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終究敵不過歲月,希望等我們60多歲的時候,還能像她一樣

她64歲了,但還沒有老。

雖然皺紋爬上了眼角,但她不遮蓋,也不掩飾,眼神裡沒有年老的暮氣,反而有一絲少女的靈動。

她就是張艾嘉,從來不靠過去的風光活著,每次出現在公眾面前的話題都是新的。

她說:“60歲才是新的開始。”所以,60歲那年,她跑到監視器前,當起了導演,拍了《念念》。

《念念》在臺灣上映時,電影還沒開始放,

很多人就哭了。張艾嘉笑嘻嘻地說:“我知道你們為什麼哭,是在為我的皺紋哭對不對?”一句話又把大家逗笑了。

61歲那年,她跑去演都市白領戲《華麗上班族》,穿著時尚、裝扮豔麗,和周潤發性☆禁☆感起舞。

62歲那年,她又和一個19歲的男孩“談戀愛”了。

起初,她也擔心“女大男小”的搭配會被人笑,但拍完後,她反而拿年齡開起了玩笑:“有這麼年輕的男演員做搭檔,是個很幸福的事情。”

63歲那年,

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隨筆集《輕描淡寫》。

如同書名一樣,這本書裡的文字很輕淡,我們卻能讀到她與這個世界的溫柔和解。她說:“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它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這次,她又出現在了《朗讀者》的舞臺,為大家朗讀《走出非洲》。

她說肯亞是她去非洲的第一個國家,那裡的一切帶給了她極度的震撼,“我沒法想像有這樣一個世界,饑餓、疾病、死亡、戰爭就在我的身邊。”

但在與非洲難民的接觸中,人性的溫暖和天真讓她回到了最開始的地方。

李宗盛曾為張艾嘉寫了一首歌,

叫《愛的代價》。在演唱會上,他唱到哽咽,公開表白:“《愛的代價》這張專輯就是我想著你而寫的。”

如今,再唱起這首歌,張艾嘉說,經歷過更多的事情,才發現,這首歌,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一個故事,所以更加感傷。

這就是歲月,有著不動聲色的力量,讓一個知性女人在年老之後仍然優雅如斯,一顰一笑都是風景。

與同時期出道的林青霞、林鳳嬌相比,張艾嘉沒有第一眼就讓人記住的長相,所以她眼看著喜歡的角色落在林青霞身上,她只能演個小配角。

為了彌補不上鏡的“缺陷”,她開始拼命打磨演技,28歲時,就把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收入囊中。

有了演技的肯定,她開始清零自己,重新出發。

1986年,她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最愛》,一舉橫掃金像、金馬,成為第一位獲得金馬、金像雙料影后的女演員。

6年後,她又擔任編劇並導演了電影《少女小漁》,獲得了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編劇獎。

做演員便是“影后”,做導演和編劇便拿“最佳”,似乎什麼都難不倒她。可在感情的路上,張艾嘉曾碰得頭破血流。

25歲時,她一個人在香港打拼,特別想要一個“家”,就嫁給了一個比她年長16歲的男人。但她說自己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婚姻,只是覺得該結婚了,就糊裡糊塗做了別人6年的妻子。

後來,她和羅大佑因合作電影而在一起,他為她寫歌,她迷戀他的才華。也許是才子與才女註定沒有結果,兩人交往了一年就分手了。

1990年,張艾嘉生下兒子奧斯卡,公開了自己是未婚媽媽的身份。也許是太過“望子成龍”,所以第一次抱住兒子,張艾嘉就為他計畫好了未來的路——“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

可兒子9歲那年,意外被綁架。張艾嘉報警後,綁匪很快被擒獲,可當她打開兒子藏身的箱子時,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綁匪已經在箱子裡準備好了香燭和冥紙,只等拿到贖金後就撕票。抱著失而復得的兒子,張艾嘉連哭的力氣都沒有。

這次綁架事件對兒子的影響也很大,他陷入了嚴重的自閉和抑鬱,拒絕和所有人溝通。張艾嘉後悔莫及,不敢再逼他在公眾面前露面,也不再試圖把他培養成童星。她推掉所有工作,陪兒子看書、遊戲、旅行……

3年後的一天,兒子終於開口說:“媽媽,謝謝。”張艾嘉潸然淚下。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我;

我讓他成為童星,他沒有謝我;

我曾打算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我。

可就在落日大漠裡,靠在我懷裡的時候,他由衷地感謝我。

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張艾嘉關於“幸福”的觀念完全被改變了。

後來,張艾嘉曾經給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叫《年輕人,怕什麼》。

25年,從《阿郎的故事》之後,杜琪峰還是那個熱衷黑幫片的杜琪峰,周潤發還是那個喜歡在片場走來走去的周潤發,我也還是那個我,有人說“鐵三角”重聚,其實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那段歷史。25年後的今天,我們三個都六十歲了,用全新的方式面對變幻的觀眾與市場,去拍這樣一部電影出來,我們都敢放手原來固有的東西,敢去拼、去創新,我們到這個年紀都不怕,年輕人,你們怕什麼?我永遠的心態,是鼓勵大家有勇氣要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摘自張艾嘉《年輕人,怕什麼》

