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通過會計分析發現企業暗藏利潤的行為!

圖片來自網路

前言

會計分析對企業本身和審計人士來說,

是為了通過分析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從而讓企業因此而不斷改進,提高會計資訊品質,做出正確地決策。這,是一個雙方博弈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對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發現問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透過問題發現企業的價值,是否值得投資從而獲利。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有很多企業為了吸引眼球,故意加大利潤;也不排除有另一部份企業為了多種需求,

而故意隱藏利潤。

那麼,企業一般會通過什麼方式暗藏利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01

提取秘密準備。

這是指不恰當地應用謹慎性原則,過高地估計可能發生的資產損失。來達到人為操縱各期利潤、平衡收益的目的。實際上到最後,這些損失並不一定會發生。

企業之所以會提取秘密準備往往是基於其自身的多種考慮。比如,在銷售狀況不均衡的情況下人為平衡,

使經營業績看起來不至於高低起伏、大起大落,或粉飾報表以獲得投資人的青睞,或隱瞞利潤規避稅收和競爭。

在會計準則中涉及的減值準備有: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生物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投資性房地產減值準備、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等。可以說,企業所有的資產在發生減值時,原則上都應當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

現在就拿存貨跌價準備來舉例說明。

存貨跌價準備:根據會計準則,在資產負債表日,當存貨成本低於可變現淨值時,存貨按成本計量,當存貨成本高於可變現淨值時,存貨按可變現淨值計量,同時按照成本高於可變現淨值的差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計入當期損益。

“可變現淨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

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

在準則中,規定了表明存貨的可變現淨值低於成本的五種情形,但其實每一種情形的應用都需要足夠的證據。

比如第二條:企業使用該項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成本大於產品的銷售價格。

按照該條規定,計提跌價準備的條件是產成品售價

而如何證明未來的售價會降低?我們只有從公司過去的資料中來尋找端睨。企業的經營狀況、市場佔有率、銷售資料、市場前景等等都應該作為參考。

但是否足夠可信,這裡確實值得深究。

圖片來自網路

02

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

按照會計準則規則,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採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會計估計,是指企業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者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資訊為基礎所作的判斷。

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上,企業肯定會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優先選擇滿足自己的需求,這無可厚非。但,是否按規定進行了核算和披露,這是最關鍵的。

在企業經營中,不確認的因素很多,比如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壽命與淨殘值。

固定資產一般來說價值高,占企業資產比重大,固定資產折舊及淨殘值的變動對利潤的影響較大。所以對其變動應有充分的證據和嚴格的程式。

但事實上,從折舊政策的選擇,到暫估入帳的價值,到折舊年限的變更等等都存在著人為操縱的可能性。

比如說,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壽命。準則規定:企業至少應當於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淨殘值進行覆核。如果有足夠證據表明其發生了變化,應按照《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差錯更正》處理。

那麼,什麼是足夠證據?有可能僅僅是技術部門提供的證明或者相關部門的批復。

圖片來自網路

03

最後,關注三大報表中“其他”專案的變化。

在會計界常戲言:其他是個筐,啥都往裡裝。一般而言,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凡是重要的專案都應有明確的名稱,放在“其他”項裡的按常規來講,就是不重要但是又不能不反映的項目的一個合併項。

那麼,如果三大報表中“其他”專案發生金額較大的變化,如“其他應付款”、“其他應收款”、“經營性應收專案”、“經營性應付專案”等等、企業就應當予以說明,投資者也應當重點關注,仔細研讀報表附注,分析原因。如果企業沒有披露,那有可能就是下意識的有所隱瞞,值得投資者進行關注和分析。

投資者在看報表的時候,對三大報表要結合來看。

我們都知道,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來編制的,而現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實現制來編制的,所以從真實性和可靠性來講,更勝一籌。我們在分析的時候,就要把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算出來的淨利潤和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對比來看,之間的差異就是我們應著重進行分析的。

04

總之,國家實行新會計準則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會計資訊品質,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國際趨同,從而促進我國企業的良性發展。

而企業,不管什麼目的,一切行為總是以對自身的發展有利為前提。

投資者要做的,就是透過重重迷霧,分析各種矛盾的存在,切實掌握企業的實質,從而發現真正值得我們投資的

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上,企業肯定會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優先選擇滿足自己的需求,這無可厚非。但,是否按規定進行了核算和披露,這是最關鍵的。

在企業經營中,不確認的因素很多,比如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壽命與淨殘值。

固定資產一般來說價值高,占企業資產比重大,固定資產折舊及淨殘值的變動對利潤的影響較大。所以對其變動應有充分的證據和嚴格的程式。

但事實上,從折舊政策的選擇,到暫估入帳的價值,到折舊年限的變更等等都存在著人為操縱的可能性。

比如說,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壽命。準則規定:企業至少應當於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淨殘值進行覆核。如果有足夠證據表明其發生了變化,應按照《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差錯更正》處理。

那麼,什麼是足夠證據?有可能僅僅是技術部門提供的證明或者相關部門的批復。

圖片來自網路

03

最後,關注三大報表中“其他”專案的變化。

在會計界常戲言:其他是個筐,啥都往裡裝。一般而言,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凡是重要的專案都應有明確的名稱,放在“其他”項裡的按常規來講,就是不重要但是又不能不反映的項目的一個合併項。

那麼,如果三大報表中“其他”專案發生金額較大的變化,如“其他應付款”、“其他應收款”、“經營性應收專案”、“經營性應付專案”等等、企業就應當予以說明,投資者也應當重點關注,仔細研讀報表附注,分析原因。如果企業沒有披露,那有可能就是下意識的有所隱瞞,值得投資者進行關注和分析。

投資者在看報表的時候,對三大報表要結合來看。

我們都知道,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來編制的,而現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實現制來編制的,所以從真實性和可靠性來講,更勝一籌。我們在分析的時候,就要把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算出來的淨利潤和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對比來看,之間的差異就是我們應著重進行分析的。

04

總之,國家實行新會計準則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會計資訊品質,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國際趨同,從而促進我國企業的良性發展。

而企業,不管什麼目的,一切行為總是以對自身的發展有利為前提。

投資者要做的,就是透過重重迷霧,分析各種矛盾的存在,切實掌握企業的實質,從而發現真正值得我們投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