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讀書日丨閱讀的話題 給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原標題:閱讀的話題,給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孩子們盡享閱讀快樂。首席記者 裴強/攝

當下,我們很容易把有關“閱讀”的話題引向對數位化閱讀和紙質圖書孰優孰劣,誰存誰亡的爭論。但事實上,透過那些在“閱讀”話題中感受更尖銳更深刻的思考者的視野,我們會發現,其實傳統的閱讀或者新穎的閱讀,

它們並不能對“閱讀”行為本身形成衝擊,反而是在如何推動有效閱讀這件事上遇到的具體問題,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和思考。

探索:推動“新穎”閱讀的難題

閱讀尷尬之一:“合法身份”朱麗萍創辦的“陌上書會”現在短短2年多時間,就已在全國300多家讀書會中名列前茅,短短2年多的時間,就交出一份這樣出色的成績單,令人羡慕。但朱麗萍也有自己的無奈。

在為陌上書會尋求“合法身份”這件事上,

朱麗萍遇上了超過她能力範圍的“坎”兒。為一個“身份”需要50萬元註冊資金,對於陌上書會這樣一個從成立第一天起就以公益性質為本的民間組織而言,就是最大的困難。

“公益是有錢人做的事,50萬,有錢人連眼睛也不眨一下。”前兩天,朱麗萍又為了那50萬註冊資金能不能減少一些四處跑動奔波,結果在辦事機構被這樣嗆了一頓,朱麗萍覺得很委屈。“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在做一件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沒有一分錢的外來資金,

全靠自己還有書會裡的書友往裡貼。”

沒有經費,是制約陌上書會這一類民間組織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朱麗萍說,“陌上書會的日常運行,都依靠志願者。這些志願者的熱情和敬業令我感動。也希望熱心人士積極贊助這項讀書事業,有錢的出錢,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

但朱麗萍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勿忘初心,陌上書會就要它純粹的公益。

正是這種公益性才讓陌上吸引了這麼多人。

閱讀尷尬之二:“合作夥伴”從忐忑嘗鮮到被市場青睞,“理想國度”逐漸成為和“蘭州”粘合度越來越高的一個城市符號。王劍,也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圈中。

“說實話,理想國度確實需要資金再去開疆辟土”,王劍坦言,但這個國度它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錢生錢,要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是一件需要謹慎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兩敗俱傷。

過去的書店只是單純交易的場所,而未來的書店是多元化的,理想國度書店不管在現在還是未來,都以書為媒介,以書店為平臺,將圖書、銷售、閱讀、文化博覽以多種文化形式放在同一平臺,使書店成為一個多元化的文化平臺,使書成為文化創意產品,而不是一種商品,讓人們在閱讀中豐富和滋養自己。

王劍說,理想國度書店的經營模式是其他場所不能簡化和雷同的,全國每年出版的圖書有十幾萬種,書店的經營都需要技術含量高的業內人士提供技術支援;書店圖書的流動性和所占資金大,需要以最新的、流動的出版物代表最新文化的發展,如最近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巨嬰轉》,在播出後立馬在圖書出版的傳送帶上,被搶售一空。品位、專業、理念,這都是合作的前提。

閱讀尷尬之三:“惟願放棄”一個人沒有書讀,這是很悲哀的事情。這是楊有慶辦“旁若無人齋”時體驗到的痛點之一。讀書會成立至今,圖書資源匱乏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會員們每週要讀一本書,然後集中討論。但學校圖書館和院資料室同一本書的藏量太少,沒借到書的同學不是去買,就是去省圖書館借,但受借還時間限制,借閱很不方便,部分同學甚至拿書去複印。為此,他試圖借助學院力量購進圖書,但因學院經費不足被拒。之後他還在學校圖書館網頁留言,希望能得到關注和改善,最終也不了了之。楊有慶無奈地說:“想看書卻沒書看,這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但更大的悲哀隨著時間接踵而至。剛開始有40多人,大家興致都很高,但到第二次招新時,只剩下一半。直至現在的15名成員。

對此,楊有慶說,“我們不能勉強一個人去讀書。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勉強或許對他是一種束縛,也不能稱之為‘自由的閱讀’了。”

楊有慶想想當初,“旁若無人齋”初建時的艱難起步,沒有場地,他去和文學院相關負責人協商,學院的一間小會議室便成了讀書會成員們的“家”。雖然條件簡陋,但“其實只要大家讀書的激情未減,我們就會堅持不懈地去實現對書的渴望和追求。”

其實真正的困難,真的還在於人心,你若惟願放棄,誰能奈你何?

