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統企業如何擁抱“互聯網+”大趨勢,聯想楊元慶有話說

近幾年來,互聯網行業的熱度始終未曾衰減,從電商、團購、外賣,

再到現在的網約車、共用單車,互聯網正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傳統行業,且影響力愈發深入。對此,不少聲音認為,互聯網最終將侵襲傳統行業最後的自留地,傳統行業已不再具備行業競爭力。如此說法,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並不認同。

從經營產品到經營使用者

近日,在2017“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楊元慶表示:互聯網的發展,對IT行業最大的改變,是從過去銷售產品的模式變成了經營客戶的模式,變成以客戶為中心。過去我們賣產品,賣出去了就跟用戶沒什麼聯繫了。現在,不管是PC,還是手機、智慧音箱、智慧電視都聯上網,我們清楚的知道客戶是誰,客戶畫像是怎樣。我們知道他們使用設備的時候遇到怎樣的問題,

通過大資料分析,就能很好地改善產品。我們也可以即時、線上為他們解決問題。

對於楊元慶的觀點,筆者是這樣理解的:互聯網最大的貢獻並不在於提出多少商業模式或產品,而是重構使用者消費習慣,以及重構用戶與廠商之間的關係。經歷過各種“大戰”的洗禮後,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使用者才是產業鏈條的核心。當一家企業和用戶建立起緊密有效的聯繫後,

企業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使用者,能夠及時調整經營戰略規劃,也就能大幅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實際上,楊元慶正率領聯想集團踐行這些理念。楊元慶表示,”過去聯想的服務人員做得好做得不好,是上級領導來進行評分,現在則全都是使用者評分,服務人員去維修也好,接電話也好,使用者給他們的回饋是即時的,是由用戶的點贊來評價的。”可以看到,聯想的業務模式正在經歷由經營產品到經營使用者的轉變。

殊路同歸,一切為了用戶

無論傳統行業面臨怎樣的衝擊,我們都不能否認他們曾經所擁有的輝煌,以及各個行業領域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面對陣痛,這些優秀的企業並沒有放棄,或任人宰割,除了當下,他們看准的還有未來。

我還記得前不久看到楊元慶在聯想新財年誓師大會上的講話,他談到聯想正在推動個人電腦向個人計算變革,

重新定義PC。

究其原因,“互聯網從過去的PC互聯網發展到移動互聯網,再到未來可能會發展到萬物智慧、萬物互聯的智慧互聯網的新時代,與此同時,技術的發展進步,帶來了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能夠愈發完善的進行對用戶個人偏好和需求的分析,因而廠商也可以滿足用戶更加個性化的定制需求,這就為新的個性化市場提供了技術支援的基礎。所以,作如果為製造企業的聯想不能與時俱進的話,那麼發展空間會受到很大的約束,因此我們在改變整個的戰略。”

楊元慶認為,“未來的設備,僅僅設備本身沒有用,它必須連著雲,連著服務。所以未來是一個個人雲(Personal Cloud)的時代;再就是內容的個性化,也就是聯想提出的個性化計算(Personalized Computing)、個性化雲(Personalized Cloud),每個人用的電腦和手機都是不一樣的,用戶所用的這些雲的內容、雲的服務,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是個性化的。如何知道你的個性化?你就需要通過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分析,能夠瞭解你個人的偏好,能夠進行更加個性化的定制。在經過重新的思考以後,聯想的“互聯網+”戰略就是從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到個人計算(Personal Computing)和個人雲(Personal Cloud),再進一步往下拓展就是個性化計算(Personalized Computing)、個性化雲(Personalized Cloud),這樣一個重新定義PC的發展思路。”

同樣是PC,縮寫都一樣,但是後面的內涵是完全不同,從過去孤立的終端變成一種完全聯網的、個性化的計算能力,而且是雲的服務,這正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大勢所趨。

所以說,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本質都是一樣的,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和優秀傳統企業最終會發生結合以及碰撞,共同為用戶創造屬於未來的智慧生活。

從聯想的戰略調整來看,楊元慶的核心理念並不是要躺在過去的成績上止步不前,而是立足于未來看產業、用戶和大環境的變化,立足于未來趨勢以及使用者需求來調整業務模式的戰略規劃。

相比于原生的互聯網公司,傳統企業巨獅覺醒更值得注意,所蘊含的能量亦不可小覷。以聯想目前的戰略規劃來看,未來或將成為使用者智慧生活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機會成為個人智慧生活系統的基礎設施平臺。當然,前提是聯想能夠建立行之有效的用戶溝通橋樑,以用戶為中心,未來才有一切可能。

作如果為製造企業的聯想不能與時俱進的話,那麼發展空間會受到很大的約束,因此我們在改變整個的戰略。”

楊元慶認為,“未來的設備,僅僅設備本身沒有用,它必須連著雲,連著服務。所以未來是一個個人雲(Personal Cloud)的時代;再就是內容的個性化,也就是聯想提出的個性化計算(Personalized Computing)、個性化雲(Personalized Cloud),每個人用的電腦和手機都是不一樣的,用戶所用的這些雲的內容、雲的服務,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是個性化的。如何知道你的個性化?你就需要通過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分析,能夠瞭解你個人的偏好,能夠進行更加個性化的定制。在經過重新的思考以後,聯想的“互聯網+”戰略就是從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到個人計算(Personal Computing)和個人雲(Personal Cloud),再進一步往下拓展就是個性化計算(Personalized Computing)、個性化雲(Personalized Cloud),這樣一個重新定義PC的發展思路。”

同樣是PC,縮寫都一樣,但是後面的內涵是完全不同,從過去孤立的終端變成一種完全聯網的、個性化的計算能力,而且是雲的服務,這正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大勢所趨。

所以說,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本質都是一樣的,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和優秀傳統企業最終會發生結合以及碰撞,共同為用戶創造屬於未來的智慧生活。

從聯想的戰略調整來看,楊元慶的核心理念並不是要躺在過去的成績上止步不前,而是立足于未來看產業、用戶和大環境的變化,立足于未來趨勢以及使用者需求來調整業務模式的戰略規劃。

相比于原生的互聯網公司,傳統企業巨獅覺醒更值得注意,所蘊含的能量亦不可小覷。以聯想目前的戰略規劃來看,未來或將成為使用者智慧生活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機會成為個人智慧生活系統的基礎設施平臺。當然,前提是聯想能夠建立行之有效的用戶溝通橋樑,以用戶為中心,未來才有一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