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6 年前的《流星花園》又要來了,臺灣偶像劇還能火爆如當年嗎?【好奇心日報】

16 年後,由“杉菜”宣佈了《流星花園》又將重拍的消息。


更加細節的新聞很快放了出來:柴智屏作為新版的製作人,向日本原著漫畫原作者神尾葉子取得第 2 次的翻拍版權;相較於舊版一集 60 分鐘,共 27 集的長度,新版《流星花園》將拍攝 48 集,總計製作費高達台幣 7.2 億(約合人民幣 1.6 億)。

正好 16 年——2001 年 4 月 12 日,是臺灣版偶像劇《流星花園》開播的時間。

其實就如同其它一些商業上成功的流行故事一樣,從那之後,這部漫畫分別被日本、韓國、湖南衛視於 2005 年、2009 年、2009 年翻拍過。但是對於很多內地觀眾,能夠被歸檔于“青春集體回憶”的始終是這個臺灣版本。

16 年了,如果你偶像劇荒,《流星花園》仍然值得推薦


在豆瓣電影上,

《流星花園》的長篇“劇評”一共有 145 篇,其中有 74 篇的發表時間是在 2010 年之後。留言者們的描寫主題,大多是來紀念和臺灣偶像劇一起“我走過的青春”。

《流星花園》在內地產生影響力是於臺灣播出的隔年,從 2002 年 2 月初開始陸續在內地各省市電視臺播出,迅速引發了轟動。對於很多當時的觀眾,它具有“偶像劇啟蒙”的意義。一位叫“蝶舞冰清”的用戶說:“第一部臺灣偶像劇,

第一次瞭解什麼是帥、追星。”


時至今日,“女性向”的瑪麗蘇偶像劇已經成為國產劇中最普遍的類型。但是在當年貧瘠的內地螢幕上,年輕觀眾們的選擇還非常有限。整個 90 年代,影響力最廣泛的言情類型,仍然是已經流行了二三十年的瓊瑤古風。

《流星花園》的熱播帶來了新鮮的震撼——在“轟動性”上,審查部門的反應如今可以作為一條印證——這部劇播出沒有幾天,2002 年 3 月 8 日,

廣電總局要求立即暫停《流星花園》,停播的原因是,“易誤導青少年”。

拋開“禁播”的噱頭,現在《流星花園》單純留下了 8.1 分的好看口碑。作為改編劇,它的成功是基於漫畫原作的成功之上。早在真人演繹之前,神尾葉子 1992 年至 2004 年在少女漫雜誌《Margaret》上連載的《花樣男子(花より男子)》(臺灣東立出版社使用《流星花園》 譯名),故事設定就經過了人氣的檢驗。根據維琪百科上的“全球漫畫銷量排行列表”,共 37 冊的《流星花園》截至 2014 年銷量達到 6000 萬冊,

是日本少女漫畫類的銷量第一名。


實際上,早在“網文” 2000 年之後興起之前,日本動漫從 70 年代起輸出海外,漫畫家筆下的通俗故事有旺盛的創造力。包括《Margaret》《LaLa》在內的“少女漫畫”期刊面向 6 歲到 25 歲的女孩,創作能令她們感興趣的細膩情懷、美好愛情,為影視劇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它們最早使用了一切如今流行的主題,“穿越”、“性轉”,還有單獨另成類別的“耽美”——當然,也包括《流星花園》裡所講述的,最俗套、但同時也最有持久生命力的“校園灰姑娘”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階級分明”的校園社會。一個普通家庭出生的女孩杉菜,原本有屬於她的平凡生活,但卻意外來到了“為培養優秀後代而創立的貴族學校”英德學園。在這裡她遇到了“上層社會”的同齡男生——四個——道明寺、花澤類、西門、美作。他們是“四大家族的繼承人”,在學校裡號稱“F4”(Flower 4、花之四人組),擁有各種特權。

一開始,杉菜在飽受屈辱的同時紮著兩條麻花辮,儘量保持健康活潑,貫徹“打不倒的雜草精神”。但很快,“灰姑娘”的人生走向是先抑後揚。杉菜一邊暗戀著“王子般神秘”的花澤類,一邊陪同“F4 之首”道明寺玩欺負和被欺負(注意和被注意)的貓鼠遊戲。神尾葉子起初是把花澤類設定為男主角,但隨著連載中道明寺的人氣高漲,最終讓杉菜和他走到了一起——讓他們某天突然意識到,好像 TA 也沒有那麼討厭……怎麼 TA 還有一點可愛?

