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時事針砭|推進“金牌品質”常態化才是“3·15”的應有之義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中國產經新聞”免費訂閱

[老朋友]朋友圈,或發送給您的朋友

文/陶婭潔

轉瞬間,又是一年“3·15”。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代名詞,“3·15”頗受各方重視。

縱觀歷年的“3·15”,每年被曝光的企業都不同,且範圍涵蓋互聯網、3C產品、食品、汽車等多個領域。儘管如此,其主旨卻總圍繞著“責任”、“消費”、“誠信”、“維權”等關鍵字。

由此消費者們往往將“3·15”視為自己的節日,並抱有很多期待。同時一些企業卻對“3·15”心有餘悸,心懷戚戚。追根溯源,皆因自身產品品質不過關。

此前被曝光的麥當勞員工隨意更改食品保質期、餓了麼驚現“黑作坊”的事件,都是產品品質不達標的典例。

在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強調了品質問題:“品質之魂,存於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品質時代”。

從個體來說,

為何日本湧現了諸多獨具匠心的人才,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卻較為匱乏?有分析指出,原因是我國製造業生產一線職工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發展通道不暢,社會對技能人才存在偏見,導致行業吸引力不夠。

從企業來看,中國企業雖數量眾多,但企業生命週期短,能做大做強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據統計,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

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相比,相距甚遠。這其中的重要因素就在於,企業產品品質不扎實,不過硬,無法得到消費者的長期信賴。

針對上述問題,還需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開出解決方案。針對製造業人才的缺失,可以從體制機制入手,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改革、完善對技術工人的評價機制。作為企業,則應樹立長遠發展的理念,不斷研發新技術,

新方法,嚴抓產品品質,將消費者的喜好和利益擺在第一位。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品質。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對此也提出,如果各級黨委政府再不簡單地以GDP來論英雄,而是更多關注到品質提升;如果各行各業都把品質放到突出位置,比如農業講品質、工業製造講製造品質、服務業講品質,方方面面都把品質放到品質第一的位置上,那麼“品質時代”就到來了。

每年的“3·15”,

對消費者權益的討論和重視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但如何將這種重視落到實處,還倚賴於產品品質的提升,品質時代的到來。正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此前所說,“我對中國奶業振興充滿信心,我也相信有一天外國人到中國旅遊買中國奶粉。”期盼有一天,中國製造終將以品質為傲,驚豔世界。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中國產經新聞,經濟成功人士的標誌讀物

投稿:cien2015@163.com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有驚喜哦~

點擊閱讀原文 獲取更多精彩↓↓↓

長按二維碼有驚喜哦~

點擊閱讀原文 獲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