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何李世民陵墓陪葬品略顯寒磣 唯有一件寶貝當屬天下第一珍貴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叫“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

中國歷朝歷代皇帝,其陵墓都是主要為皇帝準備的。而李世民的陵墓,開始時卻是為皇后長孫氏而修建。

西元636年,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留下遺言,要“薄葬”。李世民依言,在九嵕山修建了一個石窟,將長孫氏安葬進去。

李世民給這個陵墓取名“昭陵”,表示以後自己也要將這裡作為歸宿之地。

也就是在這一年,昭陵進行了正式營造。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想法,昭陵要像漢高祖劉邦的陵墓那樣,規模越大越好,裡面的陪葬品要越多越好。可是,弘文館學士虞世南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虞世南說,漢高祖劉邦的陵墓確實規模很大,陪葬品很多。可這種陵墓百害而無一益。一來浪費了寶貴的民力,二來招引了盜賊。所以,不光是漢高祖劉邦,

包括其他漢朝皇帝的陵墓,幾乎都遭到了盜賊的光顧,陪葬品被偷還不說,連皇帝的屍骨都被拋棄荒野。

虞世南建議,昭陵裡面不藏金玉,並在陵外立碑進行說明。以此杜絕盜賊的念想。

李世民有一個優點,值得很多人學習,就是善於聽取大臣的意見。虞世南這番話被他接受了,所以,昭陵就成了歷朝歷代比較“寒磣”的陵墓。

這裡的“寒磣”,不是指陵墓規模,而是指裡面的陪葬品,

遠遠無法與秦始皇、漢武帝的陵墓相比。

昭陵僅僅營建了13年,到西元649年李世民駕崩時,昭陵就基本停止了。在這13年期間,昭陵陵區嚴禁隨便出入,陵區內的一草一木不得損壞。

一次,兩位將軍無意砍了昭陵陵區的柏樹。這事兒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大發雷霆。按照規定,這種事情要開除官職。可是,暴怒的李世民“特命殺之”,要殺掉這兩位將軍。

這樣一來,大理丞狄仁傑不幹了。

他認為,李世民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厭憎,突破規定施刑。他對怒氣衝衝的李世民說:“臣不敢奉詔。”

大理丞相當於最高法院副院長,專門糾正案子的輕重。狄仁傑不接招,李世民也無可奈何。最後,只能是李世民讓步,將這兩位倒楣鬼開除官職,流放到嶺南一帶了事。

雖然昭陵裡面的陪葬品比較少,到底是皇帝陵墓,還是有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寶貝。比如,昭陵裡面有這樣一件寶貝,

堪稱天下第一。

什麼寶貝?

就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

“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當年,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以文會友,寫出這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專門寫了一篇《王羲之傳論》,表揚王羲之的書法“盡善盡美”。

對於這篇書法瑰寶《蘭亭集序》,李世民不但在生前愛不釋手,死後作為殉葬品帶進了棺材,藏於昭陵。

於是,世間再無《蘭亭集序》真跡。

對於這篇書法瑰寶《蘭亭集序》,李世民不但在生前愛不釋手,死後作為殉葬品帶進了棺材,藏於昭陵。

於是,世間再無《蘭亭集序》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