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60億票房帝黃渤“一人演四角”,這部國產片,沒把觀眾當傻瓜

最近條姐去看了《記憶大師》首映。說實話有點驚到了。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有國產片當得起“燒腦”這個被用爛了的宣傳文眼。

故事是這樣的。

西元2025年,架空世界裡的小說家江豐,由於妻子備孕不成,

家庭矛盾加大,準備離婚。

江豐內心深愛妻子,為了冷靜處理感情問題,他跑去一家叫“記憶大師”的機構把跟妻子相識相愛的記憶刪了。

說是刪掉記憶,其實是刪掉情感和細節。也就是說事情經過還是記得的,只是刪掉記憶後可以不受情感波動影響,

用旁觀者的視角看待事情本身。

但是,妻子不承認刪掉記憶的江豐依然是自己的丈夫,她要求江豐拿回記憶,再簽離婚協議。

於是江豐又去記憶大師那邊把記憶重載了一下。

中間發生了一點事故,一對因為刪除記憶在醫院裡吵鬧起來的男女在醫院裡搞出了命案,

江豐的記憶晶片摔落在地,撿回時跟別人的弄混了。

結果是,江豐重載了一個殺人犯的記憶。

在新的記憶裡,他看到自己殺了兩個被家暴的女人。他報了警,然後被警方扣押了。

在此期間,原本性格十分溫和的江豐被殺人犯的記憶影響,

變得越來越暴戾,開始跟員警各種鬥智鬥勇。

另一邊,隱藏在暗處的殺人犯重載了江豐的記憶,結果,愛上了江豐的妻子。

這部戲的演員都非常非常棒,在不劇透的前提下,我只能說說黃渤。

黃渤在現實線中飾演江豐,在回憶線中分別飾演江豐和殺人犯。而單就江豐這個角色而言,他就至少演了四個層次。

深愛妻子的江豐。

刪掉跟妻子情感的江豐。

被殺人犯性格影響後、對妻子沒有感情的江豐。

被殺人犯性格影響、重新跟妻子建立起感情的江豐。

江豐在明,真凶在暗。黃渤的角色有多難演,真凶這個角色就有多難演。

事實上,就連回憶線裡殺人犯,至少也有兩個層次。

為了不劇透,這些都不能細說,我忍痛閉嘴。

其實我一刷完還是抱有懷疑態度的,畢竟看國產片智商被尊重的體驗真的太少了。

回家後我翻了不少分析文,和回憶裡的細節一一印證,結果是細思極恐。

至少目前,我真的沒有發現影片的邏輯破綻。

《記憶大師》導演陳正道和編劇任鵬上一次聯手,是徐崢和莫文蔚主演的《催眠大師》。

如果說《催眠大師》還只是合格的懸疑類型片,那《記憶大師》就是雜糅軟科幻和懸疑兇殺的超合格類型片了。

誇得差不多了,再吐幾個槽。

《記憶大師》是軟科幻,那也是科幻。

拍科幻,最重要的是科幻感。雖然以“感”字結尾的詞都是玄學,我們還是可以從道具、畫面、美術等角度來感知一下。

《記憶大師》中做記憶手術的關鍵道具,是一個齒輪外露,骨架單薄,好像隨手掰一下都能掰壞的支架。

那玩意兒,放在蒸汽時代用來復活弗蘭肯斯坦,我覺得勉強。用來刪除記憶,忽悠誰呢?

還有,這可是2025年,大家居然還是紙質辦公,真是很質樸呢。

另外,《記憶大師》明顯延續了《催眠大師》強烈的舞臺美術風格。

《催眠大師》因為是封閉空間,又是心理學這種縹緲的現代玄學題材,誇張的舞臺風格其實是敘事的一部分,是可以理解的。

那《記憶大師》嘞?一方面,演員的大熟臉和家暴題材提供了熟悉的現實感,而架空城市和制景美術又沒有扎實落地。觀眾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中被來回拉扯,講真真的很出戲。

猜猜下面這張圖是什麼地方?

不,不是博物館,也不是變態富豪的客廳,是派出所拘留室。

好吧,開心就好。

為什麼國產科幻片的科幻感這麼尷尬?難道我們就沒有過好東西嗎?

來看看1980年《珊瑚島上的死光》,那是我國第一部科幻片。

那會兒大家對高科技的想像是這樣的。

同年《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在美國上映,畫風是這樣的:

有差距,但也還好,是不是。

現在,對岸兩年前的畫風就可以是這樣:

而我們······

算了不比了,欺負人。哼。

今年剛好又是各種好萊塢科幻片的續集大年。條姐看著美國人樂顛顛地在中國圈錢,心裡······

我就想問中國電影人一句話,全世界都知道《三體》和劉慈欣了,國產科幻片什麼時候才能文化輸出?

十年行不行?求你們啦?

結果是細思極恐。

至少目前,我真的沒有發現影片的邏輯破綻。

《記憶大師》導演陳正道和編劇任鵬上一次聯手,是徐崢和莫文蔚主演的《催眠大師》。

如果說《催眠大師》還只是合格的懸疑類型片,那《記憶大師》就是雜糅軟科幻和懸疑兇殺的超合格類型片了。

誇得差不多了,再吐幾個槽。

《記憶大師》是軟科幻,那也是科幻。

拍科幻,最重要的是科幻感。雖然以“感”字結尾的詞都是玄學,我們還是可以從道具、畫面、美術等角度來感知一下。

《記憶大師》中做記憶手術的關鍵道具,是一個齒輪外露,骨架單薄,好像隨手掰一下都能掰壞的支架。

那玩意兒,放在蒸汽時代用來復活弗蘭肯斯坦,我覺得勉強。用來刪除記憶,忽悠誰呢?

還有,這可是2025年,大家居然還是紙質辦公,真是很質樸呢。

另外,《記憶大師》明顯延續了《催眠大師》強烈的舞臺美術風格。

《催眠大師》因為是封閉空間,又是心理學這種縹緲的現代玄學題材,誇張的舞臺風格其實是敘事的一部分,是可以理解的。

那《記憶大師》嘞?一方面,演員的大熟臉和家暴題材提供了熟悉的現實感,而架空城市和制景美術又沒有扎實落地。觀眾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中被來回拉扯,講真真的很出戲。

猜猜下面這張圖是什麼地方?

不,不是博物館,也不是變態富豪的客廳,是派出所拘留室。

好吧,開心就好。

為什麼國產科幻片的科幻感這麼尷尬?難道我們就沒有過好東西嗎?

來看看1980年《珊瑚島上的死光》,那是我國第一部科幻片。

那會兒大家對高科技的想像是這樣的。

同年《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在美國上映,畫風是這樣的:

有差距,但也還好,是不是。

現在,對岸兩年前的畫風就可以是這樣:

而我們······

算了不比了,欺負人。哼。

今年剛好又是各種好萊塢科幻片的續集大年。條姐看著美國人樂顛顛地在中國圈錢,心裡······

我就想問中國電影人一句話,全世界都知道《三體》和劉慈欣了,國產科幻片什麼時候才能文化輸出?

十年行不行?求你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