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醫療界又一奇跡!有了這個“核武器”,晚癌患者也能重獲新生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癌症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疾病,目前針對癌症有許多治療手段,但這些手段往往在治療腫瘤的同時也破壞了人體免疫力,帶來了併發症,導致癌症患者生存品質明顯下降。

不過近年來我們國內的一家企業針對中晚期癌症患者自主開發了一種治療設備,給這些患者帶來了希望。

癌症患者接受A45放射動力治療 腫塊縮小看到生的希望

34歲的劉俊在今年1月份被確診為癌症時,正在北京的公司裡率隊做一個IT專案。突如其來的惡訊讓劉俊的生活一下子陷入絕境。而更讓他絕望的是,隨著病情的加重,醫院開始拒絕對他的醫治。

結腸癌患者 劉俊:不收我了,就直接跟我說就不行了。我說我現在只是想吃點東西,像正常人一樣,能吃點東西。你讓我能夠吃東西,或者是吊點營養液都行。我都不能吃東西,每天就靠止疼藥這麼活著,很痛苦,因為也是癌症晚期。

劉俊患的是結腸癌,

從確診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腫瘤已經從直腸轉移到整個腹腔和骨頭、肝臟,造成直腸梗阻和大量腹水。他跑遍了湖南和北京的各大醫院,得到的回答是:無法有效控制。年輕的劉俊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他又抱著一線求生的希望,找到了蘇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想嘗試一種新的A45腫瘤設備的治療。

劉俊:我還有一個6歲的女兒,我希望能夠看著她成長。哪怕只有3年、5年,覺得能夠陪她一起成長,是我接下來最大的心願。家裡已經把房子賣掉了,然後在這裡做最後一搏,也是希望我能夠堅強的面對生活、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能對爸媽盡最後一些孝道。

母親張慧平每天為劉俊擦臉時兩人都會抱頭痛哭。全家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

賣掉了房子,還欠下60多萬的外債。她極度渴望這次治療能挽救兒子的生命。

劉俊母親張慧平:他一下子要是真的沒了,我們家就完了。

這天上午,一個為劉俊病情制定治療方案的多學科專家會診正在進行。專家會診一直持續到中午,最終確定劉俊要在一周內做好各種生化指標檢查,

並用定位全身病灶。七天后開始用A45腫瘤儀器進行治療。就在劉俊積極準備醫治的時候,75歲的周慶友正在濟南拓普腫瘤醫院進行第二次A45的上機治療。

A45腫瘤治療方法在國際醫學上稱作RDT,也叫放射動力治療。是一種藥械聯合的方式。治療前病人會先服用一種光敏藥物,治療中,它會通過醫用加速器啟動患者服用的體內光敏藥物,產生足夠的單線態氧,從而破壞腫瘤細胞的線粒體,誘導腫瘤細胞死亡。周慶友患有肺癌,先後經歷過痛苦的化療和質子治療。但腫瘤經過短暫的控制後又迅速復發並擴散到多處骨骼。三個月前,老人做了第一次A45腫瘤治療,意想不到的是病情得到了控制。

肺癌患者周慶友:其實它不悶了也不怎麼咳嗽了,那時候悶你一咳嗽這個痰上不來,光錚錚響,沒來這個地方之前錚錚響。那它通過放療以後加上這個掛著瓶,弄著啥它就能上來痰了,上來痰就好受了。

這一天,周慶友做完第二次A45的腫瘤治療後,立刻拿著自己剛拍好的CT找到醫生迫不及地想查看治療結果。

濟南拓普腫瘤醫院院長 放射學博士 穆向魁:這些淋巴結都已經完全沒有了,淋巴結完全沒有了。肺部這個小病灶還有一點,也很穩定。

上午九點, 73歲的費惠新來到蘇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進行複查回訪,這已經是老人被診斷癌症後的第五個年頭。複查結果是腫塊比2016年有所縮小,沒有出現遠處的轉移灶。

2013年1月,費惠新老人被診斷為賁門癌,並作做了化療手術。術後病檢為潰瘍性低分化腺癌,伴隨區域淋巴結轉移。兩次化療後的劇烈反應讓費惠新痛不欲生,體重從到125斤降到96斤,他已經打算放棄化療。

