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精神信仰與科學成就有關聯性嗎?從牛頓和愛因斯坦看職業與信仰

很多人崇拜職業科學家,事實上,如果仔細看過科學史就會發現,歷史上偉大的科學發現,往往是在這些科學家的非職業時期,也就是說他們在發現一個偉大的“經驗”總結時,

並不是“科學家”,當然有人把他們歸為“民科”,也和我們理解中的民科概念不一樣。

我在之前的文章《愛因斯坦式人物出現的幾個必要條件》中說到,一個極偉大的發現,有幾大外部條件,即多國混戰時期,受教育於世界科學中心,遇到當時最頂級的學者做老師,認知水準已經達到出現新思想的臨界狀態。

牛頓的幾大發明,其核心的東西,都是在牛頓在躲避鼠疫之害回到家鄉時期思考出來的,當時他還只是一個剛大學學完4年的學生,並不是職業科學家,後來他又回到劍橋,他的老師把教授職位讓給了他,他成為一名真正的職業科教人員。1905年愛因斯坦在26歲時寫了三篇劃時代論文,而當時愛因斯坦僅僅是一個專利局小職員,

很多年後,1908年(29歲)10月,兼任伯恩大學編外講師。1909年(30歲)10月,離開伯恩專利局,任理論物理學副教授,到這個時候才真正成為一名職業的科研人員。今天的平行宇宙的提出人,當時很想做職業科學家,但是沒人相信這個理論,他只好去創業做商人。還有一位時空是由糾纏產生的理論創始人,論文出來根本沒雜誌社願意發表,他的職業夢成了他的妄想。越是難以被快速檢驗的理論創始人,
越是有這樣一個特徵,就是其發現並非在其科學職業時期,而後來的人認為他們的偉大之時,他們的確已經是職業科學家了,那是因為還是有人認可了他們。很多科學發現,不是立即被認可,有一些往往是幾年甚至是十幾年以後才被認可。

不否認其他科學理論的發明人大多都是在科學職業時期,但是他們的光輝永遠比不過牛頓和愛因斯坦吧?職業科學家,

往往受限於思路和現實上的巨獻,如同走在迷宮之中,他們提出的往往僅僅是“理論”。而極偉大發現的提出人,提出的往往是一個“經驗”上的發現,如同站在迷宮之上看迷宮。有了“原經驗”的發現,再進行經驗公理化形成理論,這個特徵也要求發現者具有不受思維和現實環境的約束與局限。基本的背景是經驗公理化創始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以及長時間的專注思考,
並在不受現實和思維上的局限的非職業時期,思想的火花突然出現的。

沒有基本知識,那純屬亂想。這裡的非職業,並不代表創始人不能提出讓所謂“科學共同體”認可的理論。我們今天所稱的民科,基本的特徵是無法提出與科學共同體交流的內容。能交流是最基本的。

有的職業科學家也信仰宗教,歷史上好理解,今天也有,很多人就奇怪了。如果是當今著名科學家信仰宗教,那評頭論足的人就會分成兩派,一派是支持,一派是嘲諷。實際上,科學研究,有時與信仰是兩回事。科學研究,是一種經驗認知的研究,如果抓住了經驗,就抓住了關鍵,這是一個思維方法上的,不是思維本身。愛因斯坦從中學生時期就開始思考光的本質,到大學時期看過那個著名的實驗,知道光速的不變來自實驗,當時所有的問題在於怎樣解釋這個光速不變。他在專利局時,有一天和朋友談論,回家的路上突然意識到實驗本身的結論就可以作為一個基礎,這個是沒問題,關鍵是觀念上的,需要改變的是人們的觀念,光與時間具有聯繫性,他在後來的五周,就寫出了相對論的論文。

愛因斯坦也有信仰,不說這些信仰內容,信仰本身就是“觀念”上的,信仰宗教還是信仰“因果律”,都是一種觀念。科學研究上,觀念可以給出一些推進,但是自加速的作用還是在於“經驗”。牛頓的第一定律其實也是同樣,他將這種慣性的經驗作為其基本的第一假設,開創了歷史上最偉大的經驗公理化理論---牛頓力學。牛頓的信仰與他的科研方法並無任何關聯,信仰是觀念上的,有時會對科學研究起到推進作用,但科學研究的前進,還是科學家用了起關鍵作用的“經驗”,這是意識的突現到系統,是原經驗通過思維的工具化的一個過程,科學理論,實際上就是經驗的認知工具。

朱清時,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任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他在鐳射光譜學研究方面曾取得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分子局域模震動研究、單分子化學研究方面也是貢獻巨大。他後來也信仰佛教。科學家信仰,是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但是,另一個角度看,精神信仰其實竟然與科學成就也有關聯。

