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郵輪上與蔡瀾先生聊吃

上回說過,3月29日從巴黎飛威尼斯,上了盛世公主號(Majestic Princess)郵輪。

早前,是位許久不見的老友邀我坐船。起初,我嫌麻煩沒想答應,老友又發來張圖片,說:“這船是專門為中國人訂制的,又是義大利血統,

是個美人。公子還是過來看一下吧。”

——有些船是豪邁型的,有些船是美人兒。這艘就是如此。

這也是我第一次在船廠看船——以前都是在碼頭,這次是在蒙法爾科內。

見到這船的時候,不得不歎一聲,“果真是個美人兒。”

31日上船後,見到了邁阿密熱的老闆米奇-阿裡森,還跟他問了話,這個兩周前提過了。

那天晚上,我見了另一個傳說。

像蔡瀾先生這樣,我從小讀他的文章長大的人,真見了面,反而有些訥訥不能言,許多話問不出來,只好傻笑了。

蔡瀾先生拄著拐杖,走起來步履頗大;若有大袖,大概就能走出大袖飄飄的架勢。

進郵輪廚房時要洗手,我躬身替他拿了拐杖,就勢看了看:好一個紅玫瑰拐杖。

外面濤聲起。我低聲跟他老人家念了句蘇軾詞,“倚杖聽江聲。”他嘿嘿樂了一會兒。

大家都在誇他領帶豔麗,襯衫腋下還有個手機袋,他頗得意,說:“You should make fun of everything.”

按我在他身旁所聽下來的感覺,他對話的流暢度依次是:粵語、英語、普通話。

當夜是郵輪上的“星光主廚”之夜。我坐在蔡先生左首,我再左邊是嘉年華集團的市場副總監何先生,第二代美籍華人,住在洛杉磯。

何先生直言不諱,說自己沒太讀過蔡先生的書——也因為洛杉磯買不到英譯本,他讀中文又不太行。我說,蔡先生關於飲食大概出過二百餘本書吧。何先生問我,蔡先生的特殊性何在?我想了想說,

大概是直率吧。

我試圖解釋給何先生聽:

中國寫飲食的人很多,自明清到現代,大家輩出。有些人見聞廣,有些人文筆好。但大多有個小問題,即,有些文人氣。比如袁枚不喜歡火鍋,趙翼不喜歡蔥蒜,李漁只認筍和蟹。周作人先生認為日本茶食風雅,勝過中國很多;唐魯孫先生則是貴胄之氣。大概能吃過見過,又不至於擺文人架子的,汪曾祺先生、蔡瀾先生。

而蔡先生又最直率。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飲宴過程中,蔡先生很直率,好壞都不吝批評。給他提供的一種酒,“這個酒我昨天喝過了,我不喝這個酒”。吃到某樣核桃泥調味的酥皮點心,對我道,“今天最好的就是這一道!”

我左手的何先生問蔡先生,船上飲食如何。蔡先生用英文滔滔不絕:

——中國人吃東西,是要comfortable food的。你們要一點麵湯啊,要一點小籠湯包啊。中國人出來旅行久了,就要吃這個。

(何先生後來問我小籠湯包是什麼,我稍微解釋了下;何先生詫異了:那個好吃嗎?我:一來確實好吃,二來,對江浙滬老百姓而言,這類似於美國南方人所謂soul food。)

——全世界海鮮最好的地方是哪裡?那肯定是香港啊!香港海鮮有用蒸的!

(何先生就插口說,接下來他們會用更多香港的法子來調理海鮮,蔡先生聽了似乎滿意了些。)

——吃東西嘛,也不是做考題,不要搞得太緊張。中國人吃東西,其實也希望comfortable的。

跟蔡先生問起香港。他說,鹿鳴春倒還好;他說,香港做海鮮的視野很廣,確實世界第一,他最近有一次,吃到豬手、大地魚幹和生牡蠣,哇,好奇怪,但是驚喜。

他說,要找他容易得很,去九龍城菜市場三樓熟食檔,他時不時會去。

我問,像您這樣吃遍天下,是不是偶或也會有,比如以前覺得某樣不好吃,過了很多年又覺得好吃了,覺今是而昨非呢?他說:那自然會有啦!一直都有!

我問,許多大食家,都會感歎吃這個東西,今不如昔;您自己覺得,作為食家最巔峰的時候是何時?蔡先生想了想,說,1960到70年代吧。那會兒店鋪小啊,反而可以做得精緻。

我說,大陸的作家陸文夫先生說,以前店鋪小,炒蝦仁都是小鍋一盤盤炒;後來客人多了,大鍋就炒不出火候了?蔡先生說,是,就是這個意思。

我問,一個私人八卦。我發現金庸先生寫吃的,若非浙江家鄉菜(陳家洛吃的糯米糖藕之類),許多都是書裡寫的(黃蓉點的四乾果四鮮果兩鹹酸四蜜餞之類)。他自己吃東西時……蔡先生一振脖子,道:嗨!他才不愛吃東西呢!!!!

