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羊倌兒”自學成才 脫貧致富

秀山網訊 “你看,這是波爾山羊,‘肉用山羊之王';這是黑山羊,膻味極小,營養價值高;這是成都麻羊,發育快,繁殖力高......”提到山羊,“羊倌兒”龍金鐘便兩眼放光,滔滔不絕,介紹起山羊的種類和特徵,

信手拈來,如數家珍。而幾年前的他,卻是個養殖門外漢。

龍金鐘是洪安鎮新田溝村建卡貧困戶,以前在外面打工,這幾年父母年老,於是回家照顧。回家後只種田土,經濟效益差,兩個孩子讀書花銷高,年年入不敷出。

在村幹部的建議下,龍金鐘決定依託山地散養山羊。

在新田溝村大坪,龍金鐘紮下幾間茅草屋,這一住就是4年。

萬事開頭難,“最開始那幾個月,完全是兩眼一抹黑”,但龍金鐘沒有退縮,通過書籍和網路,刻苦自學。

“養殖業其實專業性很強,入門很艱難,經常看書到淩晨。”龍金鐘說,“不覺得累,

因為我看好這個產業,想堅持下去。”

因為缺乏經驗,第一批羊羔經常生病甚至死亡,村幹部瞭解情況後,多次帶著獸醫上門為龍金鐘服務,免費提供防疫藥品,又幾次提供幫扶資金,助他渡過難關。

這幾年,龍金鐘夫妻幾乎天天住在養羊場,觀察羊的習性、照料羊群。

養羊場位於半山腰,位置向陽,夏天太陽灼人,冬日寒風刺骨,交通也很不方便,一切生活用品全靠肩挑背扛。

生活上的困難並不影響龍金鐘創業的積極性,崎嶇陡峭的山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次,一磚一瓦搭成羊圈、房舍。他的床頭,擺放著一摞養殖書籍,書頁殘破,不知被翻閱了多少次。床旁的一個紙箱裡,裝著許多給羊打針的藥品。

“就這樣慢慢一步步摸索,

現在終於算是走上了正軌”。

龍金鐘的“山地牧場”現在共有120餘隻羊,品種包括波爾山羊、成都麻羊、南江黃羊、本地白羊、黑山羊等。

“去年年底賣了40只羊,收入2萬多元,成功脫貧。”龍金鐘笑著說,“今年市價漲了,到年底可以出欄80只以上,保守估計有6萬多的收入。

“新田溝村背靠川河蓋,生態環境優越,山地養殖業大有可為。”村支部書記周啟方介紹,“以前也有搞山地養羊的農戶,沒堅持下來,龍金鐘是依託養殖產業脫貧的典型,他現在的養殖規模,已經進入良性繁育迴圈狀態,也就是俗話說的‘雞生蛋、蛋生雞’。”

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不努力,像龍金鐘這樣有想法、有幹勁的貧困戶,結合政策的幫扶,挖掘自身“造血”功能,沒有脫不了的貧。

下一步,龍金鐘打算擴大養殖規模,結合村裡基礎設施建設的計畫,把自己的幾間茅草屋建成現代化的養殖基地,成立養殖合作社,將自己的養殖經驗傳授給其他貧困戶,以點帶面、共同富裕。

可怕的是自身不努力,像龍金鐘這樣有想法、有幹勁的貧困戶,結合政策的幫扶,挖掘自身“造血”功能,沒有脫不了的貧。

下一步,龍金鐘打算擴大養殖規模,結合村裡基礎設施建設的計畫,把自己的幾間茅草屋建成現代化的養殖基地,成立養殖合作社,將自己的養殖經驗傳授給其他貧困戶,以點帶面、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