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石敬他三分,中國第一家百億級地產企業,大隱於市的千億富豪

提到地產行業,我們不得不說,王石是成功的。但是你是否知道一個被王石都尊稱為“地產航母”的企業家?他就是朱孟依,一個低調的中國地產之王!

締造中國第一家百億級地產企業,
公司被王石尊為“地產航母”

1980年代中期,在老家廣東豐順縣城,20歲出頭的朱孟依憑藉著敏銳的見識、獨到的眼光,挖到了第一桶金。

90年代,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初露端倪。朱孟依嗅到了這個商業氣息,在香港搞到了永久居住證,與人在港創辦合生創展,以港商的優越身份回到內地,開始了在中國地產業攻城掠地的征程。

在那個內地急切盼望招商引資的年代,朱孟依的港資身份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於是合生創展開始在內地迅速崛起。

除了占到天時、地利,朱孟依本人的商業眼光也令人驚歎。他很早就預見到,天河區將是廣州未來的商業中心,先後推出華景新城、暨南花園、愉景雅苑、駿景花園等多個大型標杆專案,

以低成本,獲得高收益。

資本市場的助力讓合生創展實現了爆發性增長。僅在1998-1999年一年內,合生創展便開發樓宇110多個,成為廣州地產界真正的霸主,而當年的萬科在全國五大城市的開發總規模,也僅能與合生創展在廣州一地的規模抗衡。

時至2004年,合生創展更率先突破,成為中國內地首家銷售額超百億的房企,讓萬科、恒大等地產巨頭都俯首稱臣。當時的輿論都極度樂觀地看好這家超級企業,

就連王石都一度感歎,朱氏家族才是“中國地產界的隱形航母”。

但朱孟依作為這艘“航母”的掌舵人,卻始終隱藏在社會公眾的視線之外。但凡可以不現身不說話,他都會自我遮罩、沉默是金。這種低調神秘與迅速擴張,使他成為中國房地產界地下君主般的人物。

在地產業的“黃金時代”中“失去十年”

回到2005年,當時的朱孟依,依然把握著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命脈。幾乎沒人能與之抗衡。

此時,中國的房地產業正迎來最輝煌繁榮的時代;合生創展又手握1267萬平方米土地儲備,且大都位於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被羡慕嫉妒恨的同行們戲稱為“土地銀行”;同行對合生創展有著極大的期待。

但十餘年過去,當年仰視合生創展的萬科、恒大,如今早已跨越千億級銷售大關,實現了驚天飛躍,而合生創展仍在100億上下徘徊。年報顯示,2010年至2015年間,合生創展的銷售額分別為110億、99億、116億、112億、53億和99億元,甚至一度出現資金鏈斷裂的跡象。

這一系列的數字告訴我們,合生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房地產行業說一不二的老大了。

地產航母是如何淪為跑腿小弟的?

土地招拍掛制度實施後,市場一日千里,只有“高周轉、高杠杆、輕資產”的房企,才能迅速做大並降低風險。

但他依然堅持著獲得更高利潤的慢模式。合生創展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合生創展仍然擁有3099萬平方米的巨量土地儲備,而這些土地儲備大部分都位於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帶。合生創展銷售規模平平,這些土地潛在的增值卻是非常客觀的數字。

與此同時,合生創展還逆勢而為,開始舊城改造專案,但是,這不僅要與地方政府簽開發協議、共同規劃,還要參與動遷、融資貸款等,影響開發的因素多、風險大、週期長。這在某種程度上大大制約了合生創展的發展節奏。

