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凡達世界盃點熱火 2010成3D影像年?

[中關村線上電視頻道原創]當CRT發展到LED,當類比信號發展到全高清,當看電視發展到玩電視,仿佛TV發展已經喪失了想像力,失去了繼續向前的動力。卡梅隆一把《阿凡達》的“大火”讓整個家電行業看到了曙光,

而CES大展上國內外家電廠商的賣力演出也充分顯示了3D的強勢,爾後又曝出英超實現3D轉播,2010世界盃將採用3D直播的資訊,無疑放出了“3D節目源不是問題,讓3D電視來的更猛烈些吧!”的信息。整個業界都在討論明年是否將成為3D電視的集中爆發期,3D影像年真的要來了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歷數一下自09年末發生的3D事件,在這三個月裡“3D”的曝光度高於任何一個時期,從中能夠看出些許端倪。

· 2009年12月25日 索尼集團與FIFA國際足聯今天宣佈,雙方在2010年FIFA世界盃中使用3D技術轉播。FIFA國際足聯將推出有史以來第一屆3D世界盃。2010年FIFA世界盃中將有25場以上的比賽會使用索尼的3D專業攝像機來拍攝,該賽事將以前所未的深度、生動性和激情向全世界的人們轉播。

· 2010年1月4日 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在內地上映,同時推出了3D版和I MAX版,觀影現場火爆,竟然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

· 2010在1月8日 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科技產品交易會CES在美國開幕,眾多國際知名家電廠商參展,東芝、索尼、松下、海爾、海信紛紛推出旗下3D電視,點燃CES上的3D熱火,同期松下還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高清3D攝像機。

· 2010年1月30日 英超焦點戰——阿森納VS曼聯一戰將採用3D立體電視技術進行轉播,

這在3D電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 2010年2月9日 袁和平指導《蘇乞兒》登陸各大院線,其中最精彩的兩段武打戲被實驗性地打造為3D影片,成為國產3D電影的實驗作品。

· 2010年6月 杭州球迷有望在電影院或酒吧裡,身臨其境地收看一場南非世界盃的比賽。浙江星光院線總經理表示:“目前,我們已在和有關方面洽談,希望拿下10場世界盃的3D轉播權。

· 2010年7月28日 馮小剛指導的《唐山大地震》IMAX版將推出。該片不僅僅是中國本土電影第一次被IMAX化,同時也是IMAX在全球推出的首部北美以外地區的IMAX格式的影片。

此外2009年北美電影暑期檔,《冰川時代3》、《飛屋環遊記》、《豚鼠特工隊》等多部3D電影輪番上陣。《冰河世紀3:恐龍的黎明》全球票房達到8.870億美元,《飛屋環遊記》全球斬獲6.830億美元,《冰河世紀3》包括海外市場共收入6億4千萬美元票房超越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和《變形金剛2》。

我們不得不驚呼“3D來了”。

● 2010“3D”將以2009“LED”為參照

眾多3D電影的推出仿佛為3D電視開了個好頭,3D電視成為業界甚至普通百姓的話題,CES上眾多廠家都展示了旗下的3D電視,並宣稱今年必將推向市場,“2010將成為3D電視元年”。又聽到了“廠家的宣言”,又聽到了“元年”,這讓筆者不由得聯想到一個前熱詞“LED”。想想去年的情景,各大廠商對於LED的亢奮與今年對於3D的熱情簡直如出一轍,如果要討論2010 3D的命運,那2009的LED就是最佳參照物。

為什麼說2009年被炒得火熱的“LED”將成為3D的參照物?下面就先來看看這二者之間有多少共同之處。首先,二者都是高端技術的代表,LED背光讓電視能夠做到纖薄,而3D能讓人感受身臨其境的效果,都是電視業最前沿的技術。其次,既然被視為高端技術,那必然成為所有廠商證明自己技術實力的象徵,主流廠商都宣稱自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產品將馬上推向市場。再次,二者都早早拋出了技術概念,而沒有產品上市。LED概念是在09年初拋出,實際電視產品則是在第二季度才推向市場,3D電視同樣是在年初的CES上嶄露頭角,展示了讓觀眾為之傾倒的效果後,直至現在也沒有產品推出。身處同一產品線,又具有如此之多的共通點,讓人不得不聯想二者將有相同的發展道路。

