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風采|勇立潮頭敢為先 培育人才齊並進——記楊華元教授

按:

2016年,學校對已獲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分設不同層面的准入條件和考核目標,實施以業績為導向的“協定薪酬”制,構建“學術榮譽體系”。通過構建“學術榮譽體系”,學校實現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同台競技、協同發展,

助力拔“尖”人才與頂“尖”團隊脫穎而出,打造拔尖人才引領、高峰人才湧現的人才高地,為建設“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提供智力支撐與人才保障。

學校在中藥學Ⅰ類高峰、中醫學Ⅱ類高峰、中西醫結合Ⅰ類高原學科的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中,首批共遴選出7名首席教授、24名講席教授和36名特聘教授;在科技史Ⅰ類高原和中醫傳統基礎學科中遴選文科資深教授1名、文科骨幹教授5名。

校報對“學術榮譽體系”的首席教授們進行了專訪,並辟專欄刊登,以期廣大師生從專家們的成長經歷中發現閃光點並有所受益。

楊華元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上海領軍人才,現任我校“學術榮譽體系”首席教授、中醫工程研究所所長、中醫資訊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醫工程技術與應用實驗室主任,

主要從事現代中醫針灸診療技術、針灸器材及生物醫學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今年65歲的楊華元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得多,炯炯有神的眼眸透露著教育工作者的睿智和堅毅,他的言行舉止溫文爾雅,聲音洪亮、思維敏捷、語言條理清晰。他慣用序數詞、關聯詞陳述自己的觀點,

在採訪期間偶爾會穿插些小故事,引人遐想,然後又折返採訪的主題,將筆者的思緒拉回主線。整個訪談節奏分明,讓人精神振奮。

精神支柱源于知青生活的積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聲勢浩大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浪潮掀起。抱著努力建設農村的心願,年僅16歲的楊華元加入了“上山下鄉”的行列。然而現實的農村生活與理想中大不相同,對從小生長在上海的楊華元觸動很大。

“當時的農村不比現在,生活非常艱苦,到了夜晚沒有燈,農村的房子都是用草和泥堆起來的,屋子裡沒有床,鋪上幾塊木板就是一張床,吃的更不用說了。”那時候的楊華元,當過鄉村民辦教師、幹過農活。“我們的農活非常繁重,一擔穀子就有120多斤,當時我們根本挑不起來,走的路又窄又泥濘,一不小心就會摔跤。遇到搶收、搶種的時節,我們早上4點就要起床,一直在田裡幹活到晚上9點,
腳上都是螞蟥叮出的一塊塊黑疤,像是現在流行的豹紋。”

這段特殊的經歷磨練了這一代人,成為他們的特殊記憶,鑄造了一代人的性格和價值觀,也對楊華元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那時候的生活非常不易,養成了我節儉的習慣。”這讓筆者聯想到他辦公室牆角的舊櫥櫃。除了承擔繁重的農務和鄉村教育工作外,楊華元仍手不釋卷、孜孜不倦地學習。“我在農閒的時間總會捧著那套《青年自學叢書》自學數理化,為我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直至考上大學,其實我大部分的基礎知識都來源於自學。”正是那段艱苦歲月賦予了他寶貴的精神財富,包括勤奮、不計得失等難能可貴的品質,正如《平凡的世界》裡所言,“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和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

為了一個目標傾注心血十余載

楊華元於1987年9月調入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曾任副所長、支部書記等要職,2001年10月進入我校針灸推拿學院籌建中醫工程學科,從此楊華元矢志不渝地一心撲在了“以多學科交叉手段發展傳統醫學”這一重大命題上。

十餘年來,中醫工程學科成長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工程技術實驗室成為該領域首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學校也被授予國內首個中醫工程學碩士點。2015年9月,我校首創的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正式對外招生,學生人數也在逐年遞增,為培養中醫與工程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礎。然而,新專業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積累的過程,它的成長歷程每一步都凝結了楊華元和他團隊的心血。作為學科帶頭人,楊華元更是事無巨細地親身、全程參與了教材選擇、教學方案制定、實驗室建設、師生溝通平臺搭建等每一個環節。“通過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和理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科研思路,提高其中醫醫療和科研水準,從而培養複合型的人才,為他們從事醫療和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楊華元如是說。