《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此前研究過 200 年前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在現代社會受歡迎的原因:戲劇化而富有“爽點”的情節安排,飽滿多樣的人物性格,感情進展如同童話般美好,但又不超脫女性讀者的現實訴求——如果比較一下,你會發現《流星花園》符合上述這些要素。實際上,杉菜和道明寺就像是一對現代青少年版的伊莉莎白和達西:杉菜偏見(自尊),道明寺傲慢(幼稚),而倆人跨越貧富的愛情基礎是相同的價值觀念(例如簡單化的,“真善美”)。

儘管遭到了“禁播”,《流星花園》通過盜版光碟持續著火熱。“F4”和《流星花園》分別成為百度搜索 2002 年度“十大熱門關鍵字”的“明星類”和“劇集類”排行第一名。

2000 年代的臺灣偶像劇

這部劇 2001 年在“華視”邊拍邊播,最早完全不被看好,被安排到深夜時段。電視臺給的每集製作費用只有 15 萬元,跑車是柴智屏向朋友借來的,演員們穿著從批發市場買來的 T 恤衫、運動褲,也和時尚毫不沾邊。它沒有明星,當時徐熙媛作為綜藝主持人只有“諧星”的名氣,而“F4”更是純粹的新人。(粉絲們熱衷複述柴智屏的挑選過程:“朱孝天是我在燒烤店認識的;吳建豪是在健身房被公司同事碰到的;仔仔周渝民是陪朋友來試鏡的;言承旭在拍《麻辣鮮師》時,我就覺得這個男孩很特別。”)


但《流星花園》播出之後,以平均收視 6.99 刷新臺灣電視劇收視記錄,並保持到了 2006 年,也帶動“偶像劇”在臺灣電視業成為一種類型。

王偉忠曾經解釋《流星花園》的邏輯說:“(柴智屏)是在對的時間點,選擇(她自己)最有感覺的事物去經營,所以會成功。”


柴智屏雖然沒有影視製作的經驗,但對於電視市場很熟悉。1962 年出生的她,從 80 年代進入福隆製作公司(《康熙來了》製作人王偉忠所屬“金星娛樂”的前身)從事綜藝製作,90 年代坐到總經理職位。

2001 年,她在“民視”新開了一檔綜藝《戀愛講義》收視率失敗之後,轉向嘗試戲劇,把自己喜愛的《流星花園》改編為戀愛偶像劇。

事實上,2000 年左右的臺灣電視產業正迫切需要一個類型的轉捩點。臺灣電視劇經歷了 80、90 年代瓊瑤、金庸和其它傳統類型的繁榮時期,90 年代伴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從 1997 年金融危機之後出口受到了影響。

另一方面,臺灣在 90 年代“有線電視牌照”開放之後,從只有三家政黨背景的電視臺,猛得增加到了一百多家。電視臺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也需要面對製作資源的緊缺。

“民視”作為發展迅速的新興電視臺,開始製作長篇“鄉土劇”(《星星知我心》、《富貴在天》、《人生天地間》)來爭奪本土成年觀眾市場。而其他家電視臺,則大量外購日本和韓國電視劇,衝擊了原來的市場。

《流星花園》的另一位製作人馮家瑞回憶當時的環境說:“臺灣電視戲劇已逐漸式微……路也越走越窄,漸漸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終被製作精緻、節奏明快的日劇所擊敗。臺灣電視臺必須要尋求改變才會有發展的機會。”