未來:紙質圖書和數位化將並存

就此現象,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認為,傳統的紙質閱讀更適於系統的體系化的深閱讀。讀者對深閱讀的需求不會消失,因此紙質圖書就不會消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傳統紙質圖書和數位化閱讀的方式仍將會並存。

記者從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瞭解到,在2016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該局也向全省各市州有關部門發過號召,希望組織配合參加此次全國範圍內的甘肅調查取樣。因為只是配合具體的工作,並沒有產生類似甘肅國民閱讀調查資料的報告。

據甘肅省圖書館提供的一組2016年讀者閱讀資訊顯示,該館全年接待讀者169萬人次,新辦理借書證9324個,持證讀者總量達到13.4萬人,外借圖書94萬冊次。

西北書城門店銷售部經理高志向記者提供了一組動態資料。高志說,據保守估計,讀者流量從週一至週五大概在3000人至5000人,週末能達到1萬(多)人,開學季和寒暑假平均每天2萬至3萬人。

結合以上資料,記者就紙質書在蘭州閱讀市場中的份額做了進一步的瞭解。

高志告訴記者,西北書城門店這麼多年來基本上每年辦理會員卡(每張卡有限期1年)均在2萬張左右,在電商興起後,對紙質書的購買沒有形成劇烈的衝擊。

分析原因,一個是讀者對於“新華”的情結;一個是讀書習慣使然。許多書城的老讀者,來書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還有一個是對於書籍品質要求比較高的人,他們喜歡自己親手親眼去體驗印刷品的質感;再一個原因,就是物流相對發達地區緩慢,這是咱們的地域性決定的,雖然網購提供了送貨的便利,但先從下單到拿到書的週期相對較長,部分讀者因此也會放棄網購;最後一個原因,教輔類圖書占很大的份額,而這類書一般很少會選擇網購。

記者 李輝 實習生 金丹

全國每年出版的圖書有十幾萬種,書店的經營都需要技術含量高的業內人士提供技術支援;書店圖書的流動性和所占資金大,需要以最新的、流動的出版物代表最新文化的發展,如最近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巨嬰轉》,在播出後立馬在圖書出版的傳送帶上,被搶售一空。品位、專業、理念,這都是合作的前提。

閱讀尷尬之三:“惟願放棄”一個人沒有書讀,這是很悲哀的事情。這是楊有慶辦“旁若無人齋”時體驗到的痛點之一。讀書會成立至今,圖書資源匱乏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會員們每週要讀一本書,然後集中討論。但學校圖書館和院資料室同一本書的藏量太少,沒借到書的同學不是去買,就是去省圖書館借,但受借還時間限制,借閱很不方便,部分同學甚至拿書去複印。為此,他試圖借助學院力量購進圖書,但因學院經費不足被拒。之後他還在學校圖書館網頁留言,希望能得到關注和改善,最終也不了了之。楊有慶無奈地說:“想看書卻沒書看,這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但更大的悲哀隨著時間接踵而至。剛開始有40多人,大家興致都很高,但到第二次招新時,只剩下一半。直至現在的15名成員。

對此,楊有慶說,“我們不能勉強一個人去讀書。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勉強或許對他是一種束縛,也不能稱之為‘自由的閱讀’了。”

楊有慶想想當初,“旁若無人齋”初建時的艱難起步,沒有場地,他去和文學院相關負責人協商,學院的一間小會議室便成了讀書會成員們的“家”。雖然條件簡陋,但“其實只要大家讀書的激情未減,我們就會堅持不懈地去實現對書的渴望和追求。”

其實真正的困難,真的還在於人心,你若惟願放棄,誰能奈你何?

未來:紙質圖書和數位化將並存

就此現象,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認為,傳統的紙質閱讀更適於系統的體系化的深閱讀。讀者對深閱讀的需求不會消失,因此紙質圖書就不會消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傳統紙質圖書和數位化閱讀的方式仍將會並存。

記者從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瞭解到,在2016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該局也向全省各市州有關部門發過號召,希望組織配合參加此次全國範圍內的甘肅調查取樣。因為只是配合具體的工作,並沒有產生類似甘肅國民閱讀調查資料的報告。

據甘肅省圖書館提供的一組2016年讀者閱讀資訊顯示,該館全年接待讀者169萬人次,新辦理借書證9324個,持證讀者總量達到13.4萬人,外借圖書94萬冊次。

西北書城門店銷售部經理高志向記者提供了一組動態資料。高志說,據保守估計,讀者流量從週一至週五大概在3000人至5000人,週末能達到1萬(多)人,開學季和寒暑假平均每天2萬至3萬人。

結合以上資料,記者就紙質書在蘭州閱讀市場中的份額做了進一步的瞭解。

高志告訴記者,西北書城門店這麼多年來基本上每年辦理會員卡(每張卡有限期1年)均在2萬張左右,在電商興起後,對紙質書的購買沒有形成劇烈的衝擊。

分析原因,一個是讀者對於“新華”的情結;一個是讀書習慣使然。許多書城的老讀者,來書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還有一個是對於書籍品質要求比較高的人,他們喜歡自己親手親眼去體驗印刷品的質感;再一個原因,就是物流相對發達地區緩慢,這是咱們的地域性決定的,雖然網購提供了送貨的便利,但先從下單到拿到書的週期相對較長,部分讀者因此也會放棄網購;最後一個原因,教輔類圖書占很大的份額,而這類書一般很少會選擇網購。

記者 李輝 實習生 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