針對新形勢下中醫藥學科的發展,楊華元提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必須要與當代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認為“多學科交叉是中醫工程學科發展的核心,能促進中醫理論水準的提高,是提升臨床療效的根本所在”,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致力於中醫診療設備的研發,曾先後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等部市級科研專案16項,還主持了中醫診療設備的ISO國際標準等研究專案,獲得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上海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他本人先後獲得國家專利20余項、軟體著作權證書6項。在他主持下與企業合作研發的中醫健康服務機器人“大醫”,於去年11月亮相第18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通過人機語言對話及多種外置的無線採集儀器進行中醫健康辨識,收集血壓、脈診和舌診等資訊及相關基礎健康資料,進行個體化的健康管理。“大醫”的展出讓人們對中醫診療有了全新的認識和體驗。

抓住機遇為學生創新插上翅膀

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近日召開的兩會上,他又提出向依靠勞動創業創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綠燈。大學生群體無疑是“創業創新”大潮的“弄潮兒”,然而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楊華元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前瞄準了這一領域。

從教至今,楊華元始終十分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他認為,興趣是學生創新素質成長的肥沃土壤,“我們要有意識地從多途徑、多角度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了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楊華元在課堂上創造性地駕馭教材,採用PBL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式教學和實驗情境式教學等方法;結合學校教學改革特色,突出以“設計為核心”“專案為導向”的社會實踐。課堂內外雙管齊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及獨創性得到培養和提高。

此外,他還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課程資源,邀請國內外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來校進行講座;探索實踐“雙導師制”,鼓勵學生與其他高校學生聯合開展科創活動;開闢第二課堂,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醫院進行見習活動;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科創的選題,指導其開展實驗設計和實驗報告撰寫;帶領團隊編寫了多部學科交叉教材,並在教材中引入學科發展的前沿技術。“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在不斷更新,但是教材往往與教學實踐存在脫節,因此教材編寫應把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內容修訂進去。”

為了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形象地瞭解針灸和推拿手法參數,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品質,楊華元成功地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推拿手法參數測定儀”“針刺手法參數測定儀”和“針灸教學演示系統”等,填補了針灸推拿學科教學儀器設備的空白,目前這些研究成果被全國中醫院校及相關培訓機構廣泛應用於實驗教學、科研、名老中醫手法傳承研究和針灸推拿培訓。

同時,楊華元十分注重運用富含趣味性、啟發性和探索性的教學方法。通過他放棄休息時間、不辭辛勞的付出,學生科創成效顯著。經他指導,我校學生先後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天堰挑戰杯”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創意設計競賽等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24個獎項,他本人也多次獲得“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甘為人梯著力培養一專多能青年教師

“中醫生物工程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團隊裡每位成員的個人成長”,深諳團隊融合發展之道的楊華元在團隊中是位積極的協調者,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充分挖掘團隊中每個人的優勢,通過對青年教師進行精心指導和培養、搭建鍛煉成長平臺、創造實踐的機會,使他們的思想素質、教學水準和科研能力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促進了師資隊伍整體水準的提高。

楊華元按照“走出去、請進來、高起點、開放性”的方法,與海內外高水準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教師專業隊伍的有效機制,近年來選派多名青年教師赴海外訪學;選派多名青年教師參加全國針灸標準制定培訓班;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和進入博士後工作站工作。楊華元還積極支援團隊成員參加學會工作,先後推薦多名青年教師擔任中國針灸學會針灸器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針灸學會針灸器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醫工程分會委員兼秘書長等;帶領多名青年教師參與起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辦法》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重點專項申報指南等。“我希望盡可能地多培養一些年輕的接班人,發揮我的餘熱,站好最後一班崗,為學校中醫生物工程學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楊華元說道。

一路走來,楊華元在教學和科研的沃土上不斷耕耘、不斷收穫。在他看來,做科研和教學工作就同做人一樣,不能絲毫馬虎,要做就要做到無愧於心。“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楊華元心甘情願當人梯,願做學生的良師,做後輩的益友,陪伴他們成長與成才。

轉自|上海中醫大報(782期 02版)

“我在農閒的時間總會捧著那套《青年自學叢書》自學數理化,為我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直至考上大學,其實我大部分的基礎知識都來源於自學。”正是那段艱苦歲月賦予了他寶貴的精神財富,包括勤奮、不計得失等難能可貴的品質,正如《平凡的世界》裡所言,“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和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

為了一個目標傾注心血十余載

楊華元於1987年9月調入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曾任副所長、支部書記等要職,2001年10月進入我校針灸推拿學院籌建中醫工程學科,從此楊華元矢志不渝地一心撲在了“以多學科交叉手段發展傳統醫學”這一重大命題上。

