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初唐王績寫了一首120字的好詩,結果被王維20字超越

文|謝小樓

01

初唐王績寫了一首鄉思詩:《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王績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

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

殷勤訪朋舊,

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台。

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佈,茅齋寬窄裁。

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

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

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

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

這首詩連下十二問,將詩人思鄉急切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後來的王維寫了一首《雜詩》,同樣的題材,還同樣採用了詢問鄉人的寫作方式,卻只用了二十字,

就超越了王績的這首一百二十字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王績的這首詩,質樸自然,平淡中見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自然也是一首好詩。如果沒有王維的那首《雜詩》,這首詩大概也能流傳千古。然而用樣的題材,同樣的寫作方式,有了王維的《雜詩》,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只能湮滅詩海!

好,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讀讀王維的這首《雜詩》,看看它到底有什麼高明之處。

02

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文選·雜詩》解題:“不拘流例,遇物即詠。”也就是,隨感而發,難以歸入各種有定名(如遊仙、詠物等)的詩體的,統稱雜詩。王維的《雜詩》是一組詩,一共有三首,這是第二首。三首詩放在一起,有一種整體的意蘊,不過,

這首《雜詩》,可以單獨拿出來解讀,又是另一種意蘊。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您從故鄉來,應當知道故鄉的事情吧。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來日,來的那天,即從家鄉動身的日子。綺(音期)窗,雕畫美觀的窗戶。著(音著)花未,開花了沒有。

您來的那天,我綺窗前的那株梅花,開花了沒有?

03

對比王績和王績的是,你會發現,兩首詩高度相似,都是寫遇到了來自故鄉的鄉人,都是寫相鄉人詢問故鄉的事情,

都是寫思鄉急切的心情。

王績用連下十二問的方式來表達詩人急切的心情,而王維卻沒有,他只用了十個字,就將這種急切的心情表現出來了。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兩句口語般的詩句,立即在我們的腦海中呈現出了這樣一幅場景,詩人王維拉著鄉人的手,急切的說,您從故鄉來,對故鄉的事情應該很瞭解吧。兩句詩中,連續用了兩次“故鄉”,在我們的反復吟詠中,

詩人急切的心情洶湧而來。

於是,詩人王維便要問故鄉事了,此時詩人肯定也像王績那樣,心中對故鄉的一切都太想瞭解了,可也正因為什麼都想問,一時竟不知從何問起,心念百轉千回,最後思緒停在那株窗前的梅花上,於是,詩人悠悠問道,您來的時候,我窗前的那株梅花,開了沒有?

王維《雜詩》的前兩句,仿佛開了“洩洪閘”,詩人急切的思鄉之情洶湧而出,而後兩句卻以極閑極淡之筆,將詩人急切的思鄉之情帶入對故鄉回憶的深淵。

04

王維詩比王績詩高明的地方,不僅在於用字的簡練,還在於,王維將鄉思之情意象化了,讓詩人對故鄉的思念有了一個落腳點。

王績十二問,雖然也表達出了王績的思鄉之情,但這種思鄉之情是飄忽的,而王維的思鄉之情卻落在了那一株梅花上。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過去與自己生活過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的。詩人王維從故鄉的人、事、物中,選取了梅花,從一株梅花上,搖曳出詩人對故鄉的全部思念。

梅花只是詩人對故鄉思念的冰山一角,在冰山一角下面,掩蓋著詩人對故鄉的所有美好懷念。

那盛開的梅花,是詩人曾經在故鄉的美好生活,灑梅花上溫暖的陽光,是詩人逝去的美好時光,花間拂過的微風,是詩人對故鄉溫情脈脈的思念。

所以,王維的一問,遠勝王績的十二問。

(完)

關注,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王維《雜詩》的前兩句,仿佛開了“洩洪閘”,詩人急切的思鄉之情洶湧而出,而後兩句卻以極閑極淡之筆,將詩人急切的思鄉之情帶入對故鄉回憶的深淵。

04

王維詩比王績詩高明的地方,不僅在於用字的簡練,還在於,王維將鄉思之情意象化了,讓詩人對故鄉的思念有了一個落腳點。

王績十二問,雖然也表達出了王績的思鄉之情,但這種思鄉之情是飄忽的,而王維的思鄉之情卻落在了那一株梅花上。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過去與自己生活過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的。詩人王維從故鄉的人、事、物中,選取了梅花,從一株梅花上,搖曳出詩人對故鄉的全部思念。

梅花只是詩人對故鄉思念的冰山一角,在冰山一角下面,掩蓋著詩人對故鄉的所有美好懷念。

那盛開的梅花,是詩人曾經在故鄉的美好生活,灑梅花上溫暖的陽光,是詩人逝去的美好時光,花間拂過的微風,是詩人對故鄉溫情脈脈的思念。

所以,王維的一問,遠勝王績的十二問。

(完)

關注,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