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泉州人董錦燦:自學成才 從軍人到玉雕大師

自學成才 從軍人到玉雕大師

董錦燦常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潛心研究新作品

他曾經是一名護民守疆的邊防軍人, 現在則是國家一級技師、福建省民間工藝大師,

在泉州玉雕界小有名氣, 他叫董錦燦。

現年42歲的泉州人董錦燦, 自小對玉石情有獨鍾, 17歲時作品就獲肯定, 在入伍期間也不忘鑽研玉雕技藝。 近年來, 他的作品在國內各大工藝美術評選中屢屢獲獎。 如今已軍旅轉業的董錦燦更是一心撲在玉雕創作中, 他要傳承傳統的精髓, 更想在玉雕界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早報記者 許奕梅 文/圖

自小迷戀翡翠藝術 17歲“處女作”受肯定

“也許受父親的影響, 自小我就喜歡把玩玉石。 ”董錦燦說, 父親早年有收藏古玩玉器的愛好, 自己受到薰陶也對玉石情有獨鍾。

幼時的董錦燦經常在家裡開的工藝廠裡玩耍, 對傳統的泥塑、木雕技藝等耳濡目染, 更讓他對玉雕饒有興趣,

沒事時還會自己拿起工具嘗試著雕刻造型。

憑著一份對玉雕與生俱來的悟性和濃厚的興趣, 年僅17歲的董錦燦參與雕刻的一尊高約20釐米的漢白玉彌勒佛, 在參加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 獲得諸多國內玉雕大師的認可, 作品參展後被一名香港客商買走收藏。

1995年, 因為家庭原因董錦燦應徵入伍, 但自小對雕刻充滿熱愛的他並沒有就此放棄學習。 在入伍期間, 他利用空餘時間閱讀書籍、研習繪畫。 2004年, 董錦燦回到泉州在邊防部門工作, 他閒時常去拜訪惠安崇武等地的石雕大師, 與他們交流切磋, 自己的雕刻能力和藝術素養也獲得很大提升。

董錦燦說, 玉雕講究的是“一相抵九工”, 十分注重依石造型。

玉石硬度大、價值高, 要根據每塊玉石的紋理、層次、顏色來賦予它們內涵。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 充分賦予玉石以“形、神、意”。

董錦燦的得意作品之一和田玉《平平安安》

在玉雕界已小有成就 他還想走出創新路

對於學玉雕, 董錦燦憑藉著興趣和努力,

技藝日漸純熟精湛。

在2014年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 他創作的作品《仙人指路》和《如意》, 用傳統的雕刻語言, 將情、意、景描繪到位, 構思具有創意, 蟬聯金獎。 這也是董錦燦藝術創作生涯中的第一次巔峰之作。

2015年, 董錦燦作為一名在軍旅之中從事業餘雕刻創作的藝人, 獲評“福建省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近年來, 他屢出佳作, 其中玉雕作品《筆筒》、《壽星》、《笑佛》還被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永久珍藏, 壽山石作品《茶壺》由泉州市博物館收藏。

去年, 董錦燦軍旅轉業, 在玉雕界選擇了自己的創業道路。 在擁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藝術後, 董錦燦覺得, 傳統雕藝的精髓不能丟, 但如果不去創新與發展, 再粗壯的藝術之根也吸收不了新養分,

將會日漸萎縮。

現在, 他創作的玉器作品題材豐富, 充滿現代審美意識和美學價值, 適應各類收藏者的需求。 他這幾年的獲獎作品, 如《花籃》、《年年有餘》等, 也都是演繹著傳承和創新主題的佳作。

如今, 董錦燦帶著四五名學徒從事翡翠藝術創作, 他僅10歲的孩子在他的薰陶下, 正接受玉雕“啟蒙”。 他希望, 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不怕吃苦, 把玉雕當成興趣潛心鑽研, 將傳統工藝發揚壯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