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朝一秀才考試前找一卦師算卦,卦師說了五個字,他最後交了白卷

大唐滎陽鄭准以文筆出色名揚海內,常常自比陳思王曹植和阮籍。牛人當然狂傲,曾經自己編撰了十卷書,名曰《劉表軍書》。但是內容非常過分。比如祝賀朝中權貴的詩:中書舍人草麻,

通事舍人曰可。中書舍人無非就是個起草詔書初稿的,通事舍人無非就是有人前來拜見皇帝時說個可字的。考舉人那天他寫了一首水牛詩:護犢橫身立,逢人揭尾跳。水牛特別喜歡護犢子,看見有人來了就用尾巴左右掃他。這是諷刺那些專門錄取自己學生的考官。滿朝文武見了哈哈大笑。

比起曹植和阮籍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唐朝張裼有五個兒子,名叫文蔚、彝憲、濟美、仁龜,都特別有名望,好多人身居高位。唯獨還剩一個兒子,名字不可考,聽說一個傳聞,就是如果衣服或者書籍中的蠹蟲進入一卷道藏書中,把神仙兩個字吃了,這條蠹蟲就會身生五色,這時候如果人把這條蠹蟲吃了,那麼人就會變成神仙,飛升上天。

這個兒子於是特別相信,提筆寫了神仙兩個字,剪碎了放在瓶子裡,有捉了一隻蠹蟲放進去,希望這只蠹蟲把這些碎紙片吃了,然後他把這條蠹蟲吃了,飛升上天。就這麼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條蠹蟲,久而久之,得了神經病,每次一發作,一個月不吃飯,污言穢語罵人,一點不避嫌。全家人就把他關在房子裡,等他過段時間就痊癒了。然後要準備一個多月的食物,他慢慢品嘗著能一頓全部吃完。
就這麼過了好多年,此人方才死去。可見神仙不能冒犯你,何況吃了呢。

我倒是覺著這哥們可能是吃壞肚子了。跟這條蟲子是不是吃了神仙兩字關係不大。

唐朝有個劉義方,考進士時考題是《貂蟬冠賦》。貂蟬冠,冠名,貂尾與蟬羽皆古代顯官冠上之飾物。

起源於漢代,起初為侍中﹑常侍等貴近之臣的冠飾,後發展為高級官員的禮冠。《宋史·輿服》四:“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上,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

劉義方揮毫潑墨而就:懸之於壁,有類乎兜鍪;戴之於頭,又同乎席帽。"人們看了哄堂大笑。兜鍪是古代戰士戴的頭盔。

秦漢以前稱胄,後叫兜鍪。席帽是古代的帽名。以藤席為骨架,形似氈笠,四緣垂下,可蔽日遮顏。

我沒明白這個笑話的笑點在那裡。可能是說,貂蟬冠是上流社會的名牌服裝,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不能如此調侃吧。

唐朝東市有個姓範的算卦人,占卜舉人們能不能考中,一卦卦金一匹綢緞。秀才鄭群玉不會寫詩給各位文壇大佬拜碼頭,但是家裡特別有錢。所以常常看不起他的同學們,對自己的考試志在必得。高頭大馬入長安,把隨身帶的三千匹綢緞和從老家帶的特產一起給了范卦師,范卦師很高興,卦成之後說到,你這次一定能考中。鄭秀才更是趾高氣昂。等到進了考場,又把所有好吃的都放在跟前,慢慢吃不著急寫文章,以至於到了晚上點蠟燭的時候,看到其他同學都差不多寫完了,自己卻一個字沒寫,於是走到院子裡說到,我今天一個字沒寫,范卦師應該打二十大板。到了第二天,竟然交了白卷。

唐東市鐵行,有范生,卜舉人連中成敗,每卦一縑。秀才鄭群玉短於呈試。家寄海濱,頗有生涯,獻賦之來,下視同輩,意在必取。僕馬鮮華。遂齎緡三千,並江南所出,詣範生。范喜於異禮,卦成乃曰:"秀才萬全矣。"群玉之氣益高。比入試,又多齎珍品,烹之坐享,以至繼燭。見諸會賦,多有寫淨者。乃步於庭曰:"吾今下筆,一字不得生。鐵行範生。須一打二十。"突明,竟制白而去。

鄭秀才,封建迷信要不得啊。再說了,即使他算的再對,您也得答卷子才行啊。您一個字不寫,怎麼會金榜題名呢。這不怪卦師,怪您啊。

一卦卦金一匹綢緞。秀才鄭群玉不會寫詩給各位文壇大佬拜碼頭,但是家裡特別有錢。所以常常看不起他的同學們,對自己的考試志在必得。高頭大馬入長安,把隨身帶的三千匹綢緞和從老家帶的特產一起給了范卦師,范卦師很高興,卦成之後說到,你這次一定能考中。鄭秀才更是趾高氣昂。等到進了考場,又把所有好吃的都放在跟前,慢慢吃不著急寫文章,以至於到了晚上點蠟燭的時候,看到其他同學都差不多寫完了,自己卻一個字沒寫,於是走到院子裡說到,我今天一個字沒寫,范卦師應該打二十大板。到了第二天,竟然交了白卷。

唐東市鐵行,有范生,卜舉人連中成敗,每卦一縑。秀才鄭群玉短於呈試。家寄海濱,頗有生涯,獻賦之來,下視同輩,意在必取。僕馬鮮華。遂齎緡三千,並江南所出,詣範生。范喜於異禮,卦成乃曰:"秀才萬全矣。"群玉之氣益高。比入試,又多齎珍品,烹之坐享,以至繼燭。見諸會賦,多有寫淨者。乃步於庭曰:"吾今下筆,一字不得生。鐵行範生。須一打二十。"突明,竟制白而去。

鄭秀才,封建迷信要不得啊。再說了,即使他算的再對,您也得答卷子才行啊。您一個字不寫,怎麼會金榜題名呢。這不怪卦師,怪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