LED背光源液晶電視上市將近一年,從被質疑技術不成熟,價格過高,無法普及到火速搶佔CCFL傳統背光源液晶電視市場,年中各大調研機構總結其市場佔有率已將近10%,發展迅猛。目前3D同樣遇到這樣的質疑,3D電視技術不成熟,雖然沒有上市但各大廠商已經表示價格將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承受,但是3D已經吊起了大眾的胃口,關注度就是潛在購買力,有理由相信到2011年初3D產品將侵佔普通電視的市場。

● 節目源讓3D電視不再飄渺

3D依然遭受質疑——“如果LED背光源電視技術不成熟的話,那至少節目源和傳統電視相同,而3D電視的信號源何來?就算買的起3D電視,又能用它看什麼?”確實這是3D電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早期想推出3D電視的廠商也困于此。但隨著觀眾欣賞要求越來越高,高清電視信號源的不斷普及,3D拍攝手段和信號傳輸也被電視節目供應商提上日程,已經開始的英超3D直播就是天空電視臺很好的嘗試,已經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而國內用戶也不用歎息,今年6月浙江地區觀眾就有可能觀看到3D世界盃,如果這個試點成功的話,那國內3D市場前景無限。

同時伴隨著3D攝像機的推出,所有有意拍攝3D影像的機構都能夠實現這個願望,屆時拍攝手段將不再是問題,對於3D節目源的普及是最大的利好消息。同時東芝推出的cell TV具有2D影像3D化的功能,如果這一功能得到普及,那3D這一概念就真能走入民間。

● 2010——3D元年?可以有

電視廠商:從拉斯維加斯上高調展出3D概念產品開始,各大電視廠商已經堅定了發展3D的信心,同時近日某大品牌已經宣佈旗下3D電視接受預定;

攝影器材製造商:第一款3D影像攝像機已經推出,雖然價格不菲,但終歸有了直接拍攝3D影像的工具;

3D節目供應商:以天空電視臺和索尼為代表的供應商已經表示今後將大量製作3D影像信號,發展3D付費節目將成為今後的重點。

觀眾:已經被3D《阿凡達》吊起了胃口,對3D電視拭目以待,關注度毋庸置疑,價格成為唯一門檻。但對於高端產品而言,觀眾基礎已經足夠。

目前圍繞在3D電視周圍的所有群體都對3D電視雄心勃勃,2010年有足夠的理由被稱為3D元年。

● 2010——3D末年?不可以有

3D電視在2010年炙手可熱,但有人也提出“3D電視推出之時即是它的滅亡之日”,理由就是它的價格過高,節目源過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群眾基礎。其實3D電視在設計之初就被定義為展示廠商科技實力的高端產品,並沒有考慮象液晶電視一樣普及,高價格也是面對能夠承受起高價格人群的。比CCFL價格高出4倍的LED電視同樣有人購買,所以價格並不能讓3D絕滅。就目前而言,節目源確實是問題,但又有誰能夠肯定2010年不會井噴3D影像,而且就目前個電視臺和管理機構的態勢來看,增加和扶持將成為主流。

從電視產業方方面面的態度來看,他們都不會讓“3D電視推出之時即是滅亡之日”的情況出現。

● 2010——3D爆發?不可能有

既然3D不會滅亡,而且還有眾多利好消息表現出欣欣向榮之態,那是不是預示著2010年將迎來3D電視的集中播放?關注電視產業的朋友都能給出答案,那是不可能的。2008年可以成為液晶電視集中爆發年,爆發的基礎是價格大幅度下跌,普通群眾都能夠接受,有了幾億普通消費者的支持,才有可能爆發,“人民戰爭”才是關鍵。目前3D電視停留在高端層面,只是顯示科研能力的概念產品,雖然3D電視已經準備發售,但其價格必然不是面對普通消費者的。而且國內觀眾青睞的電視劇和比賽近幾年採用2D-3D同軌的可能性太小了,所以作為標杆產品要爆發,這個真不可能。

● 附錄:3D電影紀年(1839年——2009年)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世紀末,英國威廉姆-弗萊斯-格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觀看3D電影的裝置,但因繁雜缺乏實用推廣性,所以並沒有戲院採用。

