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武林大會圓滿落幕!武術挖掘,我們才剛剛上路

經過兩天緊張激烈的比拼,首屆中國武林大會23日中午在奧體東荷體育館落下帷幕。象徵武林至尊的最高榮譽“王中王”,被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史蕊源、渾元武術山西代表隊老拳師張西征共同分享。

“有這麼多民間武術團體、愛好者來參加大會,我倍感欣慰,大家對武術的執著,堅定了我們把國粹帶出國門、在國外更好傳播的信念。”大會總裁判長王秀娥女士說。

倆“王”有來頭

武林大會的王中王,來頭的確不小。按照賽事規程,只有單項比賽拳術、器械、對練,在本組別中取得三個項目第一名的運動員,才有資格參加王中王決賽,高門檻,讓這項大會的壓軸大戲早早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最終,史蕊源與張西征一少一老脫穎而出,成為了最終的王中之王。既然是王中王,倆人自然絕非等閒之輩。

史蕊源今年27歲,成長在太極拳世家,父親史潮記是陳氏太極拳第11代傳人。6歲起,他隨于國保老拳師學習通背拳、長拳,14歲隨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奎習練陳氏太極拳、刀、劍、槍、推手。

自幼耳濡目染,加上父親的言傳身教,讓史蕊源的拳法頗具大家風範,最終征服了裁判。

張西征師從形意拳大師張希貴,1976年從部隊復員後,在張希貴門下,踏上了正規的習武之路,對長、短、軟、硬各門功法技藝的廣泛涉獵,為他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賽事有驚喜

儘管賽期只有短短兩天,但首屆中國武林大會在民間愛好者中引起的反響,還是超出了組委會的預期。

“我們原計劃把對練放在22日晚上,23日上午只留集體項目和王中王的比賽,但來的運動員太多了,人數超出了我的想像。”王秀娥直言,“此次大會參賽人數達到了1200多人,每個人報三項,總共就有三千多項,涵蓋拳種有五大項125種,運動隊達到了一百二十多支,拳種多,運動隊多,在我的裁判生涯當中這還是頭一次。

儘管疲勞作戰,讓王秀娥聲音嘶啞,但看到大會上挖掘出的一些新拳種、新器械,還是讓她興奮不已,“很多稀有的兵器,我都叫不上名字來。”

事實上,此次武林大會不乏稀有兵器研究會組隊參加,聊城稀有兵器研究會在會長任慧芹帶領下,專程趕到了濟南,“我們研究會有180人,主要是挖掘一些稀有兵器,比如生活中的一些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像板凳、馬紮、鐵鍁等等,總共有五十多種集使用、實戰價值的器械。

”研究會的小運動員們還現場表演了耍板凳的絕活,一條再普通不過的板凳,成了觀賞、實用兼備的新式兵器,讓人大開眼界。

傳承有信心

國內“武林人士”的巨大熱情,也給世界武術聯盟隊對外傳播中國武術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前期,我們在國外做了充分的宣傳工作,然後到國內來組織這項比賽,此次活動的成功,讓我們更有信心把武林大會在國內延續下去。”

然而,作為一項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武術也面臨著與時俱進,向國際接軌的挑戰。在外國人眼裡,他們更看重武術實用的技擊、格鬥,然而在國內,武術更多被賦予了表演化的職能。

“老外喜歡快拳,喜歡踢館,喜歡武術真刀真槍格鬥、技擊的一面。你能把他們打敗,擊倒,他們才會承認你的價值。”王秀娥說,“所以未來我們也應該嘗試在形意拳、螳螂拳基礎上,發展快速演練的方法,提高武術的實用性。這一點,世界武術聯盟主席王百利做了比較成功的嘗試,他的梅花螳螂拳實戰能力就非常好,得到了外國人的認可。”

與此同時,在王秀娥看來,外國人還提倡大健康、養生理念,“作為慢功的太極,就很適合作為養生拳種加以推廣。”如何更有效地發掘中華武術,對拳種進行改良,與時俱進,是武林大會未來要直面的一大課題。

編輯:昊宇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然而,作為一項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武術也面臨著與時俱進,向國際接軌的挑戰。在外國人眼裡,他們更看重武術實用的技擊、格鬥,然而在國內,武術更多被賦予了表演化的職能。

“老外喜歡快拳,喜歡踢館,喜歡武術真刀真槍格鬥、技擊的一面。你能把他們打敗,擊倒,他們才會承認你的價值。”王秀娥說,“所以未來我們也應該嘗試在形意拳、螳螂拳基礎上,發展快速演練的方法,提高武術的實用性。這一點,世界武術聯盟主席王百利做了比較成功的嘗試,他的梅花螳螂拳實戰能力就非常好,得到了外國人的認可。”

與此同時,在王秀娥看來,外國人還提倡大健康、養生理念,“作為慢功的太極,就很適合作為養生拳種加以推廣。”如何更有效地發掘中華武術,對拳種進行改良,與時俱進,是武林大會未來要直面的一大課題。

編輯:昊宇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