散席後,何先生多問了我幾句,說他還是沒明白蔡先生所謂comfortable food的意思。

我說,是這樣。對美國人而言,飲食可能和住宿、娛樂一樣是生活的一環。對中國人而言,吃是一種生活方式。許多人中國人出門旅遊,見識世界,怎麼算見識到世界了呢?吃到新奇的東西了;怎麼才算讓他們有回家的感覺呢?吃到家鄉菜了。郵輪上提供了米其林級的菜品,夠新奇,但也得讓他們有回家的感覺——中國人是很容易出門兩天就想家的。

何先生認真地點頭,說,我懂了。我們會想法子讓中國顧客滿意的。

話雖如此,船上吃到的東西,還是挺好的。

只是上船的幾位多是挑刺去的,難免會嘖嘖:

——這個魚的調味很有馬賽魚湯的感覺,但魚肉口感似乎不像波爾多的那麼豐潤?

——這個野蘑菇醃得很入味呢,配魚肉的奶油汁味道很有深度。

——這個牛排挺棒的,在我歐洲範圍吃過的牛排裡,大概僅次於佛羅倫斯那個T骨牛排吧?就是12盎司分量大了點。

——這個巧克力擺盤很漂亮,但太美國范兒了。

——金槍魚粒調味後配各色蘸醬的前菜很好,難得地保持了金槍魚本身的口感和香味,就是為了保持新鮮,稍微腥了一點點?

——魚肉糕很糯很好吃,就是不太耐嚼?

——這個巧克力很驚喜:下層里加了薄荷,加上檸檬凍,於是有爽脆明快的口感。

——滷味不錯,很好。

——牛腩也不錯,可以。

最後三道是位米其林的中國師傅做的。他說郵輪上器械還沒完全趁手,但也在努力了。我說底湯很好,見功底,他很高興:中國人做菜嘛不就靠底湯見真功夫……

底湯好是真的。16層甲板露天游泳池旁邊有面吧,有雲吞面,有擔擔麵。我都要了嘗嘗;被追著要意見時,我說都挺好,尤其是雲吞麵湯底,只是淡了點。掌櫃的那位說,是尋思鹽多了不健康,寧可淡一點;我說那也對,只是中國人思維跟美國人不同:我們吃面喝麵湯時一般不會顧慮到健康不健康,好吃就行了。

大體而言,這艘郵輪上,處處見得到“我們想為中國遊客訂制點什麼”的努力。我以前坐過的郵輪,大多在意的是海景、露天、泳池、購物、娛樂,一言以蔽之,就是那麼段時間在海上,吃喝玩樂曬太陽齊全了。歐洲人慣例喜好的郵輪,是拍賣場(我在這艘郵輪上買了幾幅畫),是船頂日光浴(18層甲板頂還有籃球場),是泳池酒吧,是疊疊樂。這艘船有以上的一切,還有:賭場、麻將桌、茶館、卡拉OK。

以及,孜孜不倦地,將不斷增加的中國式細節。

船過科托爾,要過墨西那海峽時,許多美國乘客到船舷,想看看西西里島。常追著我要意見的一位問我:

“外國人那麼喜歡西西里島?”

“主要是島本身有名吧,然後大概是,海洋文化的關係。”

“中國人不喜歡坐船嗎?”

“也不是。我爸就做航運的,他懂船。但中國人歷史上對遠洋之類,沒歐洲人甚至日本人那麼推崇。大多數人還覺得坐船和坐飛機是交通,是趕路的過程,而不是玩。”

“所以這個想法是不可扭轉的嗎?”

“也不一定啊。這不是,美國人都在想辦法適應中國人的想法嗎?雖然到時候,有許多上船的是老人家,有許多也許是上船結識人的,打麻將的,但總歸會慢慢地,會有人覺得坐船很好玩。十幾年前,誰能知道巴黎最大的消費源是中國阿姨們呢?”

“什麼時候呢?”

“等大家都願意……舒服下來吧。”

說最後這句話,說到舒服這個詞時,我又想到了蔡先生。

“You should make fun of everything.”

“中國人吃東西,是要comfortable food的。”

“不要搞得太緊張。中國人其實也是希望comfortable的。”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直接關注公主郵輪,注視著盛世從西方來。

我稍微解釋了下;何先生詫異了:那個好吃嗎?我:一來確實好吃,二來,對江浙滬老百姓而言,這類似於美國南方人所謂soul food。)

——全世界海鮮最好的地方是哪裡?那肯定是香港啊!香港海鮮有用蒸的!

(何先生就插口說,接下來他們會用更多香港的法子來調理海鮮,蔡先生聽了似乎滿意了些。)

——吃東西嘛,也不是做考題,不要搞得太緊張。中國人吃東西,其實也希望comfortable的。

跟蔡先生問起香港。他說,鹿鳴春倒還好;他說,香港做海鮮的視野很廣,確實世界第一,他最近有一次,吃到豬手、大地魚幹和生牡蠣,哇,好奇怪,但是驚喜。

他說,要找他容易得很,去九龍城菜市場三樓熟食檔,他時不時會去。

我問,像您這樣吃遍天下,是不是偶或也會有,比如以前覺得某樣不好吃,過了很多年又覺得好吃了,覺今是而昨非呢?他說:那自然會有啦!一直都有!

