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周煒創基金記:在VC升級的大時代“圍獵”獨角獸|特稿

創世夥伴資本的三位合夥人:唐欣、周煒、梁宇中國基金十年後,

周煒選擇了離開。

新辦公室選在瞭望京,樓下縱橫交錯的每條街道都在城建,帶著一種蠻橫的生機,和凱鵬華盈的常駐地國貿大相徑庭。

“這才是創業,國貿太高太遠”,周煒如釋重負。

周煒曾站得很高。KPCB,作為美國傳奇老牌基金,成績單上躺著穀歌、亞馬遜、Facebook,Twitter,Uber等巨頭。而在進入中國的十年間,周煒也留下了相當漂亮的成績單,他的投資專案中,包括了京東、宜信、秒拍、融360和喜馬拉雅等明星公司。

但十年後,周煒卻越來越惴惴不安:中國本土創業者在崛起,技術升級的拐點已經到來,而要在中國繼續捕捉獨角獸,風投行業和自己都迫切需要一次升級。

跳出來,創立創世夥伴資本,是周煒的新答案。

並不完美的時機

2016年底,一個中學同窗問了周煒一個深夜問題,為什麼上學時記憶特別多日子過得很慢,工作以後,日子卻“唰”地一下就到了今天?

2016年,周煒進入凱鵬華盈的第十個年頭即將到來。

其間周煒斬獲了京東、喜馬拉雅和秒拍等專案,但他卻覺得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複。

“年輕時,世界都是新的,工作卻是每天重複,像一個硬碟,合併同類項後,生活被壓縮了”,周煒萌生了跳出迴圈的衝動。

十年,在周煒的人生中,似乎是一個神奇的變動律。

1994年,周煒從大三開始就一直在參與創業,直到2005年,他決定賣掉自己的公司,去沃頓商學院讀MBA,

這是第一個十年;2007年,周煒加入世界頂級風投KPCB(凱鵬華盈),並參與創建了凱鵬華盈中國基金,一干又是十年。

十年就要自我改變,周煒覺得,有點命中註定的味道。

“創世夥伴資本”創始合夥人 周煒

但這似乎並非完美時機。知道周煒要“出來”時,華蓋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肖恩大俠”(真名施國敏)曾覺得,

這並不是資本市場最好的時候,甚至有些嚴峻。

近幾年中國雖然有很多“少壯派”投資人出來創立新基金,但是周煒這種掌門人級別的卻很少,並且,經歷了一輪資本寒冬之後,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在逐漸消失,下一個機會在哪裡,幾乎所有人都在摸索。

周煒反問我們,你們瞭解摩羯座嗎?摩羯座的人,就是想清楚了要做,去徵求別人意見只是為了“佐證”自己的想法。

他說,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時機,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時機,只有適合自己的時間點。

VC裂變和中國崛起

最開始的挑戰,居然是取名。

周煒把基金名字按類型分了分,無論是動物類還是植物類,“好名字都被人取完了”。

取名難背後,是中國風投市場的怪現狀。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資料,目前中國註冊的私募基金已超過10000家。在市場上,新的玩家在入局,而BAT巨頭的戰略投資部也虎視眈眈。

但周煒卻注意到了新的變化,人民幣基金的LP,正變得越來越像美元基金,潛臺詞是,“更耐心更成熟”。

根據基金規模和產業規律的差異,人民幣基金的存續期一般是7年(投資期5年+退出期2年,or投資期4年+退出期3年)或者9年(7+2或者6+3),但存續期十年以上的基金很少;而美元基金的LP和GP都更有耐心,基金存續期一般多以“10+2”起步。

2009年到2012年之間,人民幣基金的投資,基本上集中在Pre-IPO項目上。而據肖恩介紹,比起美元基金更關注GP團隊的背景和能力,很多人民幣基金的LP則更關注基金是否儲備了足夠多的優秀項目以及能否鎖定這些項目,“早些年的LP,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做。”

