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勇立潮頭敢為先 爭做科創中心建設生力軍

在上海加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征程中,

產業青年以創新為己任,敢為人先、勇立潮頭,正在成為科創中心建設的生力軍和上海市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作為“2017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賽事之一,“眾聯創新·提升產業動能——2017年上海市產業青年創新大賽”頒獎典禮昨天在臨港舉行。頒獎典禮上,啟動成立了“上海市產業青年創新聯盟”,聯盟由市經濟和資訊化團工委牽頭成立,市經濟和資訊化系統、臨港地區、世博地區的團組織和相關企業共同參與,

聯盟將致力於集聚產業領域青年的創新創業力量,著力為上海產業青年打造創新創業服務的生態閉環。

“2017年上海市產業青年創新大賽”於7月下旬正式啟動,本次大賽在市經濟和資訊化工作黨委、市經濟資訊化委、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團市委、臨港地區管委會共同指導下,在世博地區管委會支援下,由市經濟和資訊化團工委、臨港地區團工委、世博地區團工委共同主辦,

以產業創新為立足點,面向全市,著力推動上海產業青年創新創業。本次大賽共吸引了219個項目團隊報名參賽,最終決出金獎、銀獎以及創新獎等獎項。

200余項創新成果

閃耀產業青年創新大賽

2017年上海市產業青年創新大賽啟動以來,來自央企、民營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共計219個專案報名參賽,涉及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 中的八大產業領域,

涵蓋科技創新、工藝創新、模式創新三大類,聚焦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工業設計、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新材料等上海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從報名參賽專案情況看,今年的產業青年創新大賽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參賽的青年創新專案來源廣泛。今年報名參賽專案,既有來自中央在滬單位,也有來自基地園區、孵化器、行業協會、眾創空間等創業集中地,

還有來自科研、高校、醫院等單位的創新專案。其中,非公企業及各類創業團隊報名參賽的專案共有76個,占到參賽項目34.70%,參賽的覆蓋面較上年拓展迅速。

二是央企青年成為創新主力軍。來自央企的青年創新專案共計128個,占本次參賽項目的58.5%。其中,有111個創新專案入圍複賽,占複賽項目的60%,晉級決賽項目39個,占決賽項目的56%,晉級複賽、決賽數量占比都在半數以上,

央企青年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中的創新主力軍。

三是非公企業參賽項目實力不俗。非公企業及各類創業團隊報名參賽的項目共76個,晉級複賽項目共63個,占參賽項目的82.89%; 晉級決賽項目共23個,晉級率36.51%,高於央企項目的晉級率35.14%。雖然非公企業參賽專案數量不及中央在滬單位,但專案晉級率卻高於中央在滬單位,並有多個專案榮獲大賽金獎和銀獎,整體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四是創新團隊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的特徵。在219個報名參賽的創新團隊中,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93.1%,30周歲及以下的團隊負責人占52.05%,其中“90後”占22.83%,而晉級決賽的團隊中,30周歲及以下的團隊負責人占到50%以上,可見由青年領銜的創新團隊發展潛力無窮。

大賽決賽於9月9日拉開序幕,219個專案中185個晉級複賽的專案通過專家線上背靠背評審遴選,產生了晉級決賽的70個優秀專案。決賽中青年創新團隊通過TED演講、模型展示、動畫演示、情景再現等創新形式展示專案成果,答辯專家提問,詮釋團隊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突破、新模式創立、新業態培育”等方面進行的有效創新探索和實踐,直觀的展示了他們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成效。

經過激烈角逐,70個創新項目團隊分別榮獲本次大賽的金獎、銀獎、創新獎等獎項。這些參賽項目,有的填補了國內某個領域的空白,有的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有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創新和創業相連一體、共生共存。

市經濟和資訊化工作黨委書記陸曉春指出,廣大產業青年身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時代,要自覺把個人的成長發展與上海產業的轉型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爭當改革的先鋒、創新的典範、創業的翹楚。上海的產業青年,創新智慧無盡,創新潛力無窮,創新精神無法阻擋。

整合各方優勢資源

服務青年創新創業

本次大賽聚焦產業重點發展區域,聚焦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在“2016年上海市產業和資訊化職業青年創新大賽”和“2015、2016年 ‘眾聯杯’ 創新創業大賽”成功舉辦的基礎上,聚合“雙賽”優勢資源,黨政各部門聯手,“雙賽合一”,作為“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海主會場——創新創業嘉年華”的主題活動,呈現了產業青年創新成果,選樹了青年創新典型,營造了引領產業青年創新良好氛圍,激發了產業青年創新熱情,培育了產業青年創新勢力,打造了產業青年創新展示平臺。

