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陽69名老人相約捐獻遺體,自發成立“留愛小組”奉獻大愛延續生命

清明節,“留愛小組”去拜祭已去世的捐獻老人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媛通訊員劉曉鴻裴霓裳

“這不僅是一件造福後代的好事,也是我們生命的一種延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昨日,在武漢漢陽區老年大學,“留愛小組”的負責人、65歲的退休護師吳敏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清明節後,又有幾名老人主動加入了“留愛小組”,他們集體在紅十字會簽署了遺體捐獻書,相約離世後捐獻遺體。

“留愛小組”全名“把愛留在人間”小組,

是由漢陽區老年大學的一群老人組成的特殊組織。“留愛小組”從2011年成立之初不到20人,到如今已發展到了69人,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追思去世同學

老人萌生捐意

78歲的夏光中老人是漢陽區老年大學的退休校長,也是“留愛小組”的創始人之一。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一頭銀髮的老人精神矍鑠,妙語連珠,常常逗得大家笑得合不攏嘴。

“70歲那年,我做了三件重要的事:不染頭髮、辭掉工作和志願捐獻遺體,

現在看來,這三件事都做得非常英明。”夏老樂呵呵地說道。

說起登記捐獻遺體,夏老表示,他是受了老同學的影響。他介紹,李佩蘭和張壽齡是武漢市首對捐獻遺體的夫妻。張壽齡是他在漢陽區老年大學的同學,2006年張老去世後,他們在老年大學辦了一場追思會。“他們夫妻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光追思不夠,還要向他們學習。”他們幾個老人在聚會中談到遺體捐獻,

大家一拍即合,一同加入遺體捐獻的行列。

“我老伴比我更厲害,一下子越過了兩道坎。”夏老說,老伴是土家族,按當地風俗要土葬,沒想到一聽他說想捐獻遺體,老伴馬上跟他一起做了登記。

2011年11月17日,“留愛小組”正式成立。它的另一位創始人,83歲的鄒道毅老人也是武漢市最早登記無償捐獻遺體的志願者之一。他大半生熱心公益事業,1995年就想“去世後無償捐獻遺體”,他為此奔走上海、成都等地考察,

把考察的資料送給武漢市紅十字會。武漢市遺體捐獻工作於2000年3月正式起步,當月他成為首批6名捐獻志願者之一。鄒老常說,“贈人鮮花,手留餘香。你做善事,內心是愉悅的,想到能幫助他人,生命就變得更有意義。”

今年清明節,

“留愛小組”的成員們去給捐遺的前輩掃墓。

相約天堂再聚續唱《愛的奉獻》

“留愛小組”的現任負責人、武漢市第五醫院的退休護師吳敏介紹,“留愛小組”是自發自願的民間組織,小組成員全部都是登記遺體捐獻的志願者,他們義務宣傳、依法提供諮詢和幫忙協調遺體捐獻的相關手續。每年遺體捐獻紀念日和清明節,小組成員都會舉行座談,互相交流感想,緬懷那些已經捐獻遺體的老朋友。今年4月4日,他們與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工作人員一起,前往位於石門峰陵園的武漢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拜祭武漢市遺體器官組織捐獻者,“看看那些先我們一步捐獻遺體的老夥計們。”

吳敏說,如今“留愛小組”從成立之初不到20人,到如今已發展到了69人,另外還有3人的遺體捐獻登記正在辦理中,他們退休前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教師,有的是醫務人員,現在都是漢陽區老年大學的學員。目前“留愛小組”已有7人實現了捐獻。

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的協調員明維跟“留愛小組”的老人們是好朋友。“每次參加他們的活動,我都被他們的樂觀精神所感染。”明維說,這些老人樂觀開朗、熱愛生活,他們唱歌跳舞、練字彈琴,輕鬆地談論死亡,他們把《愛的奉獻》作為小組的組歌,相約到天堂後再次相聚,一起繼續唱《愛的奉獻》。

“完成遺體捐獻登記後,我感覺特別輕鬆,面對死亡也很坦然,走到哪裡都感到心情愉快。”夏光中說,如今每天他寫寫毛筆字,彈彈鋼琴,看看書,日子過得很充實。

耐心勸導家人

化解最大阻力

記者採訪時,不少老人都表示,剛開始提出去世後捐獻自己的角膜和遺體時,家人都有過抵觸情緒。有的老人填好登記表幾年了,兒女還沒簽字; 還有的老人曾經模仿兒子的筆跡,偷偷簽字……但慢慢地通過努力勸說,家人最終都接受了,有的甚至被父母的執著所感動,也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

“我女兒也曾猶豫過,不過最終還是同意了。”吳敏說,丈夫和女兒都在武漢市第五醫院工作,起初聽說她想捐獻遺體,女兒有點吃驚,後來母女倆談了一次心,女兒就表示尊重她的意願。

“兒子、兒媳聽到我們的想法後,小倆口考慮了一個晚上。”夏光中笑著說,當時他把登記表拿回去跟兒子說,他已經把後事安排好了,去世後只需要兒子撥個電話給武漢市紅十字會就行了。兒子說要考慮一下,第二天早上起來,兒媳就跟他說:“爸爸,我們尊重您的意願。”他頓時覺得心裡輕鬆了。

夏老說,國人傳統思想講究入土為安,兒女要為父母養老送終,“我們去世了兩眼一閉,啥都不知道了,可兒女們卻要承擔社會的壓力和旁人的冷言冷語,他們能夠選擇尊重我們,我覺得很欣慰。”

