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視名導專訪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陶瓷旋風今尚在”

(央視名導鄭燕興與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

近日,央視知名導演鄭燕興於泉州專訪了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傅華中:藝名,少白,畢業于福建師範大學,從事藝術陶瓷十多年, 曾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賽6個金獎,5個銀獎,10多個銅獎及優秀獎,作品曾館藏于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福建工藝美術珍品館,福建工藝美術大師精品館。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

【鏡頭一:風,起于兒時】

當鄭燕興導演問起傅華中先生,如何進入陶瓷藝術這一行時,傅華中先生笑著答道:主要還是興趣使然吧。我自幼喜歡繪畫,喜歡用筆描繪生活。當時村莊裡沒有電視,沒有其它可以玩的東西,所以畫畫對我的童年生活來說便成了一種樂趣,而除了畫畫之外便是捏泥人,

農村裡到處都是泥土,抓一把泥,捏一個小泥人,這給我帶來了另一番樂趣。也是這段童年經歷,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對我走上這條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

傅華中來自於大山,是大山中的一個貧窮孩子,

第一次來泉州時,只是單程車票。夜晚,天當被、地當床、露宿威遠樓。哪怕是這樣,這個小小少年,心裡壓根就沒有回去的念想。此後靠一點藝術的天份,給樹脂廠老闆打工,從修光製作、小師傅、大師傅到老闆高薪聘請的藝術設計等等。從露宿,饑不飽食,租房到買房。這一路走來不知流下多少艱辛的汗水,但這不是他的選擇,他知道不能安於現狀,他辭去高薪的工作,一切重新再來。
用大量的時間與泥土打交道,專心研發陶瓷作品,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數年的“臥薪嚐膽”,傅華中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

201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傅華中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2014年泉州市城鎮工業集體聯合社授予傅華中大師工作室。2014年榮獲福建省雕刻藝術專家的榮譽稱號。2015年榮獲泉州市文化產業優秀人才,榮獲2016年榮獲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的榮譽稱號。

如果沒有曾經多年的苦修精進,今天,我們不可能站在他琳琅滿目的作品前,欣賞他多彩的瓷雕藝術。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一輪明月》)

上面作品名為《一輪明月》,是傅華中先生憑著對這李叔同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一代高僧十分景仰而創作的作品。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傅華中先生自幼對李叔同的才華景仰萬分,機緣會遇之時,創作出《一輪明月》。

【鏡頭二:風,流入創作】

一直以來,名揚天下的德化瓷塑作品都是以塑造傳統佛教人物為主題。在“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泉州參評直至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前後,閩南的多元文化再一次展現新姿。作為新生代的藝術家,傅華中先生敏銳的把握到時代的脈搏,其創作的激情又一次燃燒了起來。

《南音》是傅華中先生2012年作品。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臺灣南洋群島等華僑居住地區。泉州南音又稱“南曲”或“南樂”,被稱為音樂的“活化石”,為中國最古老的樂種之一。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魅力泉州之南音》)

傅華中先生憑著自己對本土文化的愛好和執著,巧妙的結合德化白瓷擅長人物塑造的特點,再現了四位唐代仕女彈奏南音“四管”的形象,無論是撥三弦,還是彈琵琶,或者是吹洞簫,拉二弦,四位唐代仕女無不落落大方,款款動人,放佛從千年走來,依舊是風姿綽約,古音悠揚。

這件作品甫一問世,便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愛,產品供不應求,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上千年的雅樂,南音被譽為“中國式的優雅”,而把這“凝固的雅樂”作為紀念品帶回去,或自己收藏,或贈送親友,也不失為一件雅事。《魅力泉州之南音》現館藏于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老君岩》)