經多方組織協調努力,大賽還整合了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行業協會和投資機構的228名專家,組建了實力雄厚的專家庫,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先生等知名專家領銜,近100人次的行業專家共同傾力為優秀青年創新專案複賽、決賽號診把脈,指點迷津,並與專案團隊面對面交流並提出指導意見,幫助專案團隊進一步突出創新點,擴大成果效益。

大賽還協同100+產業園區和專業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的產業鏈服務資源,依託眾聯創新創業扶持計畫、雙創訓練營、產業特訓班、產業服務聯盟、眾聯私董會等產業扶持五大體系。力邀數十家創業服務機構參與大賽專案的扶持,還與全市多個基地園區、創業孵化器、行業協會等合作,為大賽創業專案提供在辦公空間、融資、商業資源和市場資源等產業鏈服務支援和創業説明。

作為本次大賽的主辦方之一,市經信經濟和資訊化團工委近年來主動圍繞上海產業轉型發展大局,著力在產業領域弘揚創新文化,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不斷激發產業青年創新活力,逐步拓寬了產業青年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管道,符合條件的獲獎項目選手還有機會獲得市經濟和資訊化共青團組織推薦參評青年崗位能手、專案團隊參評優秀青年突擊隊等各類市級榮譽的機會。

自2016年第一屆大賽舉辦以來,上海市產業青年創新大賽正逐漸成為上海產業青年投身創新發展的展示平臺、創新典型的推介平臺、創新資源的彙聚平臺和創新智慧的交融平臺。

全方位立體打造服務

青年發展的多維平臺

市經濟和資訊化工作黨委著眼產業和資訊化發展需要,積極發揮青年人才的創新創造作用,為青年人才培養建立機制、優化環境、營造氛圍。重引領、凝聚、服務,既關注系統央企和企事業單位,還強調延伸服務產業青年,面向產業青年逐步探索服務覆蓋、資源覆蓋的工作機制和模式的創新,凸顯出青年人才在產業和資訊化重點領域、國家重大專案、重大工程中發揮出顯著的骨幹作用。

市經信團工委著眼發展大局,服務產業青年,真抓實幹,在推動非公企業團建覆蓋、產業青年凝聚上下功夫,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具有經信系統特點和產業特色的團建服務新模式。一是以產業行業共青團集聚整合資源實現共用為目標,建立“市經濟和資訊化團青工作聯盟”2.0模式,增設了“創新創業”版塊,吸引了21家“專精特新”、創新創業類中小企業加入,大膽探索將經信系統共青團的服務資源延伸覆蓋到產業領域非公企業的新模式。二是著力探索“非公企業產業鏈團建”的新模式。通過在滬央企共青團的“大手”,牽起非公企業的“小手”,帶動非公企業建團、促進團建,逐步擴大上海產業領域非公企業的共青團組織覆蓋,進一步增強非公企業青年對共青團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逐漸提升共青團工作服務產業發展中心工作的水準和能力,真正讓共青團組織接地氣、共青團工作有底氣。三是凝聚產業各類青年人才。這次創新大賽,市經濟和資訊化團工委聯合臨港地區團工委、世博地區團工委和各參賽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上海市產業青年創新聯盟”,進一步聚合服務資源,服務青年創新探索實踐,讓青年創新有舞臺,成果展示有平臺,讓產業青年有更多的存在感、獲得感和價值感。

上海產業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為青年創新搭好台,讓青年當主角唱好戲,各級党團組織更應成為助推青年創新的助燃器,去發現青年創新的火花,關注青年創新的培育,讓青年創新之火彙聚成撬動產業創新的巨大力量。

四是創新團隊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的特徵。在219個報名參賽的創新團隊中,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93.1%,30周歲及以下的團隊負責人占52.05%,其中“90後”占22.83%,而晉級決賽的團隊中,30周歲及以下的團隊負責人占到50%以上,可見由青年領銜的創新團隊發展潛力無窮。

大賽決賽於9月9日拉開序幕,219個專案中185個晉級複賽的專案通過專家線上背靠背評審遴選,產生了晉級決賽的70個優秀專案。決賽中青年創新團隊通過TED演講、模型展示、動畫演示、情景再現等創新形式展示專案成果,答辯專家提問,詮釋團隊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突破、新模式創立、新業態培育”等方面進行的有效創新探索和實踐,直觀的展示了他們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成效。

經過激烈角逐,70個創新項目團隊分別榮獲本次大賽的金獎、銀獎、創新獎等獎項。這些參賽項目,有的填補了國內某個領域的空白,有的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有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創新和創業相連一體、共生共存。