的確,張艾嘉已經不再年輕。

與她同時期的林青霞、林鳳嬌,都已退出大螢幕。只有她,還堅持著,一如年輕時的灑脫、倔強。

90年代,林奕華給香港大學的學生開通識課,請張艾嘉過來做講座,課題名取的就是“成為張艾嘉”。

後來林奕華說,因為張艾嘉直至六十多歲依然活得很現代、自我,從來不封鎖自己,所以值得學生去探討和瞭解。

就像有個媒體評價的那樣,“不管在哪個年代、怎樣的形式,她總能以女性視角,展現女性傳奇。”

這就是張艾嘉。不再青春,卻也從未老去。

一顰一笑都是風景。

與同時期出道的林青霞、林鳳嬌相比,張艾嘉沒有第一眼就讓人記住的長相,所以她眼看著喜歡的角色落在林青霞身上,她只能演個小配角。

為了彌補不上鏡的“缺陷”,她開始拼命打磨演技,28歲時,就把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收入囊中。

有了演技的肯定,她開始清零自己,重新出發。

1986年,她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最愛》,一舉橫掃金像、金馬,成為第一位獲得金馬、金像雙料影后的女演員。

6年後,她又擔任編劇並導演了電影《少女小漁》,獲得了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編劇獎。

做演員便是“影后”,做導演和編劇便拿“最佳”,似乎什麼都難不倒她。可在感情的路上,張艾嘉曾碰得頭破血流。

25歲時,她一個人在香港打拼,特別想要一個“家”,就嫁給了一個比她年長16歲的男人。但她說自己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婚姻,只是覺得該結婚了,就糊裡糊塗做了別人6年的妻子。

後來,她和羅大佑因合作電影而在一起,他為她寫歌,她迷戀他的才華。也許是才子與才女註定沒有結果,兩人交往了一年就分手了。

1990年,張艾嘉生下兒子奧斯卡,公開了自己是未婚媽媽的身份。也許是太過“望子成龍”,所以第一次抱住兒子,張艾嘉就為他計畫好了未來的路——“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

可兒子9歲那年,意外被綁架。張艾嘉報警後,綁匪很快被擒獲,可當她打開兒子藏身的箱子時,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綁匪已經在箱子裡準備好了香燭和冥紙,只等拿到贖金後就撕票。抱著失而復得的兒子,張艾嘉連哭的力氣都沒有。

這次綁架事件對兒子的影響也很大,他陷入了嚴重的自閉和抑鬱,拒絕和所有人溝通。張艾嘉後悔莫及,不敢再逼他在公眾面前露面,也不再試圖把他培養成童星。她推掉所有工作,陪兒子看書、遊戲、旅行……

3年後的一天,兒子終於開口說:“媽媽,謝謝。”張艾嘉潸然淚下。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我;

我讓他成為童星,他沒有謝我;

我曾打算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我。

可就在落日大漠裡,靠在我懷裡的時候,他由衷地感謝我。

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張艾嘉關於“幸福”的觀念完全被改變了。

後來,張艾嘉曾經給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叫《年輕人,怕什麼》。

25年,從《阿郎的故事》之後,杜琪峰還是那個熱衷黑幫片的杜琪峰,周潤發還是那個喜歡在片場走來走去的周潤發,我也還是那個我,有人說“鐵三角”重聚,其實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那段歷史。25年後的今天,我們三個都六十歲了,用全新的方式面對變幻的觀眾與市場,去拍這樣一部電影出來,我們都敢放手原來固有的東西,敢去拼、去創新,我們到這個年紀都不怕,年輕人,你們怕什麼?我永遠的心態,是鼓勵大家有勇氣要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摘自張艾嘉《年輕人,怕什麼》

的確,張艾嘉已經不再年輕。

與她同時期的林青霞、林鳳嬌,都已退出大螢幕。只有她,還堅持著,一如年輕時的灑脫、倔強。

90年代,林奕華給香港大學的學生開通識課,請張艾嘉過來做講座,課題名取的就是“成為張艾嘉”。

後來林奕華說,因為張艾嘉直至六十多歲依然活得很現代、自我,從來不封鎖自己,所以值得學生去探討和瞭解。

就像有個媒體評價的那樣,“不管在哪個年代、怎樣的形式,她總能以女性視角,展現女性傳奇。”

這就是張艾嘉。不再青春,卻也從未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