事實上,“偶像劇”這個類型稱呼,最早就源自於日本的“趨勢劇”(トレンディドラマ,Trendy drama),指那些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針對年輕觀眾收視群體的“愛情時髦劇”——它們如今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同樣被封為經典:1991 年柴文門漫畫改編的《東京愛情故事》(今年大火的《四重奏》編劇的成名之作)、1996 年木村拓哉和山口智子上演“婚紗跑”的《悠長假期》、以及同樣 1996 年為柏原崇奠定“世紀末美少年”地位的《一吻定情》。

1996《一吻定情》日劇版

而以模仿者姿態出現的《流星花園》示範了一種可行性。它打開了臺灣連續劇往海外的銷售,截至 2005 年全世界有 16 個國家和地區播放這部劇。它在韓國、印尼、菲律賓、泰國都曾拿下收視率冠軍,它在日本有超過 15 家電視臺播出,也催生了日版的重制。

柴智屏說她的目標就是“年輕”:“內地和臺灣大部分都是古裝劇。所以我那時就覺得,如果我們做一個給年輕人看的戲,應該有人看,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跟老一輩人的觀念不太一致。當時沒有年輕人看的戲,也就沒有年輕的演員,更沒有年輕的帥哥演員。”

“F4”從戲內到戲外,作為男子團體紅極一時。儘管《流星花園》的收入沒有到達製作團隊和演員,但卻帶來了“偶像”事業。2001 年 8 月由“SONY新力唱片”發行了“F4”的首張專輯《流星雨》(錄製據說只花了 11 天),首年在全亞洲銷量達到 400 萬。2002 至2003 年,F4 舉辦歷時 4 個月的“世界巡迴演唱會”,19 場演唱會走遍 12 個城市。截至 2005 年,柴智屏估計至少有 5 億人看過 F4 的演出。

2001 年,柴智屏創立了自己的偶像劇公司“可米瑞智”,從 2001 年至 2010 年製作了接近 30 部偶像劇,包括《蜜桃女孩》《戰神》《惡魔在身邊》《轉角遇到愛》,讓羅志祥、楊丞琳等人得到“金鐘獎”的肯定。

馮家瑞和柴智屏脫離,2003 年重組了“可米國際”,製作了《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終極系列》《花樣少年少女》。他更按照 F4 的模式,捧紅了另一個臺灣男子偶像團體“飛輪海”(吳尊、辰亦儒、汪東城、炎亞綸)。

包括“三立”、“八大”等電視臺為偶像劇開設專門劇場。2002 年起,每年約有 20 部偶像劇產出,至 2010 年超過 200 部。阮經天、陳喬恩、鄭元暢、林依晨……都是從偶像劇走出的臺灣明星。

然而,幾乎是早在 2005 年之前,臺灣偶像劇在內容口碑上,很快陷入了“套路”的困境。大部分故事都來自於日本漫畫,而由於成本的局限無法脫離現代都市的範疇。直到 2005 年,“八大”的“終極系列”嘗試將偶像劇與玄幻結合,但目的是為了拓展小學以下的低齡觀眾。到了 2008 年之後,為了獲得新觀眾,最火的幾部偶像劇《敗犬女王》《命中註定我愛你》《下一站幸福》《痞子英雄》和《我可能不會愛你》都嘗試了更加寫實的風格。

偶像劇作為支撐臺灣電視產業的最後一種“方案”,如同音樂、綜藝乃至整個偶像產業一般,在 2010 年前後,伴隨著大陸市場的崛起而聲勢漸微。

大陸劇的“反攻”

2012 年,第 47 屆臺灣金鐘獎,林依晨和陳柏霖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拿到了七項大獎,成為得到最多“藝術肯定”的偶像劇。

但也同樣在 2012 年,柴智屏向媒體宣佈,解散了偶像劇公司,宣佈自己的未來主力將放在電影和經紀。

臺灣偶像劇走向了下坡路。臺灣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羅世宏評論道:“台劇佔有優勢的局面逐漸發生了變化。大陸的台劇熱漸漸退潮,但陸劇則急起直追,開始出現此消彼長的跡象,甚至逐漸形成某種‘反攻臺灣’的態勢。”