市經濟和資訊化工作黨委書記陸曉春指出,廣大產業青年身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時代,要自覺把個人的成長發展與上海產業的轉型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爭當改革的先鋒、創新的典範、創業的翹楚。上海的產業青年,創新智慧無盡,創新潛力無窮,創新精神無法阻擋。

整合各方優勢資源

服務青年創新創業

本次大賽聚焦產業重點發展區域,聚焦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在“2016年上海市產業和資訊化職業青年創新大賽”和“2015、2016年 ‘眾聯杯’ 創新創業大賽”成功舉辦的基礎上,聚合“雙賽”優勢資源,黨政各部門聯手,“雙賽合一”,作為“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海主會場——創新創業嘉年華”的主題活動,呈現了產業青年創新成果,選樹了青年創新典型,營造了引領產業青年創新良好氛圍,激發了產業青年創新熱情,培育了產業青年創新勢力,打造了產業青年創新展示平臺。

經多方組織協調努力,大賽還整合了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行業協會和投資機構的228名專家,組建了實力雄厚的專家庫,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先生等知名專家領銜,近100人次的行業專家共同傾力為優秀青年創新專案複賽、決賽號診把脈,指點迷津,並與專案團隊面對面交流並提出指導意見,幫助專案團隊進一步突出創新點,擴大成果效益。

大賽還協同100+產業園區和專業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的產業鏈服務資源,依託眾聯創新創業扶持計畫、雙創訓練營、產業特訓班、產業服務聯盟、眾聯私董會等產業扶持五大體系。力邀數十家創業服務機構參與大賽專案的扶持,還與全市多個基地園區、創業孵化器、行業協會等合作,為大賽創業專案提供在辦公空間、融資、商業資源和市場資源等產業鏈服務支援和創業説明。

作為本次大賽的主辦方之一,市經信經濟和資訊化團工委近年來主動圍繞上海產業轉型發展大局,著力在產業領域弘揚創新文化,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不斷激發產業青年創新活力,逐步拓寬了產業青年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管道,符合條件的獲獎項目選手還有機會獲得市經濟和資訊化共青團組織推薦參評青年崗位能手、專案團隊參評優秀青年突擊隊等各類市級榮譽的機會。

自2016年第一屆大賽舉辦以來,上海市產業青年創新大賽正逐漸成為上海產業青年投身創新發展的展示平臺、創新典型的推介平臺、創新資源的彙聚平臺和創新智慧的交融平臺。

全方位立體打造服務

青年發展的多維平臺

市經濟和資訊化工作黨委著眼產業和資訊化發展需要,積極發揮青年人才的創新創造作用,為青年人才培養建立機制、優化環境、營造氛圍。重引領、凝聚、服務,既關注系統央企和企事業單位,還強調延伸服務產業青年,面向產業青年逐步探索服務覆蓋、資源覆蓋的工作機制和模式的創新,凸顯出青年人才在產業和資訊化重點領域、國家重大專案、重大工程中發揮出顯著的骨幹作用。

市經信團工委著眼發展大局,服務產業青年,真抓實幹,在推動非公企業團建覆蓋、產業青年凝聚上下功夫,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具有經信系統特點和產業特色的團建服務新模式。一是以產業行業共青團集聚整合資源實現共用為目標,建立“市經濟和資訊化團青工作聯盟”2.0模式,增設了“創新創業”版塊,吸引了21家“專精特新”、創新創業類中小企業加入,大膽探索將經信系統共青團的服務資源延伸覆蓋到產業領域非公企業的新模式。二是著力探索“非公企業產業鏈團建”的新模式。通過在滬央企共青團的“大手”,牽起非公企業的“小手”,帶動非公企業建團、促進團建,逐步擴大上海產業領域非公企業的共青團組織覆蓋,進一步增強非公企業青年對共青團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逐漸提升共青團工作服務產業發展中心工作的水準和能力,真正讓共青團組織接地氣、共青團工作有底氣。三是凝聚產業各類青年人才。這次創新大賽,市經濟和資訊化團工委聯合臨港地區團工委、世博地區團工委和各參賽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上海市產業青年創新聯盟”,進一步聚合服務資源,服務青年創新探索實踐,讓青年創新有舞臺,成果展示有平臺,讓產業青年有更多的存在感、獲得感和價值感。

上海產業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為青年創新搭好台,讓青年當主角唱好戲,各級党團組織更應成為助推青年創新的助燃器,去發現青年創新的火花,關注青年創新的培育,讓青年創新之火彙聚成撬動產業創新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