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泉州人董錦燦:自學成才 從軍人到玉雕大師

自學成才 從軍人到玉雕大師

董錦燦常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潛心研究新作品

他曾經是一名護民守疆的邊防軍人,現在則是國家一級技師、福建省民間工藝大師,在泉州玉雕界小有名氣,他叫董錦燦。

現年42歲的泉州人董錦燦,自小對玉石情有獨鍾,17歲時作品就獲肯定,在入伍期間也不忘鑽研玉雕技藝。近年來,他的作品在國內各大工藝美術評選中屢屢獲獎。如今已軍旅轉業的董錦燦更是一心撲在玉雕創作中,他要傳承傳統的精髓,

更想在玉雕界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早報記者 許奕梅 文/圖

自小迷戀翡翠藝術 17歲“處☆禁☆女作”受肯定

“也許受父親的影響,自小我就喜歡把玩玉石。”董錦燦說,父親早年有收藏古玩玉器的愛好,自己受到薰陶也對玉石情有獨鍾。

幼時的董錦燦經常在家裡開的工藝廠裡玩耍,對傳統的泥塑、木雕技藝等耳濡目染,更讓他對玉雕饒有興趣,沒事時還會自己拿起工具嘗試著雕刻造型。

憑著一份對玉雕與生俱來的悟性和濃厚的興趣,年僅17歲的董錦燦參與雕刻的一尊高約20釐米的漢白玉彌勒佛,在參加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獲得諸多國內玉雕大師的認可,作品參展後被一名香港客商買走收藏。

1995年,因為家庭原因董錦燦應徵入伍,但自小對雕刻充滿熱愛的他並沒有就此放棄學習。在入伍期間,他利用空餘時間閱讀書籍、研習繪畫。2004年,

董錦燦回到泉州在邊防部門工作,他閒時常去拜訪惠安崇武等地的石雕大師,與他們交流切磋,自己的雕刻能力和藝術素養也獲得很大提升。

董錦燦說,玉雕講究的是“一相抵九工”,十分注重依石造型。玉石硬度大、價值高,要根據每塊玉石的紋理、層次、顏色來賦予它們內涵。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充分賦予玉石以“形、神、意”。

董錦燦的得意作品之一和田玉《平平安安》

在玉雕界已小有成就 他還想走出創新路

對於學玉雕,董錦燦憑藉著興趣和努力,技藝日漸純熟精湛。

在2014年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他創作的作品《仙人指路》和《如意》,用傳統的雕刻語言,將情、意、景描繪到位,構思具有創意,蟬聯金獎。

這也是董錦燦藝術創作生涯中的第一次巔峰之作。

2015年,董錦燦作為一名在軍旅之中從事業餘雕刻創作的藝人,獲評“福建省民間工藝大師”稱號。近年來,他屢出佳作,其中玉雕作品《筆筒》、《壽星》、《笑佛》還被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永久珍藏,壽山石作品《茶壺》由泉州市博物館收藏。

去年,董錦燦軍旅轉業,在玉雕界選擇了自己的創業道路。在擁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藝術後,董錦燦覺得,傳統雕藝的精髓不能丟,但如果不去創新與發展,再粗壯的藝術之根也吸收不了新養分,將會日漸萎縮。

現在,他創作的玉器作品題材豐富,充滿現代審美意識和美學價值,適應各類收藏者的需求。他這幾年的獲獎作品,如《花籃》、《年年有餘》等,也都是演繹著傳承和創新主題的佳作。

如今,董錦燦帶著四五名學徒從事翡翠藝術創作,他僅10歲的孩子在他的薰陶下,正接受玉雕“啟蒙”。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不怕吃苦,把玉雕當成興趣潛心鑽研,將傳統工藝發揚壯大。

傳統雕藝的精髓不能丟,但如果不去創新與發展,再粗壯的藝術之根也吸收不了新養分,將會日漸萎縮。

現在,他創作的玉器作品題材豐富,充滿現代審美意識和美學價值,適應各類收藏者的需求。他這幾年的獲獎作品,如《花籃》、《年年有餘》等,也都是演繹著傳承和創新主題的佳作。

如今,董錦燦帶著四五名學徒從事翡翠藝術創作,他僅10歲的孩子在他的薰陶下,正接受玉雕“啟蒙”。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不怕吃苦,把玉雕當成興趣潛心鑽研,將傳統工藝發揚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