傅華中先生的這件《老君岩》作品,不僅榮獲2011年泉州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銅獎,而且在《東亞文化之都——魅力泉州系列》第十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經評審委員評審獲得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談起這件引以為傲的作品,傅華中說:“除了整個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線條剛柔並進,手法精緻,誇張而又不失其意的雕刻手法外,最難臨摹的就是老君那慈祥而又安樂的神態。”身臨其境,要親自融入大自然當中去。面對老岩,認真觀察,反復推敲,不斷改進,不溫不火的認真雕刻。在炎熱的夏天室外雕塑雖然有點辛苦,但面對著老君慈祥的 表情和安樂的神態,心裡特別舒服,心胸特別坦然,對雕塑者來說也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

那麼這件讓傅華中先生贏得喝彩聲無數的《老君岩》作品,最初是如何被傅華中先生動心創作的呢?原來,心思細密的傅華中先生發現到泉州旅遊的人們都喜歡在“老君岩”前合影留念,他想如果用陶瓷做一個老君瓷雕,一定會廣受各地友人的喜愛。傅華中深知臨摹此件作品的難度,創新是不必了,要神似卻“近乎技矣”,“整體形象還好把握,最難臨摹的就是老君那慈祥而又安樂的神態。”時逢盛夏,在一遍一遍的頂著烈日現場臨摹修改後,一個縮小版的瓷雕“老君岩”終於脫稿而出。此件作品彌補了德化瓷雕界缺少高品質“老君岩”造像的空白,2011年此件作品獲得泉州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銅獎。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中華崛起》)

之後傅華中先生又創作了《中華崛起》《拍胸舞》和《惠女風情》等極具閩南本土特色的瓷雕作品。《中華崛起》這件陶瓷作品中,傅華中有著自己的創作理念:整體造型簡練大器,動作剛強有力,衣袖飄逸。傅華中力圖用德化白瓷的藝術形式雕塑中華民族精神。大膽拋棄了傳統的陶瓷雕塑手法 ,以一種獨特的雕塑方式詮釋著中國傳統文化。用簡潔而有著共鳴感的方式來表達: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讓我們能夠更直接體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並更具視覺衝擊力,同時引發我們主動去對作品進行深層次思考。在這件作品裡人們不僅可以追溯到華夏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輝煌,也可以觸摸到中國正在國際社會重新崛起的脈搏。

南少林武僧平地而起,似坐似躍,無影腿橫掃地千軍,外形飄逸卻剛強有力,這件作品以南少林武僧習武的姿態展現中華民族之崛起,在2014年第九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被評為金獎。還有動感十足的《拍胸舞》和身姿美麗的《惠安女》,都成了展示魅力泉州的系列經典作品。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惠女風情》)

傅華中先生的這件《惠女風情》作品,榮獲第四屆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古典紅木傢俱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銀獎。

談到這件作品的創作,傅華中感慨道:我十分注重現代工藝的文化傳承,緊緊抓住泉州獨具特色的內涵底蘊,以泉州文化為基礎,以陶瓷工藝為媒介,創作出更多更具吸引力的作品來體現文都泉州的魅力,這一件整體用舞蹈的形式來表現惠安女美麗的一面,抽象的雕塑手法,流暢的線條,造型簡約而不簡單,來表現惠安女美麗的一面。

【鏡頭三:風,逆勢而行】

私人個性化定制,企業文化紀念品定制為主。

目前我覺得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陶瓷產業發展層次為重點,加快推進陶瓷生產方式、產品結構、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的轉變。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創作現場)

我感覺這20年變化很大,特別這兩年國內市場產能過剩,全球經濟不景氣,企業要面臨轉型升級,都在努力找突破口重新制定三五年的計畫。我個人認為國內市場既要繼承傳統的工藝技法和藝術表現形式,又要有所創新。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提高產品附加值的行銷。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

以推進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陶瓷產業發展層次為重點,加快推進陶瓷生產方式、產品結構、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的轉變,力爭陶瓷業在人才集聚、創新創造、規模總量、技術含量、文化內涵、產品檔次、市場佔有率和出口競爭力等方面位居全國前列,持續打響“中國瓷都”品牌,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國際陶瓷藝術產業。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花樣年華》)