根據廣電總局公佈的引進劇核准資料顯示,從 2004 年至 2013 年的 10 年期間,臺灣戲劇的引進部數總計為 163 部,平均每年為 16.3 部,占所有引進劇的 19.7%。大陸引進台劇的數量在 2009 年達到高峰,共計 33 部、695 集,但此後即逐漸減少,到了 2013 年只剩下 3 部 。

而與之相對得是,大陸電視劇則是大約在 2000 年後開始反輸到臺灣,2010 年後逐漸增長。臺灣引進劇的數量已經占到電視劇數量的一半以上。2011 年臺灣自大陸進口的戲劇達 151 部,遠多於當年度臺灣本地自製劇的 49 部。2013 年以後,《羋月傳》和《琅琊榜》接續引發收視熱潮。

內地偶像劇市場的興起,背後是視頻網站已經取代傳統電視臺成為電視劇的主要買家和投資方,年輕觀眾的口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另一方面到了這個時候,內地本土的網路小說也在“起點”“晉江”上經過了幾年的發展,能夠提供改編的基礎。從 2011 年湖南衛視的電視劇《步步驚心》開始,影視業看到了“瑪麗蘇 IP”的吸引力。一些原本專注於歷史劇、“正劇”的製作團隊也加入進來。2012 年鄭曉龍執導的《甄嬛傳》在大陸各大衛視一再重播,2013 年被臺灣華視引進,最高收視率破 3 ,創下八點檔多年新收視率紀錄。

兩岸文化輸出數字逆轉背後最根本的,是臺灣經濟的低落狀態。臺灣在 1951 年至1988 年間,臺灣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 9.57%;1988 年至 2008 年間為 6.1%;2008 年至 2015 年間降至 2.8%。

羅世宏評論道:“2000 年以來,處於崛起勢頭的大陸電視劇產業發揮了強大的磁吸效應,吸引不少臺灣資深編劇、演員赴大陸發展,而且他們在大陸的戲劇作品‘回銷’臺灣亦無任何障礙。同時,因臺灣經濟持續低迷,廣告市場不振與分食者眾,來自政府部門的電視劇補助又形同杯水車薪,乃形成陸劇持續高飛、台劇持續低落的惡性循環。”

根據臺灣主計處的數字,2015 年在海外工作的臺灣人有 72.4 萬,其中近六成的人在中國大陸。有經驗的臺灣影視創作者“北上”尋求更大的空間,“跨過海峽,薪資翻倍”。

這也正是柴智屏離開偶像劇的公開理由:“因臺灣生產人才大量流失,編劇、導演和演員都很難找到人。”

事實上,柴智屏就是“北上”的一員。她最先進入的是電影領域。由柴智屏出品、監製,九把刀執導的“青春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2011 年成為年度最高票房的臺灣電影,2012 年在內地上映獲得 7650 萬元票房。

柴智屏 2013 年成為郭敬明的青春片系列《小時代》的監製和投資人之一。《小時代》系列儘管遭到了“拜金主義”的爛片爭議(這一次的排斥直接來自于觀眾),但四部電影伴著“青春片”熱潮,共取得超過 18 億的高票房成績。

F4 之後,柴智屏旗下的新偶像專注於內地市場。《那些年》和《小時代》的主演柯震東,在 2014 年“吸毒”事件消失於公眾視野之前,曾先後為 19 家品牌進行廣告代言。而 2015 年,陳玉珊(原“三立”電視臺監製,《命中註定我愛你》製片人)的青春片《我的少女時代》票房收入超過了 3 億人民幣,成為在大陸電影市場票房最高的臺灣片。女主角宋芸樺現在是柴智屏最力推的偶像。

柴智屏監製、宋芸樺主演的兩季網劇《別那麼驕傲》分別於 2016 年 9 月和 2017 年 1 月在優酷上線。這部劇改編自晉江文學網作者隨侯珠的同名小說,由優酷土豆和芒果娛樂聯合改編出品,講述了一個男女主角雙方“性轉”的故事。