十餘年來,中醫工程學科成長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工程技術實驗室成為該領域首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學校也被授予國內首個中醫工程學碩士點。2015年9月,我校首創的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正式對外招生,學生人數也在逐年遞增,為培養中醫與工程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礎。然而,新專業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積累的過程,它的成長歷程每一步都凝結了楊華元和他團隊的心血。作為學科帶頭人,楊華元更是事無巨細地親身、全程參與了教材選擇、教學方案制定、實驗室建設、師生溝通平臺搭建等每一個環節。“通過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和理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科研思路,提高其中醫醫療和科研水準,從而培養複合型的人才,為他們從事醫療和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楊華元如是說。

針對新形勢下中醫藥學科的發展,楊華元提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必須要與當代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認為“多學科交叉是中醫工程學科發展的核心,能促進中醫理論水準的提高,是提升臨床療效的根本所在”,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致力於中醫診療設備的研發,曾先後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等部市級科研專案16項,還主持了中醫診療設備的ISO國際標準等研究專案,獲得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上海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他本人先後獲得國家專利20余項、軟體著作權證書6項。在他主持下與企業合作研發的中醫健康服務機器人“大醫”,於去年11月亮相第18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通過人機語言對話及多種外置的無線採集儀器進行中醫健康辨識,收集血壓、脈診和舌診等資訊及相關基礎健康資料,進行個體化的健康管理。“大醫”的展出讓人們對中醫診療有了全新的認識和體驗。

抓住機遇為學生創新插上翅膀

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近日召開的兩會上,他又提出向依靠勞動創業創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綠燈。大學生群體無疑是“創業創新”大潮的“弄潮兒”,然而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楊華元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前瞄準了這一領域。

從教至今,楊華元始終十分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他認為,興趣是學生創新素質成長的肥沃土壤,“我們要有意識地從多途徑、多角度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了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楊華元在課堂上創造性地駕馭教材,採用PBL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式教學和實驗情境式教學等方法;結合學校教學改革特色,突出以“設計為核心”“專案為導向”的社會實踐。課堂內外雙管齊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及獨創性得到培養和提高。

此外,他還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課程資源,邀請國內外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來校進行講座;探索實踐“雙導師制”,鼓勵學生與其他高校學生聯合開展科創活動;開闢第二課堂,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醫院進行見習活動;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科創的選題,指導其開展實驗設計和實驗報告撰寫;帶領團隊編寫了多部學科交叉教材,並在教材中引入學科發展的前沿技術。“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在不斷更新,但是教材往往與教學實踐存在脫節,因此教材編寫應把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內容修訂進去。”

為了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形象地瞭解針灸和推拿手法參數,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品質,楊華元成功地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推拿手法參數測定儀”“針刺手法參數測定儀”和“針灸教學演示系統”等,填補了針灸推拿學科教學儀器設備的空白,目前這些研究成果被全國中醫院校及相關培訓機構廣泛應用於實驗教學、科研、名老中醫手法傳承研究和針灸推拿培訓。

同時,楊華元十分注重運用富含趣味性、啟發性和探索性的教學方法。通過他放棄休息時間、不辭辛勞的付出,學生科創成效顯著。經他指導,我校學生先後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天堰挑戰杯”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創意設計競賽等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24個獎項,他本人也多次獲得“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甘為人梯著力培養一專多能青年教師

“中醫生物工程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團隊裡每位成員的個人成長”,深諳團隊融合發展之道的楊華元在團隊中是位積極的協調者,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充分挖掘團隊中每個人的優勢,通過對青年教師進行精心指導和培養、搭建鍛煉成長平臺、創造實踐的機會,使他們的思想素質、教學水準和科研能力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促進了師資隊伍整體水準的提高。

楊華元按照“走出去、請進來、高起點、開放性”的方法,與海內外高水準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教師專業隊伍的有效機制,近年來選派多名青年教師赴海外訪學;選派多名青年教師參加全國針灸標準制定培訓班;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和進入博士後工作站工作。楊華元還積極支援團隊成員參加學會工作,先後推薦多名青年教師擔任中國針灸學會針灸器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針灸學會針灸器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醫工程分會委員兼秘書長等;帶領多名青年教師參與起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辦法》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重點專項申報指南等。“我希望盡可能地多培養一些年輕的接班人,發揮我的餘熱,站好最後一班崗,為學校中醫生物工程學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楊華元說道。

一路走來,楊華元在教學和科研的沃土上不斷耕耘、不斷收穫。在他看來,做科研和教學工作就同做人一樣,不能絲毫馬虎,要做就要做到無愧於心。“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楊華元心甘情願當人梯,願做學生的良師,做後輩的益友,陪伴他們成長與成才。

轉自|上海中醫大報(782期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