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科技公司如何管理團隊?首先需要摸清三大問題

隨著互聯網與科技人才的外溢,互聯網教育公司,

尤其是教育科技公司高薪吸納了大量技術人才。然而如何使這些專家與教育行業的教研人員通力合作,卻成為企業面臨的一大痛點。

藍象營顧問、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自身既做過教研,又做過技術,他創辦的公司學霸君是教育行業中探索技術的先行者。在由藍象營成員才鹿主辦的“SET2017中國教育創業人才管理論壇”上,他發表觀點,認為教育科技公司的團隊管理存在三大困難:

語言不一致:學科語言和程式語言不相容;

思維差異:教學思維和技術思維千差萬別;

文化衝突:感性文化與理性文化有矛盾;

結合自身創業經歷,張凱磊認為尋找中間人翻譯雙方語言,甚至找到具有強大跨學科能力的人才是解決之道。

學霸君是教育行業中比較早開始探索技術的,實際上一開始我們的團隊就是小型技術團隊,到今天發展到超過300人的規模。

我從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到創辦學霸君這十幾年裡做過老師,

講過1對1、大班課,寫過代碼,從一般性框架到圖像識別都做過,既是教研人員,又是技術人員。所以我可以理解今天絕大部分互聯網教育公司遇到的用人困難。

互聯網教育公司團隊管理最難的是什麼?就是教研人員與技術人員互相不理解。

把5個老師和5個工程師關在一個屋子裡,他們瞬間就能吵到拍桌子。我們團隊現在有300多人,170個左右的技術人員,60個左右的老師。我們的技術人員非常牛,有來自于 NASA 的工程師、有負責歐洲防務系統導彈模式識別的主任工程師、有來自於Google的頂尖技術老師。

同時教務人員也非常牛,有國家特許教師、國家數學學會副會長等等。把這些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放在一起,

他們很難做到理解對方、主動合作。

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讓教研人員于技術人員坐在一起交流,共同誕生好的產品。

團隊管理的三大問題

學霸君的產品邏輯很簡單,就是收集學生資料、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然後説明他們。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這一條邏輯線展開。

但是這個過程中的產品形態有很大差異,既有題庫系統,又有一對一輔導。

在開發不同產品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三個大問題:

1.語言不一致:老師和工程師說的不是一句話,大家都在說你好,但實際上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

2.思維差異:教學思維跟邏輯思維差別非常大,所以開會的時候沒辦法在同一個思維體系裡討論。

3.文化衝突:教學老師的感性文化與理工男的理性文化格格不入。

問題解決方法論

總結下來,這三點就是我需要天天面對的問題,坦率講我並沒有解決的非常好,只是因為千錘百煉所以摸索出大概怎麼樣解決,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中間人解決語言不通問題

在我們剛開始做知識樹和標注系統的時候,教研老師會經常找技術人員改知識點的名稱,或者對知識樹的分支進行調整。

老師覺得這個在技術實現上應該是個非常簡單的事情,改個名字或者刪個知識點而已。但是技術人員卻要排期,要很久才能改好。

老師就不理解,覺得技術敷衍,不給老師解決問題。技術人員覺得老師不懂,瞎提需求,需求總是隨意改來改去的。

類似的,老師在驅動技術做一個系統的時候,一開始只考慮某一個臨時需求,做了一個簡單的版本。後來每來一個新需求,都要修改大量代碼,老師以前都沒有考慮到增加需求這麼困難,在時間上沒有留足夠時間。因為時間緊,技術人員只能通過打補丁的方式,解決眼前問題。以後補丁越來越多,系統越來越難以維護,頻繁出各種問題。

技術人員疲于修改問題,抱怨很多。老師不懂技術背後的邏輯,發現系統非常不好用,怨聲載道。

後來,我們設立了一個懂技術的人坐在教研旁邊,經常和教研老師們同吃同喝同勞動,和教研老師們接觸非常頻繁,能夠比較理解教研老師們的想法。

每次教研和技術遇到溝通問題的時候,他都願意主動給教研老師解釋難懂的技術術語,也能給技術解釋清楚老師的教研想法。

解釋得多了,慢慢地,教研老師有什麼不懂的技術問題都找他,讓他在中間翻譯大家的語言。

技術和老師溝通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找他討論。

如此一來,技術和教研之間進行翻譯的中間人角色就出現了。他仿佛一個潤滑劑,讓教研和技術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

2.二肖“搞基”消除思維差異

當學霸君組建上海團隊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思維差異問題。

比如,文本分類器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常見應用,主要通過學習大量的訓練資料,對文本進行自動分類。技術嘗試用文本分類器説明教研老師給題目打上知識點標籤。

老師們不理解分類器的原理,以為分類器可以非常智慧地根據題目的具體含義對知識點進行分類。剛開始訓練資料不足的時候,分類器根本做不到老師以為的那樣。當時的技術只能學習到一些淺層的詞語組合模式。