“我十年前就想捐獻,但老伴不同意,3年前老伴走了,我才完成了登記。”組員王爹爹說,他覺得自己的心事已了結,心情別提有多輕鬆了。

吳敏說,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告訴老人們一定要說服家人,獲得子女的理解。“畢竟兒女們是執行人,如果執行人不及時給武漢市紅十字會打電話,我們的心願就沒有辦法實現。”

捐獻諮詢熱線

開始熱起來了

“‘留愛小組’的積極樂觀正在影響更多的人。”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的協調員明維說,他們經常邀請老人們參加武漢市紅十字會的宣傳活動,老人們都熱心前往,幫忙宣傳,“他們的現身說法,比我們工作人員的宣傳來得更有效果。”

“正是因為人們捐獻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正加入捐獻志願者行列中。以往如果說要捐角膜或遺體,可能會引起他人異樣或不理解的眼光,但是隨著觀念的改變,角膜或遺體捐獻慢慢變成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明維介紹,自從眼庫成立以來,她的手機號一直是諮詢熱線,以前一個月僅接到幾個電話,如今熱線真的“熱”起來了,每天都有人打電話過來諮詢捐獻事宜。

“我的捐獻卡編號是000139,我在想,武漢那麼多人,每天醫院有那麼多患者等著器官移植,如果有更多人在去世後捐獻遺體或器官,更多的人就會得到及時救治。”吳敏說,“既然社會需要,病人需要,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呢?這對我們來說,不僅是極大的善,更是生命的延續。”

今年4月4日,他們與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工作人員一起,前往位於石門峰陵園的武漢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拜祭武漢市遺體器官組織捐獻者,“看看那些先我們一步捐獻遺體的老夥計們。”

吳敏說,如今“留愛小組”從成立之初不到20人,到如今已發展到了69人,另外還有3人的遺體捐獻登記正在辦理中,他們退休前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教師,有的是醫務人員,現在都是漢陽區老年大學的學員。目前“留愛小組”已有7人實現了捐獻。

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的協調員明維跟“留愛小組”的老人們是好朋友。“每次參加他們的活動,我都被他們的樂觀精神所感染。”明維說,這些老人樂觀開朗、熱愛生活,他們唱歌跳舞、練字彈琴,輕鬆地談論死亡,他們把《愛的奉獻》作為小組的組歌,相約到天堂後再次相聚,一起繼續唱《愛的奉獻》。

“完成遺體捐獻登記後,我感覺特別輕鬆,面對死亡也很坦然,走到哪裡都感到心情愉快。”夏光中說,如今每天他寫寫毛筆字,彈彈鋼琴,看看書,日子過得很充實。

耐心勸導家人

化解最大阻力

記者採訪時,不少老人都表示,剛開始提出去世後捐獻自己的角膜和遺體時,家人都有過抵觸情緒。有的老人填好登記表幾年了,兒女還沒簽字; 還有的老人曾經模仿兒子的筆跡,偷偷簽字……但慢慢地通過努力勸說,家人最終都接受了,有的甚至被父母的執著所感動,也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

“我女兒也曾猶豫過,不過最終還是同意了。”吳敏說,丈夫和女兒都在武漢市第五醫院工作,起初聽說她想捐獻遺體,女兒有點吃驚,後來母女倆談了一次心,女兒就表示尊重她的意願。

“兒子、兒媳聽到我們的想法後,小倆口考慮了一個晚上。”夏光中笑著說,當時他把登記表拿回去跟兒子說,他已經把後事安排好了,去世後只需要兒子撥個電話給武漢市紅十字會就行了。兒子說要考慮一下,第二天早上起來,兒媳就跟他說:“爸爸,我們尊重您的意願。”他頓時覺得心裡輕鬆了。

夏老說,國人傳統思想講究入土為安,兒女要為父母養老送終,“我們去世了兩眼一閉,啥都不知道了,可兒女們卻要承擔社會的壓力和旁人的冷言冷語,他們能夠選擇尊重我們,我覺得很欣慰。”

“我十年前就想捐獻,但老伴不同意,3年前老伴走了,我才完成了登記。”組員王爹爹說,他覺得自己的心事已了結,心情別提有多輕鬆了。

吳敏說,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告訴老人們一定要說服家人,獲得子女的理解。“畢竟兒女們是執行人,如果執行人不及時給武漢市紅十字會打電話,我們的心願就沒有辦法實現。”

捐獻諮詢熱線

開始熱起來了

“‘留愛小組’的積極樂觀正在影響更多的人。”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的協調員明維說,他們經常邀請老人們參加武漢市紅十字會的宣傳活動,老人們都熱心前往,幫忙宣傳,“他們的現身說法,比我們工作人員的宣傳來得更有效果。”

“正是因為人們捐獻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正加入捐獻志願者行列中。以往如果說要捐角膜或遺體,可能會引起他人異樣或不理解的眼光,但是隨著觀念的改變,角膜或遺體捐獻慢慢變成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明維介紹,自從眼庫成立以來,她的手機號一直是諮詢熱線,以前一個月僅接到幾個電話,如今熱線真的“熱”起來了,每天都有人打電話過來諮詢捐獻事宜。

“我的捐獻卡編號是000139,我在想,武漢那麼多人,每天醫院有那麼多患者等著器官移植,如果有更多人在去世後捐獻遺體或器官,更多的人就會得到及時救治。”吳敏說,“既然社會需要,病人需要,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呢?這對我們來說,不僅是極大的善,更是生命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