而同樣由柴智屏監製、宋芸樺主演的電影《三好差生》已經殺青。它改編自“破腦袋”創作的網路小說《北大差生》,主要投資方是阿裡巴巴影業。

內地市場首先為柴智屏帶來了製作成本。台劇的製作成本平均一集約 250 萬台幣(約 56 萬人民幣),而大陸電視劇平均一集超過 100 萬人民幣,古裝熱門劇集單集成本超過了千萬元。

而《流星花園》 新版開拍高達 1.6 億人民幣的投資,也有尚未公佈的“內地投資方”。從這個角度來說,它也不再是臺灣偶像劇了。

然而,新版《流星花園》還值得期待嗎?

《流星花園》的故事是否還能奏效?從故事本身說,它的俗套並沒有完全落伍。2014 年,朴信惠和李敏鎬主演的韓劇《繼承者們》,對校園等級的刻畫甚至更加膚淺而不加掩飾,但卻仍然憑著“校園灰姑娘”的劇情大綱成為當年最火的韓劇之一。

然而從製作者的角度,答案卻不一定樂觀——16 年前的《流星花園》是柴智屏的第一部偶像劇,卻也是她拍得最好的一部電視劇了。

不過對於柴智屏自己,這或許不能構成阻礙重拍的理由。對於老觀眾們,或許根本不奢望還有一個更加滿足“少女心”的新版本——她們也已經過了最在乎的年紀。但 16 年之後,言情仍然是最受歡迎的題材,而新一波觀眾們也已經到來。

製圖:馮秀霞

圖片來自電視劇劇照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也包括《流星花園》裡所講述的,最俗套、但同時也最有持久生命力的“校園灰姑娘”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階級分明”的校園社會。一個普通家庭出生的女孩杉菜,原本有屬於她的平凡生活,但卻意外來到了“為培養優秀後代而創立的貴族學校”英德學園。在這裡她遇到了“上層社會”的同齡男生——四個——道明寺、花澤類、西門、美作。他們是“四大家族的繼承人”,在學校裡號稱“F4”(Flower 4、花之四人組),擁有各種特權。

一開始,杉菜在飽受屈辱的同時紮著兩條麻花辮,儘量保持健康活潑,貫徹“打不倒的雜草精神”。但很快,“灰姑娘”的人生走向是先抑後揚。杉菜一邊暗戀著“王子般神秘”的花澤類,一邊陪同“F4 之首”道明寺玩欺負和被欺負(注意和被注意)的貓鼠遊戲。神尾葉子起初是把花澤類設定為男主角,但隨著連載中道明寺的人氣高漲,最終讓杉菜和他走到了一起——讓他們某天突然意識到,好像 TA 也沒有那麼討厭……怎麼 TA 還有一點可愛?

《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此前研究過 200 年前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在現代社會受歡迎的原因:戲劇化而富有“爽點”的情節安排,飽滿多樣的人物性格,感情進展如同童話般美好,但又不超脫女性讀者的現實訴求——如果比較一下,你會發現《流星花園》符合上述這些要素。實際上,杉菜和道明寺就像是一對現代青少年版的伊莉莎白和達西:杉菜偏見(自尊),道明寺傲慢(幼稚),而倆人跨越貧富的愛情基礎是相同的價值觀念(例如簡單化的,“真善美”)。

儘管遭到了“禁播”,《流星花園》通過盜版光碟持續著火熱。“F4”和《流星花園》分別成為百度搜索 2002 年度“十大熱門關鍵字”的“明星類”和“劇集類”排行第一名。