舉個例子,在四級知識點標籤中,有“初等函數的單調性或區間問題”和“複合函數的單調性或區間問題”這樣的標籤,用常規的文本分類技術是分不出來的,因為僅從文本層面電腦無法理解什麼是初等函數、什麼是複合函數,所以一開始分類的效果很差。

老師覺得技術能力不行,做的東西很垃圾,完全沒法用,技術覺得老師什麼都不懂,就知道瞎提需求。慢慢地矛盾愈演愈烈。

後來CEO發現了問題,在公司內部做了一系列的宣講,明確表示一切向業務靠攏,技術向教研靠攏,技術和教研要多溝通,不能相互隔離悶頭做事。並且做了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讓二肖坐到了一起。二肖是指我們公司的肖皇和霄然。

肖皇是教研老師,原來學過程式設計;霄然是技術,也會講題做題,二人雖然一個擅長教研,一個擅長技術,但是身上都有對方的屬性,兩個人坐在一起工作,彼此可以經常互相溝通互相學習。

慢慢地,肖皇和霄然二人不僅成為了好基友,還在工作上給整個團隊帶來了非常大的支援。

二者都能理解技術和教研。當教研老師和技術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肖皇就會給老師用教研聽得懂的方式解釋技術問題,霄然就會給技術用技術聽得懂的方式解釋教研問題。這樣就解決了教研和技術無法溝通的問題。

關於打標籤的問題,肖皇和老師解釋了文本分類器的邏輯和局限性,並且需要大量訓練資料提升準確率。霄然和技術解釋了老師打標籤的邏輯。

後來教研老師調整了標籤體系,並給了技術大量訓練資料。技術也優化了分類器。最後在技術和教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四級知識點分類效果得到了巨大提升。

3.吳老師“羽化登仙”解決文化不同

在學霸君的早期團隊中有一位吳老師,清華畢業後在學而思任職。但是他因為溝通表達能力不強並沒有呆很久。

做老師溝通表達能力不好就像啞巴說相聲的感覺。但是他來學霸君之後突然如魚得水,因為我們發現他的內部思考能力遠遠超過他人。

吳老師在進入學霸君之前沒有學過電腦,自學PHP之後成為我們公司非常頂級的大資料工程師。因為做過教研,所以他可以在不依賴工程師的情況下觀察業務的情況,比如答疑的資料。

他自己做了一套語音辨識系統,效果並不比訊飛的差多少。這套語音系統在過去的兩年裡幫我們進化出了分析的能力、提升了銷售效率。他的存在弱化了教研團隊與技術團隊之間的文化矛盾。

總結而言,在初級狀態下,互聯網教育團隊需要中間人相互翻譯彼此語言,終級狀態下讓兩個人融合在一起。

如果你運氣足夠好就應該找一個像吳老師的人,無論他原來是做教學還是工程,強大的學習能力都能使他進化成另一個人,爆發出比獨立個體高得多的能力。

堅持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大家一定要理解,語言的效率是非常差的,基本上只有80%,也就是我想要有100分的東西,嘴裡說出來80分,聽到60分,最後落地只有20分。

所以除了語言的表達,企業一定要將使命、願景、價值觀落到最底層員工手中。

使命是什麼?學霸君的使命是讓每個家庭對它感到驕傲。

我們自認為不是一家技術公司,也不是互聯網教育公司,我們就是一家教育公司,願景是成為領先的中小學智慧化教育公司。互聯網、智慧化都只是其中的實現手段。當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落地的時候,教研與工程師才能暢通對話。

2.思維差異:教學思維跟邏輯思維差別非常大,所以開會的時候沒辦法在同一個思維體系裡討論。

3.文化衝突:教學老師的感性文化與理工男的理性文化格格不入。

問題解決方法論

總結下來,這三點就是我需要天天面對的問題,坦率講我並沒有解決的非常好,只是因為千錘百煉所以摸索出大概怎麼樣解決,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中間人解決語言不通問題

在我們剛開始做知識樹和標注系統的時候,教研老師會經常找技術人員改知識點的名稱,或者對知識樹的分支進行調整。

老師覺得這個在技術實現上應該是個非常簡單的事情,改個名字或者刪個知識點而已。但是技術人員卻要排期,要很久才能改好。

老師就不理解,覺得技術敷衍,不給老師解決問題。技術人員覺得老師不懂,瞎提需求,需求總是隨意改來改去的。

類似的,老師在驅動技術做一個系統的時候,一開始只考慮某一個臨時需求,做了一個簡單的版本。後來每來一個新需求,都要修改大量代碼,老師以前都沒有考慮到增加需求這麼困難,在時間上沒有留足夠時間。因為時間緊,技術人員只能通過打補丁的方式,解決眼前問題。以後補丁越來越多,系統越來越難以維護,頻繁出各種問題。