1900年,弗雷德里克-尤金-艾維斯發明了模仿人眼原理的立體攝像機。

1936年,雅各-萊溫賽爾和約翰-諾林為米高梅公司拍攝了短片《Audioscopiks》系列,入場觀眾都被發了一副紅綠眼鏡,效果在當時極其震撼,該片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的提名。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畫在2011年上映。

1953年,哥倫比亞推出《黑暗中的人》,華納公司推出《蠟像館》,這兩部影片都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同時具有劃時代意義,尤其是後者還首次採用了身歷聲,使得觀眾視覺、聽覺上同時身臨其境。此後,迪士尼、環球、20世紀福克斯都加入了3D商業電影這股洪流,迪士尼還把這種電影帶進了迪士尼樂園,展現了3D技術在娛樂業中的其他應用前景。

希區柯克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此後一兩年,3D電影產量增多,品質良莠不齊。1955年,隨著《怪物復仇記》的上映,短暫的“3D黃金期”結束了。

70年代後,環幕電影、球幕電影、IMAX巨幕電影紛紛誕生,3D電影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以前的3D電影需要兩台放映機同步把畫面投射到兩邊的銀幕上,稍差一點都會嚴重影響觀看效果,但隨著阿蘭-西裡芬特和克裡斯-戈登發明的“Stereovision”專利技術出現,這一難題得到了解決。這種技術可以把左右兩隻眼睛看到的畫面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35毫米電影膠片上,放映機以48幀/秒(通常速度的兩倍)的速度放映,放映鏡頭前加上一個週期轉動的遮光板,於是兩套畫面交替出現,不過由於視覺延時觀眾並不會察覺。

整個80年代早中期誕生了大量的3D電影,如《13號星期五》(1982)、《鬼哭神嚎》(1983)、《大白鯊3D》(1983)等,但有很多藝術水準不高、3D技術的局限性依然很大,很快在新鮮感散去後,3D電影再次被觀眾打入冷宮,以至於很長時間內人們只能在一些遊樂場所看到這樣的電影了。

1996年,詹姆斯-卡梅隆為《終結者2》製作過一支迷你的3D電影續集,不過這部短片是為環球影城製作的,一般觀眾不大有機會看到。 他預測,2009年是3D電影元年,立體電影時代即將到來。

2003年,詹姆斯-卡梅隆試水拍攝了3D紀錄片《深淵幽靈》,在拍攝這部影片時,卡梅隆創造了一種能有效降低視覺疲勞的3D拍攝方式,這套系統後來還用在了他2005年IMAX 3D紀錄片《深海異形》中。《特工小子3》和《鯊魚男孩和岩漿女孩》也用到了這一技術。

2004年感恩節,華納公司的動畫大片《極地快車》同步推出了IMAX 3D版,影片在全球80多家IMAX影院總共取得了近6000萬美元的票房,創造了IMAX商業放映的紀錄,其北美票房收入有25%都來自於IMAX 3D,3D電影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2005年美國Showest展會上,眾多電影人和院線經理為數字電影搖旗呐喊,稱其是繼有聲電影、彩色電影之後的第三次電影技術革命,同時他們樂觀的預計數位化的3D電影將是未來電影業的主流。好萊塢幾大巨頭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傑弗瑞-卡森伯格都是數字3D電影的擁躉。

2005年11月,電影史上第一部數字3D電影、迪士尼動畫片《四眼天雞》上映,這部影片採用的是杜比的普通2D轉製成3D的技術,為此杜比公司還特別在100家選定影院安裝了帶有3D電影放映功能的杜比數位影院系統。《四眼天雞》3D版的票房異常火爆,其單廳票房比普通版本高出近4倍,嘗到了甜頭的好萊塢在其後幾年大量推出這種轉制而成的數字3D電影,其中大部分都是動畫片,如《怪獸屋》、《別惹螞蟻》、《拜訪羅賓遜一家》、《聖誕夜驚魂3D》等。

2009年12月18日,《阿凡達》強勢上映。

如果要討論2010 3D的命運,那2009的LED就是最佳參照物。

為什麼說2009年被炒得火熱的“LED”將成為3D的參照物?下面就先來看看這二者之間有多少共同之處。首先,二者都是高端技術的代表,LED背光讓電視能夠做到纖薄,而3D能讓人感受身臨其境的效果,都是電視業最前沿的技術。其次,既然被視為高端技術,那必然成為所有廠商證明自己技術實力的象徵,主流廠商都宣稱自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產品將馬上推向市場。再次,二者都早早拋出了技術概念,而沒有產品上市。LED概念是在09年初拋出,實際電視產品則是在第二季度才推向市場,3D電視同樣是在年初的CES上嶄露頭角,展示了讓觀眾為之傾倒的效果後,直至現在也沒有產品推出。身處同一產品線,又具有如此之多的共通點,讓人不得不聯想二者將有相同的發展道路。