2000 年代的臺灣偶像劇

這部劇 2001 年在“華視”邊拍邊播,最早完全不被看好,被安排到深夜時段。電視臺給的每集製作費用只有 15 萬元,跑車是柴智屏向朋友借來的,演員們穿著從批發市場買來的 T 恤衫、運動褲,也和時尚毫不沾邊。它沒有明星,當時徐熙媛作為綜藝主持人只有“諧星”的名氣,而“F4”更是純粹的新人。(粉絲們熱衷複述柴智屏的挑選過程:“朱孝天是我在燒烤店認識的;吳建豪是在健身房被公司同事碰到的;仔仔周渝民是陪朋友來試鏡的;言承旭在拍《麻辣鮮師》時,我就覺得這個男孩很特別。”)


但《流星花園》播出之後,以平均收視 6.99 刷新臺灣電視劇收視記錄,並保持到了 2006 年,也帶動“偶像劇”在臺灣電視業成為一種類型。

王偉忠曾經解釋《流星花園》的邏輯說:“(柴智屏)是在對的時間點,選擇(她自己)最有感覺的事物去經營,所以會成功。”


柴智屏雖然沒有影視製作的經驗,但對於電視市場很熟悉。1962 年出生的她,從 80 年代進入福隆製作公司(《康熙來了》製作人王偉忠所屬“金星娛樂”的前身)從事綜藝製作,90 年代坐到總經理職位。

2001 年,她在“民視”新開了一檔綜藝《戀愛講義》收視率失敗之後,轉向嘗試戲劇,把自己喜愛的《流星花園》改編為戀愛偶像劇。

事實上,2000 年左右的臺灣電視產業正迫切需要一個類型的轉捩點。臺灣電視劇經歷了 80、90 年代瓊瑤、金庸和其它傳統類型的繁榮時期,90 年代伴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從 1997 年金融危機之後出口受到了影響。

另一方面,臺灣在 90 年代“有線電視牌照”開放之後,從只有三家政黨背景的電視臺,猛得增加到了一百多家。電視臺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也需要面對製作資源的緊缺。

“民視”作為發展迅速的新興電視臺,開始製作長篇“鄉土劇”(《星星知我心》、《富貴在天》、《人生天地間》)來爭奪本土成年觀眾市場。而其他家電視臺,則大量外購日本和韓國電視劇,衝擊了原來的市場。

《流星花園》的另一位製作人馮家瑞回憶當時的環境說:“臺灣電視戲劇已逐漸式微……路也越走越窄,漸漸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終被製作精緻、節奏明快的日劇所擊敗。臺灣電視臺必須要尋求改變才會有發展的機會。”

事實上,“偶像劇”這個類型稱呼,最早就源自於日本的“趨勢劇”(トレンディドラマ,Trendy drama),指那些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針對年輕觀眾收視群體的“愛情時髦劇”——它們如今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同樣被封為經典:1991 年柴文門漫畫改編的《東京愛情故事》(今年大火的《四重奏》編劇的成名之作)、1996 年木村拓哉和山口智子上演“婚紗跑”的《悠長假期》、以及同樣 1996 年為柏原崇奠定“世紀末美少年”地位的《一吻定情》。

1996《一吻定情》日劇版

而以模仿者姿態出現的《流星花園》示範了一種可行性。它打開了臺灣連續劇往海外的銷售,截至 2005 年全世界有 16 個國家和地區播放這部劇。它在韓國、印尼、菲律賓、泰國都曾拿下收視率冠軍,它在日本有超過 15 家電視臺播出,也催生了日版的重制。

柴智屏說她的目標就是“年輕”:“內地和臺灣大部分都是古裝劇。所以我那時就覺得,如果我們做一個給年輕人看的戲,應該有人看,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跟老一輩人的觀念不太一致。當時沒有年輕人看的戲,也就沒有年輕的演員,更沒有年輕的帥哥演員。”

“F4”從戲內到戲外,作為男子團體紅極一時。儘管《流星花園》的收入沒有到達製作團隊和演員,但卻帶來了“偶像”事業。2001 年 8 月由“SONY新力唱片”發行了“F4”的首張專輯《流星雨》(錄製據說只花了 11 天),首年在全亞洲銷量達到 400 萬。2002 至2003 年,F4 舉辦歷時 4 個月的“世界巡迴演唱會”,19 場演唱會走遍 12 個城市。截至 2005 年,柴智屏估計至少有 5 億人看過 F4 的演出。