技術人員疲于修改問題,抱怨很多。老師不懂技術背後的邏輯,發現系統非常不好用,怨聲載道。

後來,我們設立了一個懂技術的人坐在教研旁邊,經常和教研老師們同吃同喝同勞動,和教研老師們接觸非常頻繁,能夠比較理解教研老師們的想法。

每次教研和技術遇到溝通問題的時候,他都願意主動給教研老師解釋難懂的技術術語,也能給技術解釋清楚老師的教研想法。

解釋得多了,慢慢地,教研老師有什麼不懂的技術問題都找他,讓他在中間翻譯大家的語言。

技術和老師溝通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找他討論。

如此一來,技術和教研之間進行翻譯的中間人角色就出現了。他仿佛一個潤滑劑,讓教研和技術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

2.二肖“搞基”消除思維差異

當學霸君組建上海團隊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思維差異問題。

比如,文本分類器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常見應用,主要通過學習大量的訓練資料,對文本進行自動分類。技術嘗試用文本分類器説明教研老師給題目打上知識點標籤。

老師們不理解分類器的原理,以為分類器可以非常智慧地根據題目的具體含義對知識點進行分類。剛開始訓練資料不足的時候,分類器根本做不到老師以為的那樣。當時的技術只能學習到一些淺層的詞語組合模式。

舉個例子,在四級知識點標籤中,有“初等函數的單調性或區間問題”和“複合函數的單調性或區間問題”這樣的標籤,用常規的文本分類技術是分不出來的,因為僅從文本層面電腦無法理解什麼是初等函數、什麼是複合函數,所以一開始分類的效果很差。

老師覺得技術能力不行,做的東西很垃圾,完全沒法用,技術覺得老師什麼都不懂,就知道瞎提需求。慢慢地矛盾愈演愈烈。

後來CEO發現了問題,在公司內部做了一系列的宣講,明確表示一切向業務靠攏,技術向教研靠攏,技術和教研要多溝通,不能相互隔離悶頭做事。並且做了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讓二肖坐到了一起。二肖是指我們公司的肖皇和霄然。

肖皇是教研老師,原來學過程式設計;霄然是技術,也會講題做題,二人雖然一個擅長教研,一個擅長技術,但是身上都有對方的屬性,兩個人坐在一起工作,彼此可以經常互相溝通互相學習。

慢慢地,肖皇和霄然二人不僅成為了好基友,還在工作上給整個團隊帶來了非常大的支援。

二者都能理解技術和教研。當教研老師和技術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肖皇就會給老師用教研聽得懂的方式解釋技術問題,霄然就會給技術用技術聽得懂的方式解釋教研問題。這樣就解決了教研和技術無法溝通的問題。

關於打標籤的問題,肖皇和老師解釋了文本分類器的邏輯和局限性,並且需要大量訓練資料提升準確率。霄然和技術解釋了老師打標籤的邏輯。

後來教研老師調整了標籤體系,並給了技術大量訓練資料。技術也優化了分類器。最後在技術和教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四級知識點分類效果得到了巨大提升。

3.吳老師“羽化登仙”解決文化不同

在學霸君的早期團隊中有一位吳老師,清華畢業後在學而思任職。但是他因為溝通表達能力不強並沒有呆很久。

做老師溝通表達能力不好就像啞巴說相聲的感覺。但是他來學霸君之後突然如魚得水,因為我們發現他的內部思考能力遠遠超過他人。

吳老師在進入學霸君之前沒有學過電腦,自學PHP之後成為我們公司非常頂級的大資料工程師。因為做過教研,所以他可以在不依賴工程師的情況下觀察業務的情況,比如答疑的資料。

他自己做了一套語音辨識系統,效果並不比訊飛的差多少。這套語音系統在過去的兩年裡幫我們進化出了分析的能力、提升了銷售效率。他的存在弱化了教研團隊與技術團隊之間的文化矛盾。

總結而言,在初級狀態下,互聯網教育團隊需要中間人相互翻譯彼此語言,終級狀態下讓兩個人融合在一起。

如果你運氣足夠好就應該找一個像吳老師的人,無論他原來是做教學還是工程,強大的學習能力都能使他進化成另一個人,爆發出比獨立個體高得多的能力。

堅持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大家一定要理解,語言的效率是非常差的,基本上只有80%,也就是我想要有100分的東西,嘴裡說出來80分,聽到60分,最後落地只有20分。

所以除了語言的表達,企業一定要將使命、願景、價值觀落到最底層員工手中。

使命是什麼?學霸君的使命是讓每個家庭對它感到驕傲。

我們自認為不是一家技術公司,也不是互聯網教育公司,我們就是一家教育公司,願景是成為領先的中小學智慧化教育公司。互聯網、智慧化都只是其中的實現手段。當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落地的時候,教研與工程師才能暢通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