼讓你覺得很無聊嗎?”

兒子說:“因為我本來以為體育課可以丟手絹做遊戲,可是體育課老師都只讓我們學跳操,真沒意思。”保持中立的語調、同時感受他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跟你有繼續交流可能性,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瞭解他的需求,從而達到家長説明孩子克服困難的目的。

記得有個媽媽諮詢我,說她孩子跟她抱怨功課好難,都考不好。她明明很溫柔地告訴孩子說考不好沒關係,成績不重要。結果兒子卻氣得說她不瞭解他,拒絕再跟她說話,讓她很難過。從這可以看出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認同他考不好,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的心情。所以,如果媽媽改說:“啊!考不好,心情一定很不好,你現在一定很難過,你要不要說說你的苦惱?”這樣我相信她兒子的心情一定會好許多,也會繼續把心事對媽媽說出來。也避免了孩子真的認同成績不重要這種危險觀點。

4.要使用迂回的手法,一種旁敲側擊的詢問

兒子剛入學時,我想要知道他在學校的狀況我先問她:“你們班上最調皮的是誰?”

他說:“當然是敢敢。”

“他怎麼了?”

“他上課講話啊,拿粉筆丟同學頭上。”

“真的啊?那老師不管嗎?”

“算數老師罰他站著。”

“站多久?”

“站到下課呢!而且下課也不允許出去玩。”

“你們老師這麼凶啊?”

“嗯,他有一點凶。”

“那你有沒有被老師凶過?”

“沒有!我很乖。”

“喔!所以你都沒有被老師罰過站嘍?”

兒子不好意思的說“有過一次,不過是被體育老師罰的。”

“也是講話嗎?”

“是啊。不過只有罰站了一下。”

於是,我就從這樣的一段對話,大概也瞭解了他對老師的觀感,上課的情形,以及老師對於孩子的調皮行為如何管教等一些資訊。所以有時候迂回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通過這個辦法我慢慢知道了孩子班級中誰常被罰、誰功課好、兒子喜歡那位老師等等。這樣在通過聊天的過程,家長就能知道孩子對同學的行為有什麼養的態度,從而掌握孩子在學校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身心狀態融入在校園生活裡的。

與孩子溝通總是需要一些小妙招,最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跟孩子溝通,才能深入孩子的世界,良好的把握孩子的內心。才能更方便的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youwineducation

3.從認同孩子的觀點出發,引導孩子

這裡所說的“引導”並不是讓家長在與孩子聊天的時候帶有目的性,儘量讓聊天變的純粹些,糾正錯誤與聊天儘量分開。

現實生活中,家長跟孩子所謂的聊天,往往家長都有意或無意的對孩子的感受進行否認。比如有一天我兒子跟我說:“我不喜歡體育課,體育課無聊死了”的時候,我絕對不會接著說:“體育課不無聊啊!體育課可以鍛煉你的身體,讓你身體棒棒的。”

相信我,只要你這麼說,孩子後面就不會再有興趣跟你聊了,只會生氣。因為當孩子覺得你並不認同他說的話時,他後面的話題很容易就就被氣憤掩蓋掉。

比較好的方式是回答:“哦?體育課很無聊啊,那你可以告訴我是什麼讓你覺得很無聊嗎?”

兒子說:“因為我本來以為體育課可以丟手絹做遊戲,可是體育課老師都只讓我們學跳操,真沒意思。”保持中立的語調、同時感受他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跟你有繼續交流可能性,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瞭解他的需求,從而達到家長説明孩子克服困難的目的。

記得有個媽媽諮詢我,說她孩子跟她抱怨功課好難,都考不好。她明明很溫柔地告訴孩子說考不好沒關係,成績不重要。結果兒子卻氣得說她不瞭解他,拒絕再跟她說話,讓她很難過。從這可以看出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認同他考不好,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的心情。所以,如果媽媽改說:“啊!考不好,心情一定很不好,你現在一定很難過,你要不要說說你的苦惱?”這樣我相信她兒子的心情一定會好許多,也會繼續把心事對媽媽說出來。也避免了孩子真的認同成績不重要這種危險觀點。

4.要使用迂回的手法,一種旁敲側擊的詢問

兒子剛入學時,我想要知道他在學校的狀況我先問她:“你們班上最調皮的是誰?”

他說:“當然是敢敢。”

“他怎麼了?”

“他上課講話啊,拿粉筆丟同學頭上。”

“真的啊?那老師不管嗎?”

“算數老師罰他站著。”

“站多久?”

“站到下課呢!而且下課也不允許出去玩。”

“你們老師這麼凶啊?”

“嗯,他有一點凶。”

“那你有沒有被老師凶過?”

“沒有!我很乖。”

“喔!所以你都沒有被老師罰過站嘍?”

兒子不好意思的說“有過一次,不過是被體育老師罰的。”

“也是講話嗎?”

“是啊。不過只有罰站了一下。”

於是,我就從這樣的一段對話,大概也瞭解了他對老師的觀感,上課的情形,以及老師對於孩子的調皮行為如何管教等一些資訊。所以有時候迂回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通過這個辦法我慢慢知道了孩子班級中誰常被罰、誰功課好、兒子喜歡那位老師等等。這樣在通過聊天的過程,家長就能知道孩子對同學的行為有什麼養的態度,從而掌握孩子在學校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身心狀態融入在校園生活裡的。

與孩子溝通總是需要一些小妙招,最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跟孩子溝通,才能深入孩子的世界,良好的把握孩子的內心。才能更方便的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youwin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