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初唐王績寫了一首120字的好詩,結果被王維20字超越

文|謝小樓

01

初唐王績寫了一首鄉思詩:《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王績

旅泊多年歲, 老去不知回。

忽逢門前客, 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 破涕共銜杯。

殷勤訪朋舊, 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 若個賞池台。

舊園今在否, 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佈, 茅齋寬窄裁。

經移何處竹, 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 石計總生苔。

院果誰先熟, 林花那後開。

羈心只欲問, 為報不須猜。

行當驅下澤, 去剪故園萊。

這首詩連下十二問, 將詩人思鄉急切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然而, 後來的王維寫了一首《雜詩》, 同樣的題材, 還同樣採用了詢問鄉人的寫作方式,

卻只用了二十字, 就超越了王績的這首一百二十字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王績的這首詩, 質樸自然, 平淡中見真味, 含蓄中有深情, 自然也是一首好詩。 如果沒有王維的那首《雜詩》, 這首詩大概也能流傳千古。 然而用樣的題材, 同樣的寫作方式, 有了王維的《雜詩》, 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只能湮滅詩海!

好,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讀讀王維的這首《雜詩》, 看看它到底有什麼高明之處。

02

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雜詩, 《文選·雜詩》解題:“不拘流例, 遇物即詠。 ”也就是, 隨感而發, 難以歸入各種有定名(如遊仙、詠物等)的詩體的, 統稱雜詩。 王維的《雜詩》是一組詩, 一共有三首, 這是第二首。 三首詩放在一起, 有一種整體的意蘊, 不過, 這首《雜詩》, 可以單獨拿出來解讀, 又是另一種意蘊。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您從故鄉來, 應當知道故鄉的事情吧。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來日, 來的那天, 即從家鄉動身的日子。 綺(音期)窗, 雕畫美觀的窗戶。

著(音著)花未, 開花了沒有。

您來的那天, 我綺窗前的那株梅花, 開花了沒有?

03

對比王績和王績的是, 你會發現, 兩首詩高度相似, 都是寫遇到了來自故鄉的鄉人, 都是寫相鄉人詢問故鄉的事情, 都是寫思鄉急切的心情。

王績用連下十二問的方式來表達詩人急切的心情, 而王維卻沒有, 他只用了十個字, 就將這種急切的心情表現出來了。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這兩句口語般的詩句, 立即在我們的腦海中呈現出了這樣一幅場景, 詩人王維拉著鄉人的手, 急切的說, 您從故鄉來, 對故鄉的事情應該很瞭解吧。 兩句詩中, 連續用了兩次“故鄉”, 在我們的反復吟詠中, 詩人急切的心情洶湧而來。

於是, 詩人王維便要問故鄉事了, 此時詩人肯定也像王績那樣,

心中對故鄉的一切都太想瞭解了, 可也正因為什麼都想問, 一時竟不知從何問起, 心念百轉千回, 最後思緒停在那株窗前的梅花上, 於是, 詩人悠悠問道, 您來的時候, 我窗前的那株梅花, 開了沒有?

王維《雜詩》的前兩句, 仿佛開了“洩洪閘”,

詩人急切的思鄉之情洶湧而出, 而後兩句卻以極閑極淡之筆, 將詩人急切的思鄉之情帶入對故鄉回憶的深淵。

04

王維詩比王績詩高明的地方, 不僅在於用字的簡練, 還在於, 王維將鄉思之情意象化了, 讓詩人對故鄉的思念有了一個落腳點。

王績十二問, 雖然也表達出了王績的思鄉之情, 但這種思鄉之情是飄忽的, 而王維的思鄉之情卻落在了那一株梅花上。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 總是和那些過去與自己生活過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的。 詩人王維從故鄉的人、事、物中, 選取了梅花, 從一株梅花上, 搖曳出詩人對故鄉的全部思念。

梅花只是詩人對故鄉思念的冰山一角,在冰山一角下面,掩蓋著詩人對故鄉的所有美好懷念。

那盛開的梅花,是詩人曾經在故鄉的美好生活,灑梅花上溫暖的陽光,是詩人逝去的美好時光,花間拂過的微風,是詩人對故鄉溫情脈脈的思念。

所以,王維的一問,遠勝王績的十二問。

(完)

關注,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梅花只是詩人對故鄉思念的冰山一角,在冰山一角下面,掩蓋著詩人對故鄉的所有美好懷念。

那盛開的梅花,是詩人曾經在故鄉的美好生活,灑梅花上溫暖的陽光,是詩人逝去的美好時光,花間拂過的微風,是詩人對故鄉溫情脈脈的思念。

所以,王維的一問,遠勝王績的十二問。

(完)

關注,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