LED背光源液晶電視上市將近一年,從被質疑技術不成熟,價格過高,無法普及到火速搶佔CCFL傳統背光源液晶電視市場,年中各大調研機構總結其市場佔有率已將近10%,發展迅猛。目前3D同樣遇到這樣的質疑,3D電視技術不成熟,雖然沒有上市但各大廠商已經表示價格將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承受,但是3D已經吊起了大眾的胃口,關注度就是潛在購買力,有理由相信到2011年初3D產品將侵佔普通電視的市場。

● 節目源讓3D電視不再飄渺

3D依然遭受質疑——“如果LED背光源電視技術不成熟的話,那至少節目源和傳統電視相同,而3D電視的信號源何來?就算買的起3D電視,又能用它看什麼?”確實這是3D電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早期想推出3D電視的廠商也困于此。但隨著觀眾欣賞要求越來越高,高清電視信號源的不斷普及,3D拍攝手段和信號傳輸也被電視節目供應商提上日程,已經開始的英超3D直播就是天空電視臺很好的嘗試,已經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而國內用戶也不用歎息,今年6月浙江地區觀眾就有可能觀看到3D世界盃,如果這個試點成功的話,那國內3D市場前景無限。

同時伴隨著3D攝像機的推出,所有有意拍攝3D影像的機構都能夠實現這個願望,屆時拍攝手段將不再是問題,對於3D節目源的普及是最大的利好消息。同時東芝推出的cell TV具有2D影像3D化的功能,如果這一功能得到普及,那3D這一概念就真能走入民間。

● 2010——3D元年?可以有

電視廠商:從拉斯維加斯上高調展出3D概念產品開始,各大電視廠商已經堅定了發展3D的信心,同時近日某大品牌已經宣佈旗下3D電視接受預定;

攝影器材製造商:第一款3D影像攝像機已經推出,雖然價格不菲,但終歸有了直接拍攝3D影像的工具;

3D節目供應商:以天空電視臺和索尼為代表的供應商已經表示今後將大量製作3D影像信號,發展3D付費節目將成為今後的重點。

觀眾:已經被3D《阿凡達》吊起了胃口,對3D電視拭目以待,關注度毋庸置疑,價格成為唯一門檻。但對於高端產品而言,觀眾基礎已經足夠。

目前圍繞在3D電視周圍的所有群體都對3D電視雄心勃勃,2010年有足夠的理由被稱為3D元年。

● 2010——3D末年?不可以有

3D電視在2010年炙手可熱,但有人也提出“3D電視推出之時即是它的滅亡之日”,理由就是它的價格過高,節目源過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群眾基礎。其實3D電視在設計之初就被定義為展示廠商科技實力的高端產品,並沒有考慮象液晶電視一樣普及,高價格也是面對能夠承受起高價格人群的。比CCFL價格高出4倍的LED電視同樣有人購買,所以價格並不能讓3D絕滅。就目前而言,節目源確實是問題,但又有誰能夠肯定2010年不會井噴3D影像,而且就目前個電視臺和管理機構的態勢來看,增加和扶持將成為主流。

從電視產業方方面面的態度來看,他們都不會讓“3D電視推出之時即是滅亡之日”的情況出現。

● 2010——3D爆發?不可能有

既然3D不會滅亡,而且還有眾多利好消息表現出欣欣向榮之態,那是不是預示著2010年將迎來3D電視的集中播放?關注電視產業的朋友都能給出答案,那是不可能的。2008年可以成為液晶電視集中爆發年,爆發的基礎是價格大幅度下跌,普通群眾都能夠接受,有了幾億普通消費者的支持,才有可能爆發,“人民戰爭”才是關鍵。目前3D電視停留在高端層面,只是顯示科研能力的概念產品,雖然3D電視已經準備發售,但其價格必然不是面對普通消費者的。而且國內觀眾青睞的電視劇和比賽近幾年採用2D-3D同軌的可能性太小了,所以作為標杆產品要爆發,這個真不可能。