周煒說,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一路向上,很多投資一年賺30%很常見,就像處在一個“彎腰就能撿到金子的時代”,但自從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在持續降低,從2010年的10.4%,放緩到了2016年的6.7%。當中國不再是遍地黃金時,投資者開始考慮多樣化的資產配置,對於人民幣LP而言,僅僅追求短平快的投資不再是最佳策略,一部分錢需要做長線投資。

周煒發現,中國的LP開始有所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民幣LP開始到國外去學經驗,甚至還請了國外知名機構的創始人來幫忙指導、管理資金。2015年,鼎暉投資董事長吳尚志就曾表示,下一年,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和合併趨勢。人民幣LP和美元LP也在變得越來越像。

吳尚志口中的“下一年”,正是被周煒稱為時間節點的2016年。

近幾年來,中國本土的創業大軍異常兇猛,在共用經濟、O2O、直播、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都湧現出了領先世界的巨頭公司,在海外市場也所向披靡,迅速搶佔了東南亞市場和歐美市場。

此時,美元基金喜歡對標美國市場的投資模式顯得滯後,決策流程上也難以適應中國創業圈的快節奏,經常一個項目過會還沒完成,競爭對手已經融完了好幾輪。如肖恩所言,從長期來看,在全球市場上,本土基金都會更有優勢。

周煒發現一個細節,在無線互聯網產業鏈上,除了作業系統,中國創業者幾乎在每一個點上都佔有重要位置,無論是硬體生產還是商業模式,中國創業者都佔據了優勢地位,而核心技術的創新,可能會在下一個節點到來。

周煒判斷,未來中國的創業的主要驅動力將是技術創新,而且可能會複製無線互聯網的發展軌跡,“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本土一定會產生非常強大的公司。”

人民幣基金加入美元風格,美元基金更加本土化,用一支融合升級的基金發現一些更本土的強大公司,這是周煒所認為的合適時機。而當周煒決定要出來募集一支十年的長期基金時,沒想到三個月就募集了15億,嚴重超募。

不能讓經驗成為包袱

“外國人是理解不了的,為什麼會有一群人在商場的小隔間裡唱歌?他們無法理解這種專案”,周煒意識到,自己在美元基金的經驗有時候成為了包袱,“我不能讓經驗束縛自己,要保持好奇心”。

2016年底,周煒從凱鵬華盈中國主管合夥人職位上離開,帶領原TMT投資團隊創立新基金,一切重新開始。

團隊想了不少名字,最終周煒拍板定為“創世夥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略顯太長的名字是周煒的理想,你們創造新世界,我們耐心陪伴。

採訪被安排在了一下科技創始人韓坤的辦公室,和我們聊了一個小時後,周煒去隔壁辦公室參加了一下科技的董事會,一杯咖啡的功夫,周煒已經回來了,“剛才董事會上做了幾個決定”。

和外界評價一致,周煒是一個“安靜”的投資人,抓住焦點,不說廢話。

聚焦,是周偉和新基金的風格。

十年投資生涯,從周煒投資的專案清單來看,他確實只願意投真正可能成長為獨角獸的項目,京東、宜信、喜馬拉雅、秒拍、融360……在TMT領域,他投得並不算多,幾十家被投企業中卻有30%的項目成長為了獨角獸。

據其團隊成員回憶,很少見周煒發火,如果有什麼事能惹他生氣,八成都是因為一個關鍵字,他認為團隊近期的工作“不聚焦”。

周煒創立新基金後,劉強東主動為他月臺,劉強東回憶,在京東的董事會上,前50分鐘,周煒總是一言不發,用心傾聽,最後十分鐘,他則會點出幾個關鍵點,“不指手畫腳干擾創業者,能看到關鍵之處”。

目前市場上的基金有超過一萬家,但周煒認為做得好無外乎兩種形式,一種是“大而不倒”的,類似紅杉中國、高瓴資本、IDG資本等,另外一種則是專注於某些領域的基金。

周煒認為自己不是那種能上福布斯財富榜的人,也不想去做一支什麼都包含的基金,創世夥伴資本只專注於TMT領域的投資,這和周煒的“聚焦”一脈相承。

“專了才能懂。”周煒的目標是三年內讓創世夥伴資本在行業內打出一點名聲,希望TMT領域的創業者在找風投時,能在前三個想到他們的名字。

VC升級戰中,“圍獵”打法能否奏效?