我問,許多大食家,都會感歎吃這個東西,今不如昔;您自己覺得,作為食家最巔峰的時候是何時?蔡先生想了想,說,1960到70年代吧。那會兒店鋪小啊,反而可以做得精緻。

我說,大陸的作家陸文夫先生說,以前店鋪小,炒蝦仁都是小鍋一盤盤炒;後來客人多了,大鍋就炒不出火候了?蔡先生說,是,就是這個意思。

我問,一個私人八卦。我發現金庸先生寫吃的,若非浙江家鄉菜(陳家洛吃的糯米糖藕之類),許多都是書裡寫的(黃蓉點的四乾果四鮮果兩鹹酸四蜜餞之類)。他自己吃東西時……蔡先生一振脖子,道:嗨!他才不愛吃東西呢!!!!

散席後,何先生多問了我幾句,說他還是沒明白蔡先生所謂comfortable food的意思。

我說,是這樣。對美國人而言,飲食可能和住宿、娛樂一樣是生活的一環。對中國人而言,吃是一種生活方式。許多人中國人出門旅遊,見識世界,怎麼算見識到世界了呢?吃到新奇的東西了;怎麼才算讓他們有回家的感覺呢?吃到家鄉菜了。郵輪上提供了米其林級的菜品,夠新奇,但也得讓他們有回家的感覺——中國人是很容易出門兩天就想家的。

何先生認真地點頭,說,我懂了。我們會想法子讓中國顧客滿意的。

話雖如此,船上吃到的東西,還是挺好的。

只是上船的幾位多是挑刺去的,難免會嘖嘖:

——這個魚的調味很有馬賽魚湯的感覺,但魚肉口感似乎不像波爾多的那麼豐潤?

——這個野蘑菇醃得很入味呢,配魚肉的奶油汁味道很有深度。

——這個牛排挺棒的,在我歐洲範圍吃過的牛排裡,大概僅次於佛羅倫斯那個T骨牛排吧?就是12盎司分量大了點。

——這個巧克力擺盤很漂亮,但太美國范兒了。

——金槍魚粒調味後配各色蘸醬的前菜很好,難得地保持了金槍魚本身的口感和香味,就是為了保持新鮮,稍微腥了一點點?

——魚肉糕很糯很好吃,就是不太耐嚼?

——這個巧克力很驚喜:下層里加了薄荷,加上檸檬凍,於是有爽脆明快的口感。

——滷味不錯,很好。

——牛腩也不錯,可以。

最後三道是位米其林的中國師傅做的。他說郵輪上器械還沒完全趁手,但也在努力了。我說底湯很好,見功底,他很高興:中國人做菜嘛不就靠底湯見真功夫……

底湯好是真的。16層甲板露天游泳池旁邊有面吧,有雲吞面,有擔擔麵。我都要了嘗嘗;被追著要意見時,我說都挺好,尤其是雲吞麵湯底,只是淡了點。掌櫃的那位說,是尋思鹽多了不健康,寧可淡一點;我說那也對,只是中國人思維跟美國人不同:我們吃面喝麵湯時一般不會顧慮到健康不健康,好吃就行了。

大體而言,這艘郵輪上,處處見得到“我們想為中國遊客訂制點什麼”的努力。我以前坐過的郵輪,大多在意的是海景、露天、泳池、購物、娛樂,一言以蔽之,就是那麼段時間在海上,吃喝玩樂曬太陽齊全了。歐洲人慣例喜好的郵輪,是拍賣場(我在這艘郵輪上買了幾幅畫),是船頂日光浴(18層甲板頂還有籃球場),是泳池酒吧,是疊疊樂。這艘船有以上的一切,還有:賭場、麻將桌、茶館、卡拉OK。

以及,孜孜不倦地,將不斷增加的中國式細節。

船過科托爾,要過墨西那海峽時,許多美國乘客到船舷,想看看西西里島。常追著我要意見的一位問我:

“外國人那麼喜歡西西里島?”

“主要是島本身有名吧,然後大概是,海洋文化的關係。”

“中國人不喜歡坐船嗎?”

“也不是。我爸就做航運的,他懂船。但中國人歷史上對遠洋之類,沒歐洲人甚至日本人那麼推崇。大多數人還覺得坐船和坐飛機是交通,是趕路的過程,而不是玩。”

“所以這個想法是不可扭轉的嗎?”

“也不一定啊。這不是,美國人都在想辦法適應中國人的想法嗎?雖然到時候,有許多上船的是老人家,有許多也許是上船結識人的,打麻將的,但總歸會慢慢地,會有人覺得坐船很好玩。十幾年前,誰能知道巴黎最大的消費源是中國阿姨們呢?”

“什麼時候呢?”

“等大家都願意……舒服下來吧。”

說最後這句話,說到舒服這個詞時,我又想到了蔡先生。

“You should make fun of everything.”

“中國人吃東西,是要comfortable food的。”

“不要搞得太緊張。中國人其實也是希望comfortable的。”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直接關注公主郵輪,注視著盛世從西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