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面道》第七集——玉米麵窩頭 山西麵食的大路貨

玉米,在我國的糧食裡是正宗的“老外”,它的祖國是遙遠的墨西哥,

15世紀先被帶到歐洲,後大約于明朝末年傳入我國,在廣西紮下根來。它的子孫越過長江和黃河一路向北,“移民”我國各省,分佈極廣。山西是種植玉米最晚的省份之一,大面積種植已到了晚清,種植的已不知是廣西玉米的玄孫、來孫、還是昆孫了。

玉米,在中國各地有不同的名字。宮廷謂之禦米或禦麥,兩廣稱之為粟米,湖北、四川、重慶叫它包穀,豫南一帶呼它玉蜀黍,

蘇北喊它棒子,山西親切地喚它為玉茭茭。

玉米的穀蛋白質較低,不適合製作麵包。作為糧食,它在拉丁美洲的吃法是烤成不發酵的玉米餅。而到了中國,因華夏文化的多彩,它的做法豐富了起來。

不說別的省份,山西人把玉米磨成面,可做成許多種麵食,吃法極多。比如:可以煮成疙瘩吃,握成溜溜吃,滴成圪蚪吃,用白麵包起來做成銀裹金麵條吃,當然還可以炒成炒麵(幹粉狀的熟面)當乾糧,

熬成糊糊當湯喝。但把玉米麵蒸成窩窩頭,是最為普遍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