周煒學的是物理電子學專業,也是重度科幻迷,他認可物理學的一個基本規律:最本質的東西最簡潔,“任何事情都有規律可循,關鍵是我們如何忽略掉干擾性因素,找到本質。”

反思過去的投資,周煒發現其實早期公司成功與否的決定要素最多只有三個,“能找到這三個要素,你就是牛人,投資人沒有必要糾結于無意義的細節。”

以互聯網和電商為例,周煒分析稱,現在大家都知道互聯網的本質是流量,電商的本質是“有效的零售、運營加便宜流量”,但十年前卻沒人能總結出來,“當年那麼多本不該被投的公司被投資了,就是因為投資人沒有找到關鍵點。”

創世夥伴資本基本都是凱鵬華盈TMT團隊原班人馬,人不算多,要像紅杉一樣去鋪賽道不太夠,周煒將自己過去的投資經驗總結為“圍獵”打法:先確定近期投資方向,然後團隊全體出動去研究該行業,找到值得投資的關鍵節點,然後再去圍獵這些節點上的頂尖公司。

圍獵打法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保證了專案覆蓋率,在某一段時間內,當全體出動去掃一個領域時,很少出現優秀專案沒有接觸到的情況;二是增強了團隊投資的決策效率,因為每個人都做過深入研究,討論可直指核心。

這套圍獵打法,周煒說,和成吉思汗的用兵有幾分相似,閒時遊牧,戰時全民皆兵,哪裡水草茂盛就提前趕到那去,吃飽了就再換下一個草場,吃過的草場就是自己的領土,繼續培育。

創世夥伴資本團隊脫胎于老牌美元基金凱鵬華盈,延續美元基金的一貫的價值投資標準自不必提,周煒還想在這支基金上加點人民幣基金的本土速度。尤其是對於信奉“圍獵”打法的基金而言,速度至關重要,在周煒眼中,一個細分的投資主題,在A輪最多只有3-6個月的視窗期,以出行為例,6個月後進入就晚了,“我們曾預測出行領域會競爭3-5年,但結果一年半就結束了。”

其實,往往在確定值得投資的關鍵節點時,周煒心中已經有了一張項目藍圖,剩下的就是去找和自己藍圖相匹配的公司。用這個方法,周煒過去在A輪就捕捉到了喜馬拉雅、秒拍、融360等多隻未來的獨角獸。

VC不是會永遠存在的行業

在凱鵬華盈時,周煒發現,每次在外面演講或者參加論壇後,都有很多人來找他換名片,最近幾年,他發現,其中很多人都是VC機構的創始人。

周煒很好奇,都是做VC的,為什麼要來找他換名片,而不是去找創業者換名片?

出來做新基金後,周煒明白了這種焦慮,在VC爆發式增長的年代,他也會擔心新基金沒人知道。

作為合夥人的梁宇和唐欣自然也壓力不小,梁宇認為,新基金團隊成員過去的成績僅僅是過去的證明和對未來的背書,而被創業者信任的根源來自現在,“需要我們對自身的高要求來進行核心支撐。”

更大的焦慮,源於VC裂變導致的不確定未來。

創業者在融資時,常會被投資人問一個問題:如果BAT也做你這個事,你怎麼辦?

如今,周煒常拿這個問題來反問自己。

這種擔憂並非無跡可尋,日本、韓國的投資行業曾經都很興盛,現在卻是財閥當道,中小VC的機會越來越少。

在周煒看來,VC並不會是一個會永久存在的行業,現在真正能將VC稱為一個行業的也只有兩個半國家:中國和美國,和半個以色列算。“不要認為風險投資是一個放之四海皆准,放之時代皆准的產品,中國的VC不主動升級,說不定就會沉寂下去。”

周煒對於中國互聯網巨頭的無限制擴張也很擔憂,“互聯網巨頭的投資部表現很兇悍,創業者“抱乾爹大腿”已經成為必然行為。”

