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鮑師傅”爆紅之下存隱憂 “李鬼”找上門並從中牟利

正規門店在北京只有14家,而山寨門店卻有二三十家

“鮑師傅”爆紅之下存隱憂

“李鬼”找上門並從中牟利

專家表示,有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並將傍名牌搭便車等行為,納入信用監管

本報訊近日,一則“上海人民廣場鮑師傅糕點店需排隊7小時,黃牛高價倒賣排號”的消息在網上熱傳,一時間也讓“鮑師傅”成了網紅。然而,“鮑師傅”品牌在獲得消費者信任的同時,“李鬼”也找上了門,並從中牟利。《工人日報》記者日前走訪發現,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精品鮑師傅”“金典鮑師傅”“至尊鮑師傅”等山寨門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更有甚者,將商標做得與鮑師傅一模一樣,

讓人真假難辨。

4月19日,在鮑師傅糕點(東四店),記者看到該店外有不少消費者在排隊。正在排隊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我之前看朋友圈有人說這個好吃,我就試著買了一次,發現真的很好吃,肉鬆太多了,特別是海苔肉鬆小貝,所以都是掐著點過來買,

要不人太多。”

然而,火爆之下,“鮑師傅”也存在隱憂,不少山寨門店也冒了出來。對此,鮑師傅店員表示,目前該品牌在北京僅開了14家門店,在北京之外也只在天津、上海佈局了幾家門店。但鮑師傅糕點西單門店的負責人彭女士表示,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能夠分辨出來,而在利益的誘惑下,目前北京約有二三十家山寨門店。

記者查詢發現商標註冊資訊發現,一家北京公司在糕點等商品分類中,

確實註冊了“鮑師傅”商標。經過核實,這家公司的確是市場上“鮑師傅”糕點的經營者,也就是說經過註冊的“鮑師傅”商標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

業內人士表示,對鮑師傅而言,此起彼伏的山寨品牌在產品上肯定與正品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一旦趨於負面走向,必然會對正品品牌產生負面影響。彭女士告訴記者,鮑師傅糕點已意識到這一問題,近期已經進行過多次維權,

但是效果不明顯。

記者採訪發現,“鮑師傅”的遭遇並非個例。此前,一家位於上海江橋萬達的甜品店名叫“鮮手仙”,與知名品牌“鮮芋仙”非常近似,曾被媒體曝光。而工商總局近日發佈的消費投訴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涉及商標問題的投訴同比增長了38.2%,關於商標侵權的投訴不斷增加。

北京市君本律師律師所律師王飛指出,商標上相似、包裝上模仿、名字“偷天換日”等都是山寨產品行銷的常用方法,

而“山寨”店鋪之所以屢禁不止,打假成本高而獲賠概率低是重要原因。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打擊商標侵權行為,一方面工商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保持高壓態勢,及時發現和查處商標侵權行為;另一方面,還要與時俱進完善法律,建立商業“黑名單”制度,將侵犯商標專用權、傍名牌搭便車等不誠信行為,納入信用監管,讓侵權者“一次違規,處處受限”。

納入信用監管,讓侵權者“一次違規,處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