談起《花樣年華》這件作品的雕塑手法,傅華中略帶自豪的說:這件作品介於木雕與陶瓷之間,一位美麗淳樸的少女,飛瀑般的長髮飄灑而出與朽木連接得恰到好處,給我們一種感覺是朽木重生依舊花樣年華。現今,傅華中為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專家,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文化產業優秀人才, 泉州帝堯古陶瓷藝術研究院一執行院長 。對於這些榮譽和光環,傅華中只是淡淡一笑。

從泉州大山深處走來的傅華中先生並非出生陶瓷世家,他只是憑著自己對藝術與生俱來的那份摯愛和對生養他的這片土地的無限深情,才創作出如此多的本土文化的系列陶瓷作品。他接受新的文化洗禮,又吸收德化人物瓷塑傳統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字技法,他既用德化優質的高嶺土創作出晶瑩剔透的一流白瓷,也使用德化古建陶土做成古色古香的香道伴手禮系列作品。他刻苦鑽研又敢於創新,思維活躍又充滿激情,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傅華中先生還很年輕,我們希望他在陶瓷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更上層樓,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泉南文化的陶瓷作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泉南文化瓷雕人”。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傅華中先生自幼對李叔同的才華景仰萬分,機緣會遇之時,創作出《一輪明月》。

【鏡頭二:風,流入創作】

一直以來,名揚天下的德化瓷塑作品都是以塑造傳統佛教人物為主題。在“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泉州參評直至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前後,閩南的多元文化再一次展現新姿。作為新生代的藝術家,傅華中先生敏銳的把握到時代的脈搏,其創作的激情又一次燃燒了起來。

《南音》是傅華中先生2012年作品。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臺灣南洋群島等華僑居住地區。泉州南音又稱“南曲”或“南樂”,被稱為音樂的“活化石”,為中國最古老的樂種之一。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魅力泉州之南音》)

傅華中先生憑著自己對本土文化的愛好和執著,巧妙的結合德化白瓷擅長人物塑造的特點,再現了四位唐代仕女彈奏南音“四管”的形象,無論是撥三弦,還是彈琵琶,或者是吹洞簫,拉二弦,四位唐代仕女無不落落大方,款款動人,放佛從千年走來,依舊是風姿綽約,古音悠揚。

這件作品甫一問世,便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愛,產品供不應求,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上千年的雅樂,南音被譽為“中國式的優雅”,而把這“凝固的雅樂”作為紀念品帶回去,或自己收藏,或贈送親友,也不失為一件雅事。《魅力泉州之南音》現館藏于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老君岩》)

傅華中先生的這件《老君岩》作品,不僅榮獲2011年泉州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銅獎,而且在《東亞文化之都——魅力泉州系列》第十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經評審委員評審獲得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談起這件引以為傲的作品,傅華中說:“除了整個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線條剛柔並進,手法精緻,誇張而又不失其意的雕刻手法外,最難臨摹的就是老君那慈祥而又安樂的神態。”身臨其境,要親自融入大自然當中去。面對老岩,認真觀察,反復推敲,不斷改進,不溫不火的認真雕刻。在炎熱的夏天室外雕塑雖然有點辛苦,但面對著老君慈祥的 表情和安樂的神態,心裡特別舒服,心胸特別坦然,對雕塑者來說也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

那麼這件讓傅華中先生贏得喝彩聲無數的《老君岩》作品,最初是如何被傅華中先生動心創作的呢?原來,心思細密的傅華中先生發現到泉州旅遊的人們都喜歡在“老君岩”前合影留念,他想如果用陶瓷做一個老君瓷雕,一定會廣受各地友人的喜愛。傅華中深知臨摹此件作品的難度,創新是不必了,要神似卻“近乎技矣”,“整體形象還好把握,最難臨摹的就是老君那慈祥而又安樂的神態。”時逢盛夏,在一遍一遍的頂著烈日現場臨摹修改後,一個縮小版的瓷雕“老君岩”終於脫稿而出。此件作品彌補了德化瓷雕界缺少高品質“老君岩”造像的空白,2011年此件作品獲得泉州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銅獎。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中華崛起》)