“就像富二代、官二代一樣,有資源、有背景,關鍵是人家還很努力”,周煒開玩笑說。

在2016年,周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自己最恐懼的投資圈的劣幣驅逐良幣,“大家都快進快出,真正花時間在附加價值上的基金少之又少。”

而據肖恩觀察,當前的投資圈裡還潛伏著眾多“攪局者”和“二道販子”。攪局者看到知名基金給了TS(投資意向書)後,通過給更高估值或連蒙帶騙的方式去搶案子,二道販子本身能力不足,就紛紛當起了仲介,有些專案從投資人到專案方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關係”。

在肖恩看來,VC的洗牌是一種必然。

肖恩判斷,在中國的VC市場,未來會有兩個趨勢:一是基金會越來越專業,就算是大型基金,內部也會分化出多支垂直基金,小基金更是如此;二是雙幣基金會成為未來主流,投資更加靈活。

今年3月,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也公開表示,未來一線VC在中國投資必須有雙幣基金。

這都與周煒創立創世夥伴資本的初衷不謀而合。在新基金的規劃中,他堅持雙幣基金的方向,“有的專案適合國內市場,有的適合和美元市場,如果只有單一幣種,很容易錯過一些優秀公司。”

“資本市場的拐點剛剛來臨,在這種關鍵點,VC要和創業者打好配合”,周煒說,創業者或許已經快要度過資本寒冬的危險期,極有可能會迎來第三個春天,但VC能不能跟上步伐,也隨之進入春天還是未知數。而創世夥伴資本,正是他給自己、給資本市場的一次回應。

而BAT巨頭的戰略投資部也虎視眈眈。

但周煒卻注意到了新的變化,人民幣基金的LP,正變得越來越像美元基金,潛臺詞是,“更耐心更成熟”。

根據基金規模和產業規律的差異,人民幣基金的存續期一般是7年(投資期5年+退出期2年,or投資期4年+退出期3年)或者9年(7+2或者6+3),但存續期十年以上的基金很少;而美元基金的LP和GP都更有耐心,基金存續期一般多以“10+2”起步。

2009年到2012年之間,人民幣基金的投資,基本上集中在Pre-IPO項目上。而據肖恩介紹,比起美元基金更關注GP團隊的背景和能力,很多人民幣基金的LP則更關注基金是否儲備了足夠多的優秀項目以及能否鎖定這些項目,“早些年的LP,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做。”

周煒說,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一路向上,很多投資一年賺30%很常見,就像處在一個“彎腰就能撿到金子的時代”,但自從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在持續降低,從2010年的10.4%,放緩到了2016年的6.7%。當中國不再是遍地黃金時,投資者開始考慮多樣化的資產配置,對於人民幣LP而言,僅僅追求短平快的投資不再是最佳策略,一部分錢需要做長線投資。

周煒發現,中國的LP開始有所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民幣LP開始到國外去學經驗,甚至還請了國外知名機構的創始人來幫忙指導、管理資金。2015年,鼎暉投資董事長吳尚志就曾表示,下一年,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和合併趨勢。人民幣LP和美元LP也在變得越來越像。

吳尚志口中的“下一年”,正是被周煒稱為時間節點的2016年。

近幾年來,中國本土的創業大軍異常兇猛,在共用經濟、O2O、直播、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都湧現出了領先世界的巨頭公司,在海外市場也所向披靡,迅速搶佔了東南亞市場和歐美市場。

此時,美元基金喜歡對標美國市場的投資模式顯得滯後,決策流程上也難以適應中國創業圈的快節奏,經常一個項目過會還沒完成,競爭對手已經融完了好幾輪。如肖恩所言,從長期來看,在全球市場上,本土基金都會更有優勢。

周煒發現一個細節,在無線互聯網產業鏈上,除了作業系統,中國創業者幾乎在每一個點上都佔有重要位置,無論是硬體生產還是商業模式,中國創業者都佔據了優勢地位,而核心技術的創新,可能會在下一個節點到來。

周煒判斷,未來中國的創業的主要驅動力將是技術創新,而且可能會複製無線互聯網的發展軌跡,“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本土一定會產生非常強大的公司。”