● 附錄:3D電影紀年(1839年——2009年)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世紀末,英國威廉姆-弗萊斯-格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觀看3D電影的裝置,但因繁雜缺乏實用推廣性,所以並沒有戲院採用。

1900年,弗雷德里克-尤金-艾維斯發明了模仿人眼原理的立體攝像機。

1936年,雅各-萊溫賽爾和約翰-諾林為米高梅公司拍攝了短片《Audioscopiks》系列,入場觀眾都被發了一副紅綠眼鏡,效果在當時極其震撼,該片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的提名。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畫在2011年上映。

1953年,哥倫比亞推出《黑暗中的人》,華納公司推出《蠟像館》,這兩部影片都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同時具有劃時代意義,尤其是後者還首次採用了身歷聲,使得觀眾視覺、聽覺上同時身臨其境。此後,迪士尼、環球、20世紀福克斯都加入了3D商業電影這股洪流,迪士尼還把這種電影帶進了迪士尼樂園,展現了3D技術在娛樂業中的其他應用前景。

希區柯克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此後一兩年,3D電影產量增多,品質良莠不齊。1955年,隨著《怪物復仇記》的上映,短暫的“3D黃金期”結束了。

70年代後,環幕電影、球幕電影、IMAX巨幕電影紛紛誕生,3D電影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以前的3D電影需要兩台放映機同步把畫面投射到兩邊的銀幕上,稍差一點都會嚴重影響觀看效果,但隨著阿蘭-西裡芬特和克裡斯-戈登發明的“Stereovision”專利技術出現,這一難題得到了解決。這種技術可以把左右兩隻眼睛看到的畫面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35毫米電影膠片上,放映機以48幀/秒(通常速度的兩倍)的速度放映,放映鏡頭前加上一個週期轉動的遮光板,於是兩套畫面交替出現,不過由於視覺延時觀眾並不會察覺。

整個80年代早中期誕生了大量的3D電影,如《13號星期五》(1982)、《鬼哭神嚎》(1983)、《大白鯊3D》(1983)等,但有很多藝術水準不高、3D技術的局限性依然很大,很快在新鮮感散去後,3D電影再次被觀眾打入冷宮,以至於很長時間內人們只能在一些遊樂場所看到這樣的電影了。

1996年,詹姆斯-卡梅隆為《終結者2》製作過一支迷你的3D電影續集,不過這部短片是為環球影城製作的,一般觀眾不大有機會看到。 他預測,2009年是3D電影元年,立體電影時代即將到來。

2003年,詹姆斯-卡梅隆試水拍攝了3D紀錄片《深淵幽靈》,在拍攝這部影片時,卡梅隆創造了一種能有效降低視覺疲勞的3D拍攝方式,這套系統後來還用在了他2005年IMAX 3D紀錄片《深海異形》中。《特工小子3》和《鯊魚男孩和岩漿女孩》也用到了這一技術。

2004年感恩節,華納公司的動畫大片《極地快車》同步推出了IMAX 3D版,影片在全球80多家IMAX影院總共取得了近6000萬美元的票房,創造了IMAX商業放映的紀錄,其北美票房收入有25%都來自於IMAX 3D,3D電影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2005年美國Showest展會上,眾多電影人和院線經理為數字電影搖旗呐喊,稱其是繼有聲電影、彩色電影之後的第三次電影技術革命,同時他們樂觀的預計數位化的3D電影將是未來電影業的主流。好萊塢幾大巨頭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傑弗瑞-卡森伯格都是數字3D電影的擁躉。

2005年11月,電影史上第一部數字3D電影、迪士尼動畫片《四眼天雞》上映,這部影片採用的是杜比的普通2D轉製成3D的技術,為此杜比公司還特別在100家選定影院安裝了帶有3D電影放映功能的杜比數位影院系統。《四眼天雞》3D版的票房異常火爆,其單廳票房比普通版本高出近4倍,嘗到了甜頭的好萊塢在其後幾年大量推出這種轉制而成的數字3D電影,其中大部分都是動畫片,如《怪獸屋》、《別惹螞蟻》、《拜訪羅賓遜一家》、《聖誕夜驚魂3D》等。

2009年12月18日,《阿凡達》強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