禍不單行

2003年,朱孟依通過各種關係獲得了天津寶坻的2.5萬畝土地,並計畫就此打造“京津新城”。

朱孟依認定,京津冀一體化是大趨勢,“京津新城”的未來溢價必然超乎想像。

但歷史無情地證明,他看准了,但太超前了。

直到2014年,朱孟依在“京津新城”上收穫的依然是一個令人驚悚的名字——“亞洲最大的鬼城”。

“京津新城”拖住了合生創展攻城掠地的節奏,捲入黃光裕案則一度讓朱孟依成為過河的泥菩薩。

2008年年底,朱孟依突然受到黃光裕案牽連,被有關部門要求協助調查,並因此消失了整整9個月。與此同時,實體經濟開始遭遇金融海嘯衝擊,商業銀行開始停止對合生創展放貸,這一系列的難關,讓合生創展一度走到生死存亡的關口,幸虧當時的行政總裁陳長纓力挽狂瀾,才讓合生創展從資金鏈斷裂的泥潭裡爬了出來。

長期“潛伏”與“沉默”,他游離在喧囂之外

經歷過輝煌,也跌入過低估。但朱孟依這個名字,始終沒有過多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朱孟依不但很少在外界抛頭露面,在公司也是神一樣的存在。一些員工上了幾年班也沒有見過他的尊容,更別說與他交流,得到他的問寒問暖。他去公司,通常是坐著電梯直達頂層,不苟言笑,要見什麼人都是叫到自己的辦公室,而不會四處溜達。

合生創展的今天與朱孟依的性格勢必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是在如今地產行業如火如荼的大趨勢下,朱孟依是否能帶領著自己的合生創展再次引領時代,就尤為可知了。

但是這位中國地產界地下君主般的人物,著實不可小覷,或許在某一天,合生創展會再次出現在大眾的面前。

地產航母是如何淪為跑腿小弟的?

土地招拍掛制度實施後,市場一日千里,只有“高周轉、高杠杆、輕資產”的房企,才能迅速做大並降低風險。

但他依然堅持著獲得更高利潤的慢模式。合生創展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合生創展仍然擁有3099萬平方米的巨量土地儲備,而這些土地儲備大部分都位於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帶。合生創展銷售規模平平,這些土地潛在的增值卻是非常客觀的數字。

與此同時,合生創展還逆勢而為,開始舊城改造專案,但是,這不僅要與地方政府簽開發協議、共同規劃,還要參與動遷、融資貸款等,影響開發的因素多、風險大、週期長。這在某種程度上大大制約了合生創展的發展節奏。

禍不單行

2003年,朱孟依通過各種關係獲得了天津寶坻的2.5萬畝土地,並計畫就此打造“京津新城”。

朱孟依認定,京津冀一體化是大趨勢,“京津新城”的未來溢價必然超乎想像。

但歷史無情地證明,他看准了,但太超前了。

直到2014年,朱孟依在“京津新城”上收穫的依然是一個令人驚悚的名字——“亞洲最大的鬼城”。

“京津新城”拖住了合生創展攻城掠地的節奏,捲入黃光裕案則一度讓朱孟依成為過河的泥菩薩。

2008年年底,朱孟依突然受到黃光裕案牽連,被有關部門要求協助調查,並因此消失了整整9個月。與此同時,實體經濟開始遭遇金融海嘯衝擊,商業銀行開始停止對合生創展放貸,這一系列的難關,讓合生創展一度走到生死存亡的關口,幸虧當時的行政總裁陳長纓力挽狂瀾,才讓合生創展從資金鏈斷裂的泥潭裡爬了出來。

長期“潛伏”與“沉默”,他游離在喧囂之外

經歷過輝煌,也跌入過低估。但朱孟依這個名字,始終沒有過多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朱孟依不但很少在外界抛頭露面,在公司也是神一樣的存在。一些員工上了幾年班也沒有見過他的尊容,更別說與他交流,得到他的問寒問暖。他去公司,通常是坐著電梯直達頂層,不苟言笑,要見什麼人都是叫到自己的辦公室,而不會四處溜達。

合生創展的今天與朱孟依的性格勢必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是在如今地產行業如火如荼的大趨勢下,朱孟依是否能帶領著自己的合生創展再次引領時代,就尤為可知了。

但是這位中國地產界地下君主般的人物,著實不可小覷,或許在某一天,合生創展會再次出現在大眾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