之後傅華中先生又創作了《中華崛起》《拍胸舞》和《惠女風情》等極具閩南本土特色的瓷雕作品。《中華崛起》這件陶瓷作品中,傅華中有著自己的創作理念:整體造型簡練大器,動作剛強有力,衣袖飄逸。傅華中力圖用德化白瓷的藝術形式雕塑中華民族精神。大膽拋棄了傳統的陶瓷雕塑手法 ,以一種獨特的雕塑方式詮釋著中國傳統文化。用簡潔而有著共鳴感的方式來表達: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讓我們能夠更直接體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並更具視覺衝擊力,同時引發我們主動去對作品進行深層次思考。在這件作品裡人們不僅可以追溯到華夏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輝煌,也可以觸摸到中國正在國際社會重新崛起的脈搏。

南少林武僧平地而起,似坐似躍,無影腿橫掃地千軍,外形飄逸卻剛強有力,這件作品以南少林武僧習武的姿態展現中華民族之崛起,在2014年第九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被評為金獎。還有動感十足的《拍胸舞》和身姿美麗的《惠安女》,都成了展示魅力泉州的系列經典作品。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惠女風情》)

傅華中先生的這件《惠女風情》作品,榮獲第四屆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古典紅木傢俱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銀獎。

談到這件作品的創作,傅華中感慨道:我十分注重現代工藝的文化傳承,緊緊抓住泉州獨具特色的內涵底蘊,以泉州文化為基礎,以陶瓷工藝為媒介,創作出更多更具吸引力的作品來體現文都泉州的魅力,這一件整體用舞蹈的形式來表現惠安女美麗的一面,抽象的雕塑手法,流暢的線條,造型簡約而不簡單,來表現惠安女美麗的一面。

【鏡頭三:風,逆勢而行】

私人個性化定制,企業文化紀念品定制為主。

目前我覺得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陶瓷產業發展層次為重點,加快推進陶瓷生產方式、產品結構、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的轉變。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創作現場)

我感覺這20年變化很大,特別這兩年國內市場產能過剩,全球經濟不景氣,企業要面臨轉型升級,都在努力找突破口重新制定三五年的計畫。我個人認為國內市場既要繼承傳統的工藝技法和藝術表現形式,又要有所創新。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提高產品附加值的行銷。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

以推進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陶瓷產業發展層次為重點,加快推進陶瓷生產方式、產品結構、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的轉變,力爭陶瓷業在人才集聚、創新創造、規模總量、技術含量、文化內涵、產品檔次、市場佔有率和出口競爭力等方面位居全國前列,持續打響“中國瓷都”品牌,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國際陶瓷藝術產業。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傅華中先生作品《花樣年華》)

談起《花樣年華》這件作品的雕塑手法,傅華中略帶自豪的說:這件作品介於木雕與陶瓷之間,一位美麗淳樸的少女,飛瀑般的長髮飄灑而出與朽木連接得恰到好處,給我們一種感覺是朽木重生依舊花樣年華。現今,傅華中為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專家,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文化產業優秀人才, 泉州帝堯古陶瓷藝術研究院一執行院長 。對於這些榮譽和光環,傅華中只是淡淡一笑。

從泉州大山深處走來的傅華中先生並非出生陶瓷世家,他只是憑著自己對藝術與生俱來的那份摯愛和對生養他的這片土地的無限深情,才創作出如此多的本土文化的系列陶瓷作品。他接受新的文化洗禮,又吸收德化人物瓷塑傳統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字技法,他既用德化優質的高嶺土創作出晶瑩剔透的一流白瓷,也使用德化古建陶土做成古色古香的香道伴手禮系列作品。他刻苦鑽研又敢於創新,思維活躍又充滿激情,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傅華中先生還很年輕,我們希望他在陶瓷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更上層樓,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泉南文化的陶瓷作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泉南文化瓷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