如果說牛頓將天體規律的最終原因歸為上帝,這種精神信仰也實際上在科學研究上起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前面說過,極偉大的科學理論本質是“經驗”的公理化過程,而如果研讀哲學和科學史的朋友會發現,在人類認知的臨界狀態,往往就是很多人抱著傳統觀念不肯放手,或許是思維慣性的原因。而精神信仰的作用,在這時起到了對創始人的“方法上的”的推進作用。因為其他很多科學家思維的慣性,總是要找出實驗的“真相”,而極偉大理論的創始人,直接將“經驗”本身作為其理論的原經驗,沒有為什麼,這種信仰暗中鼓勵了他這樣做,如果問為什麼?他可以說是某種信仰中的東西決定了。而他這樣做,實際上也就自然成就了認知本身的規律性,即科學,本質是一種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觀念類認知則無需如此。

再看科學史,經驗類認知的開創者,都是極為年輕、而且都不是職業研究人員作出的(相比牛頓、愛因斯坦,其他就是有職業的人做出成績也根本無法與之光輝比肩)。當然他們不是職業研究人員,但也絕不是我們今天所稱的民科那樣拿不出與科學共同體進行交流的學術成果。

職業與信仰無關,科學家也可以有自己與大眾不同的信仰。科學家的精神信仰往往也從另一個側面支撐了他的科學探索方法。換一種思路,歷史發展到今天,人類其實已經有能力提出科學研究本身的方法論,即人類認知方法論。

之前相關文章連結:

愛因斯坦式人物出現的幾個必要條件

從存在到智慧,從認知進化看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上)

從存在到智慧,從認知進化看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下)

從老子、牛頓、愛因斯坦看人類歷史上三個極偉大經驗認知的發現

有的職業科學家也信仰宗教,歷史上好理解,今天也有,很多人就奇怪了。如果是當今著名科學家信仰宗教,那評頭論足的人就會分成兩派,一派是支持,一派是嘲諷。實際上,科學研究,有時與信仰是兩回事。科學研究,是一種經驗認知的研究,如果抓住了經驗,就抓住了關鍵,這是一個思維方法上的,不是思維本身。愛因斯坦從中學生時期就開始思考光的本質,到大學時期看過那個著名的實驗,知道光速的不變來自實驗,當時所有的問題在於怎樣解釋這個光速不變。他在專利局時,有一天和朋友談論,回家的路上突然意識到實驗本身的結論就可以作為一個基礎,這個是沒問題,關鍵是觀念上的,需要改變的是人們的觀念,光與時間具有聯繫性,他在後來的五周,就寫出了相對論的論文。

愛因斯坦也有信仰,不說這些信仰內容,信仰本身就是“觀念”上的,信仰宗教還是信仰“因果律”,都是一種觀念。科學研究上,觀念可以給出一些推進,但是自加速的作用還是在於“經驗”。牛頓的第一定律其實也是同樣,他將這種慣性的經驗作為其基本的第一假設,開創了歷史上最偉大的經驗公理化理論---牛頓力學。牛頓的信仰與他的科研方法並無任何關聯,信仰是觀念上的,有時會對科學研究起到推進作用,但科學研究的前進,還是科學家用了起關鍵作用的“經驗”,這是意識的突現到系統,是原經驗通過思維的工具化的一個過程,科學理論,實際上就是經驗的認知工具。

朱清時,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任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他在鐳射光譜學研究方面曾取得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分子局域模震動研究、單分子化學研究方面也是貢獻巨大。他後來也信仰佛教。科學家信仰,是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但是,另一個角度看,精神信仰其實竟然與科學成就也有關聯。

如果說牛頓將天體規律的最終原因歸為上帝,這種精神信仰也實際上在科學研究上起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前面說過,極偉大的科學理論本質是“經驗”的公理化過程,而如果研讀哲學和科學史的朋友會發現,在人類認知的臨界狀態,往往就是很多人抱著傳統觀念不肯放手,或許是思維慣性的原因。而精神信仰的作用,在這時起到了對創始人的“方法上的”的推進作用。因為其他很多科學家思維的慣性,總是要找出實驗的“真相”,而極偉大理論的創始人,直接將“經驗”本身作為其理論的原經驗,沒有為什麼,這種信仰暗中鼓勵了他這樣做,如果問為什麼?他可以說是某種信仰中的東西決定了。而他這樣做,實際上也就自然成就了認知本身的規律性,即科學,本質是一種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觀念類認知則無需如此。

再看科學史,經驗類認知的開創者,都是極為年輕、而且都不是職業研究人員作出的(相比牛頓、愛因斯坦,其他就是有職業的人做出成績也根本無法與之光輝比肩)。當然他們不是職業研究人員,但也絕不是我們今天所稱的民科那樣拿不出與科學共同體進行交流的學術成果。

職業與信仰無關,科學家也可以有自己與大眾不同的信仰。科學家的精神信仰往往也從另一個側面支撐了他的科學探索方法。換一種思路,歷史發展到今天,人類其實已經有能力提出科學研究本身的方法論,即人類認知方法論。

之前相關文章連結:

愛因斯坦式人物出現的幾個必要條件

從存在到智慧,從認知進化看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上)

從存在到智慧,從認知進化看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下)

從老子、牛頓、愛因斯坦看人類歷史上三個極偉大經驗認知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