人民幣基金加入美元風格,美元基金更加本土化,用一支融合升級的基金發現一些更本土的強大公司,這是周煒所認為的合適時機。而當周煒決定要出來募集一支十年的長期基金時,沒想到三個月就募集了15億,嚴重超募。

不能讓經驗成為包袱

“外國人是理解不了的,為什麼會有一群人在商場的小隔間裡唱歌?他們無法理解這種專案”,周煒意識到,自己在美元基金的經驗有時候成為了包袱,“我不能讓經驗束縛自己,要保持好奇心”。

2016年底,周煒從凱鵬華盈中國主管合夥人職位上離開,帶領原TMT投資團隊創立新基金,一切重新開始。

團隊想了不少名字,最終周煒拍板定為“創世夥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略顯太長的名字是周煒的理想,你們創造新世界,我們耐心陪伴。

採訪被安排在了一下科技創始人韓坤的辦公室,和我們聊了一個小時後,周煒去隔壁辦公室參加了一下科技的董事會,一杯咖啡的功夫,周煒已經回來了,“剛才董事會上做了幾個決定”。

和外界評價一致,周煒是一個“安靜”的投資人,抓住焦點,不說廢話。

聚焦,是周偉和新基金的風格。

十年投資生涯,從周煒投資的專案清單來看,他確實只願意投真正可能成長為獨角獸的項目,京東、宜信、喜馬拉雅、秒拍、融360……在TMT領域,他投得並不算多,幾十家被投企業中卻有30%的項目成長為了獨角獸。

據其團隊成員回憶,很少見周煒發火,如果有什麼事能惹他生氣,八成都是因為一個關鍵字,他認為團隊近期的工作“不聚焦”。

周煒創立新基金後,劉強東主動為他月臺,劉強東回憶,在京東的董事會上,前50分鐘,周煒總是一言不發,用心傾聽,最後十分鐘,他則會點出幾個關鍵點,“不指手畫腳干擾創業者,能看到關鍵之處”。

目前市場上的基金有超過一萬家,但周煒認為做得好無外乎兩種形式,一種是“大而不倒”的,類似紅杉中國、高瓴資本、IDG資本等,另外一種則是專注於某些領域的基金。

周煒認為自己不是那種能上福布斯財富榜的人,也不想去做一支什麼都包含的基金,創世夥伴資本只專注於TMT領域的投資,這和周煒的“聚焦”一脈相承。

“專了才能懂。”周煒的目標是三年內讓創世夥伴資本在行業內打出一點名聲,希望TMT領域的創業者在找風投時,能在前三個想到他們的名字。

VC升級戰中,“圍獵”打法能否奏效?

周煒學的是物理電子學專業,也是重度科幻迷,他認可物理學的一個基本規律:最本質的東西最簡潔,“任何事情都有規律可循,關鍵是我們如何忽略掉干擾性因素,找到本質。”

反思過去的投資,周煒發現其實早期公司成功與否的決定要素最多只有三個,“能找到這三個要素,你就是牛人,投資人沒有必要糾結于無意義的細節。”

以互聯網和電商為例,周煒分析稱,現在大家都知道互聯網的本質是流量,電商的本質是“有效的零售、運營加便宜流量”,但十年前卻沒人能總結出來,“當年那麼多本不該被投的公司被投資了,就是因為投資人沒有找到關鍵點。”

創世夥伴資本基本都是凱鵬華盈TMT團隊原班人馬,人不算多,要像紅杉一樣去鋪賽道不太夠,周煒將自己過去的投資經驗總結為“圍獵”打法:先確定近期投資方向,然後團隊全體出動去研究該行業,找到值得投資的關鍵節點,然後再去圍獵這些節點上的頂尖公司。

圍獵打法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保證了專案覆蓋率,在某一段時間內,當全體出動去掃一個領域時,很少出現優秀專案沒有接觸到的情況;二是增強了團隊投資的決策效率,因為每個人都做過深入研究,討論可直指核心。

