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是清朝的兩朝重臣,曾屢立戰功、權傾一時,最後卻被賜自盡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享國二百六十七年。在中國歷史上,兔死狗烹的例子比比皆是,清王朝也不例外。“功高不賞,唯有賞死”是歷代封建王朝慣例,雖然說有些功臣身死覆滅是咎由自取,

但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都是為了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的犧牲品。在清朝時期有一個人是兩朝重臣,曾屢立戰功、權傾一時,最後卻被賜自盡。

此人就是年羹堯,曾經屢立戰功、威鎮西陲,滿朝文武無不服其神勇,同時也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寵遇,可謂春風得意。但是不久,風雲驟變,彈劾奏章連篇累牘,各種打擊接踵而至,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賜自盡。

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雖然年羹堯出身地位顯貴的皇親國戚、官宦之家,但他自幼讀書,頗有才識。他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不久授職翰林院檢討。翰林院號稱“玉堂清望之地”,庶起士和院中各官一向絕大多數由漢族士子中的佼佼者充任,

年羹堯能夠躋身其中,也算是非同凡響了。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堯遷內閣學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撫。

這時的年羹堯可謂是春風得意,還不到30歲就成為封疆大吏。對於康熙的格外賞識和破格提拔,年羹堯感激涕零,在奏摺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圖報”。到任之後,年羹堯採取了興利除弊的措施,可以說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康熙對他在四川的作為非常讚賞,

並寄以厚望,希望他“始終固守,做一好官”。

後來,年羹堯也沒有辜負康熙帝的厚望,在擊敗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戰爭中,為保障清軍的後勤供給,再次顯示出卓越才幹。康熙五十七年,授年羹堯為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統領軍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年羹堯進京入覲,康熙御賜弓矢,並升為川陝總督,成為西陲的重臣要員。這年九月,青海郭羅克地方叛亂,

在正面進攻的同時,年羹堯又利用當地部落土司之間的矛盾,輔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撫遠大將軍、貝子胤被召回京,年羹堯受命與管理撫遠大將軍印務的延信共同執掌軍務。

到了雍正即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倍受倚重,

和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元年五月,雍正發出上諭:“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這樣,年羹堯遂總攬西部一切事務,實際上成為雍正在西陲前線的親信代理人,權勢地位實際上在撫遠大將軍延信和其他總督之上。

到了雍正二年初,戰爭的最後階段到來,年羹堯下令諸將“分道深入,搗其巢穴”。各路兵馬遂頂風冒雪、晝夜兼進,迅猛地橫掃敵軍殘部,清軍大獲全勝。年羹堯“年大將軍”的威名也從此震懾西陲,享譽朝野。平定青海戰事的成功,實在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堯破格恩賞。此時的年羹堯威鎮西北,又可參與雲南政務,成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年羹堯不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問題上大權獨攬,而且還一直奉命直接參與朝政。他有權向雍正打小報告,把諸如內外官員的優劣、有關國家吏治民生的利弊興革等事,隨時上奏。他還經常參與朝中大事的磋商定奪。在有關重要官員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則更是頻頻與年羹堯交換意見,並給予他很大的權力。在年羹堯管轄的區域內,大小文武官員一律聽從年的意見來任用。

年羹堯儼然成了雍正的總理事務大臣,而且與雍正的私交也非常好。雍正認為有年羹堯這樣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運,如果有十來個像他這樣的人的話,國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平定青海的叛亂後,雍正極為興奮,把年視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這樣說有失至尊的體統,但還是情不自禁地說了。

至此,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年羹堯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來人臣罕能相匹的。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堯入京覲見,獲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等非常之物。年羹堯本人及其父年遐齡和一子年斌均已封爵,十一月,又以平定卓子山叛亂之功,賞加一等男世職,由年羹堯次子年富承襲。

“功高不賞,唯有賞死”是歷代封建王朝慣例。此時的年羹堯,志得意滿,完全處於一種被奉承被恩寵的自我陶醉中,進而做出了許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終招致雍正的警覺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他不僅擅作威福、自恃功高、驕橫跋扈,還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貪斂財富。

後來年羹堯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賜自盡。雍正說,這92款中應服極刑及立斬的就有30多條,但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名噪一時,“年大將軍”的威名舉國皆知,如果對其加以刑誅,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難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殺戮功臣的惡名,於是表示開恩,賜其獄中自裁。年羹堯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職,嫡親子孫發遣邊地充軍,家產抄沒入官。叱吒一時的年大將軍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

在封建時代最注重名分,君臣大義是不可違背的,做臣子的就要恪守為臣之道,不要做超越本分的事情。年羹堯職高權重,又妄自尊大、違法亂紀、不守臣道,招來群臣的側目和皇帝的不滿與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清史稿》上說,隆、年二人憑藉權勢,無複顧忌,罔作威福,即于覆滅,古聖所誡。

各路兵馬遂頂風冒雪、晝夜兼進,迅猛地橫掃敵軍殘部,清軍大獲全勝。年羹堯“年大將軍”的威名也從此震懾西陲,享譽朝野。平定青海戰事的成功,實在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堯破格恩賞。此時的年羹堯威鎮西北,又可參與雲南政務,成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年羹堯不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問題上大權獨攬,而且還一直奉命直接參與朝政。他有權向雍正打小報告,把諸如內外官員的優劣、有關國家吏治民生的利弊興革等事,隨時上奏。他還經常參與朝中大事的磋商定奪。在有關重要官員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則更是頻頻與年羹堯交換意見,並給予他很大的權力。在年羹堯管轄的區域內,大小文武官員一律聽從年的意見來任用。

年羹堯儼然成了雍正的總理事務大臣,而且與雍正的私交也非常好。雍正認為有年羹堯這樣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運,如果有十來個像他這樣的人的話,國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平定青海的叛亂後,雍正極為興奮,把年視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這樣說有失至尊的體統,但還是情不自禁地說了。

至此,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年羹堯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來人臣罕能相匹的。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堯入京覲見,獲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等非常之物。年羹堯本人及其父年遐齡和一子年斌均已封爵,十一月,又以平定卓子山叛亂之功,賞加一等男世職,由年羹堯次子年富承襲。

“功高不賞,唯有賞死”是歷代封建王朝慣例。此時的年羹堯,志得意滿,完全處於一種被奉承被恩寵的自我陶醉中,進而做出了許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終招致雍正的警覺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他不僅擅作威福、自恃功高、驕橫跋扈,還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貪斂財富。

後來年羹堯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賜自盡。雍正說,這92款中應服極刑及立斬的就有30多條,但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名噪一時,“年大將軍”的威名舉國皆知,如果對其加以刑誅,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難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殺戮功臣的惡名,於是表示開恩,賜其獄中自裁。年羹堯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職,嫡親子孫發遣邊地充軍,家產抄沒入官。叱吒一時的年大將軍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

在封建時代最注重名分,君臣大義是不可違背的,做臣子的就要恪守為臣之道,不要做超越本分的事情。年羹堯職高權重,又妄自尊大、違法亂紀、不守臣道,招來群臣的側目和皇帝的不滿與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清史稿》上說,隆、年二人憑藉權勢,無複顧忌,罔作威福,即于覆滅,古聖所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