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科技創新擊敗美國,6600億美元收入或轉移到金融科技領域

導讀

BCG的研究顯示,中國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的投資,幾年前已悄悄超過美國。據BCG預計,按目前的投資速度,到2018年中國在關鍵的後期研發上的投資將達到6580億美元,是美國的兩倍。

同時,更加多樣化的新金融格局已逐步形成,金融科技在整個金融服務行業內扮演的角色也正慢慢發生著改變。未來,近6600億美元的收入會從傳統金融服務轉移到金融科技領域的支付、眾籌、理財和貸款中。

根據CNBC的消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最新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

雖然美國在研發總投資方面仍位居全球第一,2015年達5000億美元,但中國在後期研發階段,即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的投資幾年前已悄悄超過美國。

報告顯示,美國每年投入的5000億美元有大約三分之一花在了“基礎與應用”方面,三分之二用於後期研發。中國則將84%的投資用於後期研發,也就是成果轉化方面。過去10年間,中國在後期研發上的投資平均每年增加20%,

而美國僅增加5%。

BCG預計,按目前的投資速度,到2018年中國在關鍵的後期研發上的投資將達到6580億美元,是美國的兩倍。

該報告稱,換句話說,美國正在努力發明新技術,而中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正通過將這些想法轉化為商業產品而從中獲益。

BCG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賈斯汀·羅斯(Justin Rose)表示:“其他國家正在搭美國投資的便車。”這種情況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使其每年損失數百億美元的製造業產出,

並在過去10年流失了數十萬個工廠職位。

新興的商用無人機市場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美國軍方在20世紀開發了無人機技術,用於偵察和其他目的,並添加了微晶片和更持久的電池。而真正實現無人機商業化的是中國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後者完善了無人機技術,使其能夠更好地避開障礙,並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無人機生產商。該公司將產品賣給美國的房地產和建築公司,

用於航空攝影和製圖等用途。

美國還發明了其他一系列突破性技術,包括平板顯示器,數位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和太陽能電池板,然而將這些產品發揚光大的卻是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和日本。

BCG的研究報告總結稱,通過私人企業、大學和研發聯盟之間更好地合作,美國有可能扭轉這一趨勢。這將使美國每年的製造業產出增加5%,或1000億美元,

增加70萬個工廠職位,並通過連鎖效應在其他領域創造190萬個職位。

而根據納斯達克日前發佈的白皮書稱,2017年影響市場基建供應商的七項頂尖科技趨勢,分別是資料分析、現場程式化邏輯門陣列(FPGA)、移動通信技術、元計算、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區塊鏈和網路安全。其中,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無疑是最炙手可熱的寵兒。

據瑞銀的測算,人工智慧行業具有穩健的增長前景,保守預計該行業營收將由2015年的50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12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0%。

目前,科技對於行業的影響最火爆的當屬金融業。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另一份報告顯示,金融科技公司數量從2005年的1600家猛增至當前的8000家,金融科技市場的投資規模和交易數量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0年,金融科技市場的融資總額達到了181億美元,如今,這個數字翻了近8倍,整個金融科技市場的融資總額達到了839億美元,這標誌著金融科技正在形成規模,其在整個金融服務行業內扮演的角色也正慢慢發生著改變,本來相對平衡的“天秤”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波士頓諮詢公司在其發佈的《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報告中指出,過去,金融科技公司説明銀行優化服務,抗衡競爭對手;現在,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服務領域中更加積極,親自上陣,推動金融服務領域的顛覆式創新與重塑。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為金融服務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玩法,金融科技已經抽離原來服務者的角色,搖身變成了推動金融服務行業創新發展的驅動者,並成為金融行業新一輪格局重塑的主要力量。

人工智慧、大資料、互聯技術、分散式技術、安全等被BCG認為是當下金融科技中最需要關注的科技。

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對傳統金融行業進行改造、革新、賦能,從而為大眾提供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務。

長期以來,金融業是一個技術門檻非常高的行業。但現在,金融科技越來越多地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金融領域(諸如支付、借貸、財富管理、保險、眾籌、征信等),它通過削減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務品質,讓金融機構回歸業務本身的價值探索和創新,對傳統金融體系進行重塑。

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最終6600億美元的收入會從傳統金融服務轉移到金融科技領域的支付、眾籌、理財和貸款中。目前,更加多樣化的新金融格局已逐步形成。

早在2016年,美國商務部發佈的《2016頂尖金融科技市場報告》就指出,技術的發展(包括社交網路、大資料分析和移動端訪問技術的發展)是刺激金融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電子應用、市場融資模式和基於人的精准行銷給金融科技帶來了比傳統金融平臺更多的優勢。由於傳統金融機構不能覆蓋到所有人群,中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著巨大的長尾需求。一些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用戶數已經等同、甚至超越了銀行。

內容來源 原創(作者蘇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其中,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無疑是最炙手可熱的寵兒。

據瑞銀的測算,人工智慧行業具有穩健的增長前景,保守預計該行業營收將由2015年的50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12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0%。

目前,科技對於行業的影響最火爆的當屬金融業。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另一份報告顯示,金融科技公司數量從2005年的1600家猛增至當前的8000家,金融科技市場的投資規模和交易數量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0年,金融科技市場的融資總額達到了181億美元,如今,這個數字翻了近8倍,整個金融科技市場的融資總額達到了839億美元,這標誌著金融科技正在形成規模,其在整個金融服務行業內扮演的角色也正慢慢發生著改變,本來相對平衡的“天秤”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波士頓諮詢公司在其發佈的《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報告中指出,過去,金融科技公司説明銀行優化服務,抗衡競爭對手;現在,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服務領域中更加積極,親自上陣,推動金融服務領域的顛覆式創新與重塑。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為金融服務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玩法,金融科技已經抽離原來服務者的角色,搖身變成了推動金融服務行業創新發展的驅動者,並成為金融行業新一輪格局重塑的主要力量。

人工智慧、大資料、互聯技術、分散式技術、安全等被BCG認為是當下金融科技中最需要關注的科技。

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對傳統金融行業進行改造、革新、賦能,從而為大眾提供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務。

長期以來,金融業是一個技術門檻非常高的行業。但現在,金融科技越來越多地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金融領域(諸如支付、借貸、財富管理、保險、眾籌、征信等),它通過削減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務品質,讓金融機構回歸業務本身的價值探索和創新,對傳統金融體系進行重塑。

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最終6600億美元的收入會從傳統金融服務轉移到金融科技領域的支付、眾籌、理財和貸款中。目前,更加多樣化的新金融格局已逐步形成。

早在2016年,美國商務部發佈的《2016頂尖金融科技市場報告》就指出,技術的發展(包括社交網路、大資料分析和移動端訪問技術的發展)是刺激金融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電子應用、市場融資模式和基於人的精准行銷給金融科技帶來了比傳統金融平臺更多的優勢。由於傳統金融機構不能覆蓋到所有人群,中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著巨大的長尾需求。一些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用戶數已經等同、甚至超越了銀行。

內容來源 原創(作者蘇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