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國古代選擇京都、王城、陵墓時的風水考量

在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時,風水是躲不開的內容。古代王朝建都、安宅、修墳、築路甚至出征、打仗等等諸多事項都會將風水作為重要參考指標。那麼在風水術中,到底什麼樣的場地才算吉地呢?今天我們就簡單淺述一番。

古代選擇吉祥之地,會注意六項內容:一看水口,二看野勢,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體查看地理的時候,關注五點,這就是地理五訣:龍、穴、砂、水、向。所謂五決就是五種方法,內容不同,方法各異,

因而稱謂各不相同,五訣分別稱為龍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因其重點各異,所以又可分別稱為覓龍、察砂、觀水、點穴、擇向。

道家研究風水,曾提出了玄空造化場的思想,將山、光、水、氣、方位、氣流等等融為一體。山環水抱必有氣,氣遇風則散,風是送氣之媒。

選擇京師風水吉地,重點之處是要考察其山勢和風水之勢,詳看其祖山、主山、龍脈、龍穴、風水穴等。

祖山:主址背後山脈的起始山。少祖山:祖山前面的小山,相當於祖山的影壁。主山:主址後、祖山前的主峰,氣勢磅礴,因此稱為來龍山。龍脈:連接祖山、少祖山、主山脈絡的山脈。龍穴:主址的最佳地點稱之為龍穴。通常是在主山之前,位於藏風蓄水的風水懷抱之中央,是世間吉祥紫氣的最佳凝結點,
也是最適宜於居住的風水吉地和停放祖先棺木的福地。青龍:主址左側的次峰,又稱左輔。白虎:主址右側的次峰,又稱右弼。護山:青龍、白虎山之外側的山峰。案山:主址前面隔著一條水流的近山。朝山:主址前面隔著一條水流,隔著案山的遠山,山勢左右環保,內聚佳氣,穩重安全。水口山:主址前河水流出之地的左右兩山,山峰隔水對峙,通常是繁華市鎮的入口,人稱龜山、象山、蛇山、獅山。
水主財,這裡是河水的匯合處,也就是匯水聚氣之地,自然是適合於人居住的佳地。

中國道家的風水之說,講究都城的佈局和居住空間的多重封閉和整體閉合。主址的後方,以主山為屏障,山水相連,重重疊疊,山勢左右延伸,呈環保合圍之勢。

主址的前方聳立著案山,餘脈綿延,將前方封閉,留下水流的出口,水口山形成天然屏障。這是第一道合圍圈。這道合圍圈外,是主山的少祖山、青龍山、白虎山和兩側的護山,還有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合圍圈。

風水佳地,就是風蘊氣足的山環水抱之地。氣遇風則散,界水則止。山環水抱,必然是環形的地勢,是蓄水攏氣的佳所。

環形體的東西,在自然界中是吸收佳氣、蓄養水源的最佳結構。事實上,環形的接收器,接受信號最好。

《內經》上說:主址之西的山擋住西面的剛風,北邊的山擋住北面的大剛風,西北邊的山擋住來自西北的折風,東北邊的山擋住來自東北的凶風。這些抵擋北部風的山嶺,剛好形成半圓形的環山。

世間萬物,都是氣生繁衍的結果,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五穀百物,中至福壽夭禍,無一例外。這裡的氣到底是為何物?《管子》裡有一段文字很好的做出了解釋。“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

郭璞又將氣、風、水三者的關係用一句話做了闡釋:氣乘風則散,界水則至。清代堪輿家範宜賓又進一步說明:無水則風到氣散,有水則氣至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

在風水學中,必然提到的還有“龍”。龍是中國人敬仰的神物,道家也恭敬信奉。方士們認為,龍形的山脈是最佳的吉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人子須知》中的解釋可能是最能讓大眾接受的,它說:地理家以山名龍,何也?山之變態,千形萬狀,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順,或隱或顯,支壟之體段不常,咫尺之轉移頓異,驗之於物,惟龍為然,故以名之。

事實上,環形的接收器,接受信號最好。

《內經》上說:主址之西的山擋住西面的剛風,北邊的山擋住北面的大剛風,西北邊的山擋住來自西北的折風,東北邊的山擋住來自東北的凶風。這些抵擋北部風的山嶺,剛好形成半圓形的環山。

世間萬物,都是氣生繁衍的結果,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五穀百物,中至福壽夭禍,無一例外。這裡的氣到底是為何物?《管子》裡有一段文字很好的做出了解釋。“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

郭璞又將氣、風、水三者的關係用一句話做了闡釋:氣乘風則散,界水則至。清代堪輿家範宜賓又進一步說明:無水則風到氣散,有水則氣至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

在風水學中,必然提到的還有“龍”。龍是中國人敬仰的神物,道家也恭敬信奉。方士們認為,龍形的山脈是最佳的吉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人子須知》中的解釋可能是最能讓大眾接受的,它說:地理家以山名龍,何也?山之變態,千形萬狀,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順,或隱或顯,支壟之體段不常,咫尺之轉移頓異,驗之於物,惟龍為然,故以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