2001 年,柴智屏創立了自己的偶像劇公司“可米瑞智”,從 2001 年至 2010 年製作了接近 30 部偶像劇,包括《蜜桃女孩》《戰神》《惡魔在身邊》《轉角遇到愛》,讓羅志祥、楊丞琳等人得到“金鐘獎”的肯定。

馮家瑞和柴智屏脫離,2003 年重組了“可米國際”,製作了《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終極系列》《花樣少年少女》。他更按照 F4 的模式,捧紅了另一個臺灣男子偶像團體“飛輪海”(吳尊、辰亦儒、汪東城、炎亞綸)。

包括“三立”、“八大”等電視臺為偶像劇開設專門劇場。2002 年起,每年約有 20 部偶像劇產出,至 2010 年超過 200 部。阮經天、陳喬恩、鄭元暢、林依晨……都是從偶像劇走出的臺灣明星。

然而,幾乎是早在 2005 年之前,臺灣偶像劇在內容口碑上,很快陷入了“套路”的困境。大部分故事都來自於日本漫畫,而由於成本的局限無法脫離現代都市的範疇。直到 2005 年,“八大”的“終極系列”嘗試將偶像劇與玄幻結合,但目的是為了拓展小學以下的低齡觀眾。到了 2008 年之後,為了獲得新觀眾,最火的幾部偶像劇《敗犬女王》《命中註定我愛你》《下一站幸福》《痞子英雄》和《我可能不會愛你》都嘗試了更加寫實的風格。

偶像劇作為支撐臺灣電視產業的最後一種“方案”,如同音樂、綜藝乃至整個偶像產業一般,在 2010 年前後,伴隨著大陸市場的崛起而聲勢漸微。

大陸劇的“反攻”

2012 年,第 47 屆臺灣金鐘獎,林依晨和陳柏霖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拿到了七項大獎,成為得到最多“藝術肯定”的偶像劇。

但也同樣在 2012 年,柴智屏向媒體宣佈,解散了偶像劇公司,宣佈自己的未來主力將放在電影和經紀。

臺灣偶像劇走向了下坡路。臺灣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羅世宏評論道:“台劇佔有優勢的局面逐漸發生了變化。大陸的台劇熱漸漸退潮,但陸劇則急起直追,開始出現此消彼長的跡象,甚至逐漸形成某種‘反攻臺灣’的態勢。”

根據廣電總局公佈的引進劇核准資料顯示,從 2004 年至 2013 年的 10 年期間,臺灣戲劇的引進部數總計為 163 部,平均每年為 16.3 部,占所有引進劇的 19.7%。大陸引進台劇的數量在 2009 年達到高峰,共計 33 部、695 集,但此後即逐漸減少,到了 2013 年只剩下 3 部 。

而與之相對得是,大陸電視劇則是大約在 2000 年後開始反輸到臺灣,2010 年後逐漸增長。臺灣引進劇的數量已經占到電視劇數量的一半以上。2011 年臺灣自大陸進口的戲劇達 151 部,遠多於當年度臺灣本地自製劇的 49 部。2013 年以後,《羋月傳》和《琅琊榜》接續引發收視熱潮。

內地偶像劇市場的興起,背後是視頻網站已經取代傳統電視臺成為電視劇的主要買家和投資方,年輕觀眾的口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另一方面到了這個時候,內地本土的網路小說也在“起點”“晉江”上經過了幾年的發展,能夠提供改編的基礎。從 2011 年湖南衛視的電視劇《步步驚心》開始,影視業看到了“瑪麗蘇 IP”的吸引力。一些原本專注於歷史劇、“正劇”的製作團隊也加入進來。2012 年鄭曉龍執導的《甄嬛傳》在大陸各大衛視一再重播,2013 年被臺灣華視引進,最高收視率破 3 ,創下八點檔多年新收視率紀錄。