這套圍獵打法,周煒說,和成吉思汗的用兵有幾分相似,閒時遊牧,戰時全民皆兵,哪裡水草茂盛就提前趕到那去,吃飽了就再換下一個草場,吃過的草場就是自己的領土,繼續培育。

創世夥伴資本團隊脫胎于老牌美元基金凱鵬華盈,延續美元基金的一貫的價值投資標準自不必提,周煒還想在這支基金上加點人民幣基金的本土速度。尤其是對於信奉“圍獵”打法的基金而言,速度至關重要,在周煒眼中,一個細分的投資主題,在A輪最多只有3-6個月的視窗期,以出行為例,6個月後進入就晚了,“我們曾預測出行領域會競爭3-5年,但結果一年半就結束了。”

其實,往往在確定值得投資的關鍵節點時,周煒心中已經有了一張項目藍圖,剩下的就是去找和自己藍圖相匹配的公司。用這個方法,周煒過去在A輪就捕捉到了喜馬拉雅、秒拍、融360等多隻未來的獨角獸。

VC不是會永遠存在的行業

在凱鵬華盈時,周煒發現,每次在外面演講或者參加論壇後,都有很多人來找他換名片,最近幾年,他發現,其中很多人都是VC機構的創始人。

周煒很好奇,都是做VC的,為什麼要來找他換名片,而不是去找創業者換名片?

出來做新基金後,周煒明白了這種焦慮,在VC爆發式增長的年代,他也會擔心新基金沒人知道。

作為合夥人的梁宇和唐欣自然也壓力不小,梁宇認為,新基金團隊成員過去的成績僅僅是過去的證明和對未來的背書,而被創業者信任的根源來自現在,“需要我們對自身的高要求來進行核心支撐。”

更大的焦慮,源於VC裂變導致的不確定未來。

創業者在融資時,常會被投資人問一個問題:如果BAT也做你這個事,你怎麼辦?

如今,周煒常拿這個問題來反問自己。

這種擔憂並非無跡可尋,日本、韓國的投資行業曾經都很興盛,現在卻是財閥當道,中小VC的機會越來越少。

在周煒看來,VC並不會是一個會永久存在的行業,現在真正能將VC稱為一個行業的也只有兩個半國家:中國和美國,和半個以色列算。“不要認為風險投資是一個放之四海皆准,放之時代皆准的產品,中國的VC不主動升級,說不定就會沉寂下去。”

周煒對於中國互聯網巨頭的無限制擴張也很擔憂,“互聯網巨頭的投資部表現很兇悍,創業者“抱乾爹大腿”已經成為必然行為。”

“就像富二代、官二代一樣,有資源、有背景,關鍵是人家還很努力”,周煒開玩笑說。

在2016年,周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自己最恐懼的投資圈的劣幣驅逐良幣,“大家都快進快出,真正花時間在附加價值上的基金少之又少。”

而據肖恩觀察,當前的投資圈裡還潛伏著眾多“攪局者”和“二道販子”。攪局者看到知名基金給了TS(投資意向書)後,通過給更高估值或連蒙帶騙的方式去搶案子,二道販子本身能力不足,就紛紛當起了仲介,有些專案從投資人到專案方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關係”。

在肖恩看來,VC的洗牌是一種必然。

肖恩判斷,在中國的VC市場,未來會有兩個趨勢:一是基金會越來越專業,就算是大型基金,內部也會分化出多支垂直基金,小基金更是如此;二是雙幣基金會成為未來主流,投資更加靈活。

今年3月,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也公開表示,未來一線VC在中國投資必須有雙幣基金。

這都與周煒創立創世夥伴資本的初衷不謀而合。在新基金的規劃中,他堅持雙幣基金的方向,“有的專案適合國內市場,有的適合和美元市場,如果只有單一幣種,很容易錯過一些優秀公司。”

“資本市場的拐點剛剛來臨,在這種關鍵點,VC要和創業者打好配合”,周煒說,創業者或許已經快要度過資本寒冬的危險期,極有可能會迎來第三個春天,但VC能不能跟上步伐,也隨之進入春天還是未知數。而創世夥伴資本,正是他給自己、給資本市場的一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