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今軌道都快被擠“炸”了,SpaceX,波音,三星還在搶著發射衛星 |潮科技

作者| 青遲

編輯| 傅博

前幾天剛剛還在說蘋果都忍不住私人航太航空市場的誘惑,也打算做個衛星,發個聯網無人機什麼的……然而,即使人類總是帶著美好的希冀向太空中發射衛星,

也難免在那浩淼的空間中留下“太空垃圾”。

近些年越來越火的CubeSats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CubeSats即納米衛星,尺寸重量小,製造成本低

CubeSats,即納米衛星或微型衛星,一般重量約2.93磅,標準尺寸約10 x 10 x 11.35 cm。

最早,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為了提供研究生們一種較為便宜的飛行器而創造了CubeSats;

如今,CubeSats成為了大公司們傳播Wifi信號、搭建全球網路、樹立品牌名聲的高性價比選項,越來越多地被投入研究和發射。

僅2014年一年,就有超過100台CubeSats相繼發射到太空中。

自此之後,許多航天器公司推出了利用發射大量衛星來打造全球互聯網服務的計畫。然而,在發射的成千上萬個小型衛星中,僅有1300個仍在軌道上運轉。

但是,大公司們為了“一己私利”,似乎對“太空垃圾”的現狀也是充耳不聞:

OneWeb計畫為全球數十億人提供高速互聯網

譬如衛星互聯網公司OneWeb為了給世界上缺乏網路接入的數十億人提供高速互聯網和電話,計畫啟動一個覆蓋全球各地的衛星網路,此計畫將在2018年發射648台衛星;

波音公司為降低製造大型衛星成本,開發3D列印技術

就在上個月,華爾街日報指出,波音公司正在借3D列印技術和快化設計降低成本,但仍計畫打造大型高端衛星;

緊盯著航空航太業的SpaceX能放過這杯羹?

與此同時,SpaceX也緊盯衛星市場,野心不容小覷。

去年年底,SpaceX向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遞交申請,計畫發射4425顆衛星為全球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這一數位將超過人類目前所發射的所有衛星總和!

三星也緊隨其後,希望發射4600顆微型衛星,為用戶提供低成本的互聯網接入……

太空中也需要“可持續發展”

太陽之下無新事,造衛星亦然。

然而,

不少專家卻擔心這些CubeSats在宇宙中相互撞擊,或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本周,在德國達姆施塔特舉行的歐洲航天局空間碎片問題會議上,南安普敦大學的航空航太工程高級講師休·路易斯詳細介紹了CubeSats連環撞擊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在最壞的情況下,這種撞擊可能導致“凱斯勒症候群(Kessler Syndrome)”。

CubeSats連環撞擊可能帶來的最壞後果可能是凱斯勒症候群(Kessler Syndrome)

凱斯勒症候群這個概念是美國宇航局顧問唐納德·凱斯勒提出的,它設想有一天低地球軌道上的垃圾實在太多了,以至於人造衛星和航天器經常被撞擊,由此產生更多的太空垃圾,惡性循環,最後使得發射新的太空器都幾近不可能,因為一發射上去就會被撞壞。

據新科學家網站報導,路易斯和他的團隊“運用一台超級電腦模擬了200多年來可能存在的300種不同軌道場景”或模擬出了CubeSats的運動系統。

類比結果顯示,這些龐大的小型衛星網路將災難性撞擊導致衛星被毀的風險提升了至少50%。

慶倖的是,歐洲航天局在會上發佈了一段12分鐘以太空垃圾為主題的紀錄片,其中不僅詳細介紹了由CubeSats造成的潛在威脅,還指出了數以萬計圍繞在地球周邊飛行的小型宇宙垃圾存在的危害。

科學家們建議像歐洲航天局這樣的太空機構儘早處理掉閒置的衛星,以免情況發生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同時,他們還鼓勵重新設計小型衛星,保證它們在完成任務後回到清楚的目標軌道,不干擾其他衛星在太空中的運動。

說實話,人人都搶著發射衛星,出發點也都不壞:提供“覆蓋全球的衛星網路”,使人類用上“更高速的、無縫銜接的互聯網”等等等等。

但實現這些遠大理想另闢蹊徑也是不錯的,譬如Google的特製熱氣球,以及Facebook的巨型無人機

但在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如果這個大公司們能停下來考慮考慮太空的可持續發展,協商協商能相互合作的可能性,或許今天宇宙中就不會有這麼多像定時炸彈一般的“太空垃圾”了……

CubeSats連環撞擊可能帶來的最壞後果可能是凱斯勒症候群(Kessler Syndrome)

凱斯勒症候群這個概念是美國宇航局顧問唐納德·凱斯勒提出的,它設想有一天低地球軌道上的垃圾實在太多了,以至於人造衛星和航天器經常被撞擊,由此產生更多的太空垃圾,惡性循環,最後使得發射新的太空器都幾近不可能,因為一發射上去就會被撞壞。

據新科學家網站報導,路易斯和他的團隊“運用一台超級電腦模擬了200多年來可能存在的300種不同軌道場景”或模擬出了CubeSats的運動系統。

類比結果顯示,這些龐大的小型衛星網路將災難性撞擊導致衛星被毀的風險提升了至少50%。

慶倖的是,歐洲航天局在會上發佈了一段12分鐘以太空垃圾為主題的紀錄片,其中不僅詳細介紹了由CubeSats造成的潛在威脅,還指出了數以萬計圍繞在地球周邊飛行的小型宇宙垃圾存在的危害。

科學家們建議像歐洲航天局這樣的太空機構儘早處理掉閒置的衛星,以免情況發生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同時,他們還鼓勵重新設計小型衛星,保證它們在完成任務後回到清楚的目標軌道,不干擾其他衛星在太空中的運動。

說實話,人人都搶著發射衛星,出發點也都不壞:提供“覆蓋全球的衛星網路”,使人類用上“更高速的、無縫銜接的互聯網”等等等等。

但實現這些遠大理想另闢蹊徑也是不錯的,譬如Google的特製熱氣球,以及Facebook的巨型無人機

但在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如果這個大公司們能停下來考慮考慮太空的可持續發展,協商協商能相互合作的可能性,或許今天宇宙中就不會有這麼多像定時炸彈一般的“太空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