兩岸文化輸出數字逆轉背後最根本的,是臺灣經濟的低落狀態。臺灣在 1951 年至1988 年間,臺灣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 9.57%;1988 年至 2008 年間為 6.1%;2008 年至 2015 年間降至 2.8%。

羅世宏評論道:“2000 年以來,處於崛起勢頭的大陸電視劇產業發揮了強大的磁吸效應,吸引不少臺灣資深編劇、演員赴大陸發展,而且他們在大陸的戲劇作品‘回銷’臺灣亦無任何障礙。同時,因臺灣經濟持續低迷,廣告市場不振與分食者眾,來自政府部門的電視劇補助又形同杯水車薪,乃形成陸劇持續高飛、台劇持續低落的惡性循環。”

根據臺灣主計處的數字,2015 年在海外工作的臺灣人有 72.4 萬,其中近六成的人在中國大陸。有經驗的臺灣影視創作者“北上”尋求更大的空間,“跨過海峽,薪資翻倍”。

這也正是柴智屏離開偶像劇的公開理由:“因臺灣生產人才大量流失,編劇、導演和演員都很難找到人。”

事實上,柴智屏就是“北上”的一員。她最先進入的是電影領域。由柴智屏出品、監製,九把刀執導的“青春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2011 年成為年度最高票房的臺灣電影,2012 年在內地上映獲得 7650 萬元票房。

柴智屏 2013 年成為郭敬明的青春片系列《小時代》的監製和投資人之一。《小時代》系列儘管遭到了“拜金主義”的爛片爭議(這一次的排斥直接來自于觀眾),但四部電影伴著“青春片”熱潮,共取得超過 18 億的高票房成績。

F4 之後,柴智屏旗下的新偶像專注於內地市場。《那些年》和《小時代》的主演柯震東,在 2014 年“吸毒”事件消失於公眾視野之前,曾先後為 19 家品牌進行廣告代言。而 2015 年,陳玉珊(原“三立”電視臺監製,《命中註定我愛你》製片人)的青春片《我的少女時代》票房收入超過了 3 億人民幣,成為在大陸電影市場票房最高的臺灣片。女主角宋芸樺現在是柴智屏最力推的偶像。

柴智屏監製、宋芸樺主演的兩季網劇《別那麼驕傲》分別於 2016 年 9 月和 2017 年 1 月在優酷上線。這部劇改編自晉江文學網作者隨侯珠的同名小說,由優酷土豆和芒果娛樂聯合改編出品,講述了一個男女主角雙方“性轉”的故事。

而同樣由柴智屏監製、宋芸樺主演的電影《三好差生》已經殺青。它改編自“破腦袋”創作的網路小說《北大差生》,主要投資方是阿裡巴巴影業。

內地市場首先為柴智屏帶來了製作成本。台劇的製作成本平均一集約 250 萬台幣(約 56 萬人民幣),而大陸電視劇平均一集超過 100 萬人民幣,古裝熱門劇集單集成本超過了千萬元。

而《流星花園》 新版開拍高達 1.6 億人民幣的投資,也有尚未公佈的“內地投資方”。從這個角度來說,它也不再是臺灣偶像劇了。

然而,新版《流星花園》還值得期待嗎?

《流星花園》的故事是否還能奏效?從故事本身說,它的俗套並沒有完全落伍。2014 年,朴信惠和李敏鎬主演的韓劇《繼承者們》,對校園等級的刻畫甚至更加膚淺而不加掩飾,但卻仍然憑著“校園灰姑娘”的劇情大綱成為當年最火的韓劇之一。

然而從製作者的角度,答案卻不一定樂觀——16 年前的《流星花園》是柴智屏的第一部偶像劇,卻也是她拍得最好的一部電視劇了。

不過對於柴智屏自己,這或許不能構成阻礙重拍的理由。對於老觀眾們,或許根本不奢望還有一個更加滿足“少女心”的新版本——她們也已經過了最在乎的年紀。但 16 年之後,言情仍然是最受歡迎的題材,而新一波觀眾們也已經到來。

製圖:馮秀霞

圖片來自電視劇劇照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