2013年6月,CT檢查提示肝轉移。走投無路的費惠新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決定嘗試放射動力治療。他剛接受治療的第一天就把問診的醫生下了一跳。

癌症患者 費惠新:他一看見我這個人啊,嚇死了對吧。應該說奄奄一息了,我走都走不動了。

2013年7月,費惠新接受了A45的放射動力治療,三個月後對比CT圖片,肝部腫瘤的大小發生了令人驚喜的改變。從5.8變成了2.9公分。通過系統治療,四年來,費惠新肝部腫瘤大小一直控制在兩公分以下,這一線生的希望讓費惠新像換了個人一樣,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治療日記寫在本子上,裡面還記錄了自己結識的26位癌症病友。五年的抗癌戰鬥讓他學會了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十年磨一劍A45腫瘤治療設備終誕生 揚眉吐氣填補美國空白

A45這種腫瘤治療設備,主要適用於治療實體腫瘤,尤其對肺癌、肝癌等,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式。以往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傳統治療以化療為主,由於傳統化療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毒副作用,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命品質,造成肝腎損傷。而A45腫瘤治療具有精准的靶向性,在徹底清除腫瘤細胞的同時,很好的保護了正常組織,副作用輕微,從而降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概率。那麼這個設備是怎麼研發出來的呢?

孫啟銀,大基醫療董事局主席,北京核醫學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就開始設想用分子影像和放射動力聯合診治晚期癌症病人的新技術。

大基醫療董事長 孫啟銀:你轉移了怎麼辦?化療吧就容易產生很大的副作用,現在好在有點靶向藥又耐藥。所以說癌症是個很大的難題,我就在尋找,這些年來尋找啊尋找,全世界尋找。

在一個偶然的國際展會上,一台瑞典的醫用加速器引起了孫啟銀的關注。這台加速器可以將能量輸出45mv,形成X射線,並能深入人體組織。孫啟銀敏銳地覺得,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腫瘤傳統治療的新嘗試。

而與此同時,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全國委員,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曾駿正在實驗室裡一遍遍做光動力診療的試驗。曾駿在研究中發現,即使在傳統的放療、化療失敗的情況下,腫瘤為了生存依然會大量攝取一種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存在於一種光敏劑藥物中,可以很好地定位腫瘤,它們就像埋伏在腫瘤周邊的炸彈。但是為了消滅腫瘤細胞,拿什麼來引爆這些炸彈呢?

中國核醫學專家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 曾駿:也是我的突然一個想法,我說直接來做這個化合物,在這高能設備下來照,那就是看它能不能產生我們叫單線態氧。因為單線態氧這個化合物,它本身沒有毒性的,只有它啟動了它以後,產生了單線態氧以後它才能夠殺死細胞。那我就來看看,它單線態氧產生多少。所以當時我就是奔著這個去的,一做一看。

曾俊正在尋找可以引爆炸彈的工具。而孫啟銀剛好找到了這個工具。當孫啟銀向曾駿投去橄欖枝時,兩人一拍即合。

而為了不傷及正常的組織細胞,曾駿必須將精准級別聚焦到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內膜孔。可是如何精准打開線粒體的內膜孔?如何用合適的A45腫瘤治療設備的射線能量深入組織臟器,產生足夠的單線態氧誘發腫瘤細胞的死亡呢?為了解答這兩個疑問,曾駿在蘇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二層的試驗室裡一待就是五年,直到一天深夜,他的試驗迎來了一個顛覆性的突破。

孫啟銀:我最晚的時候有一次是夜間12點,他知道我12點之前是不睡覺的,打過來我們贏了。

五年的時間終於有了結果。曾駿仔A45腫瘤治療技術的試驗中有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發現,通過高能設備照射化合物,可以產生足夠的單線態氧,誘發腫瘤細胞的死亡。

使用動力原理治療腫瘤遠不是發現一個設備這麼簡單,使用什麼樣的藥物,使用多少計量啟動藥物,如何確保治療的安全有效,在曾駿孤軍奮戰揭開這一道道難題的時候,遇到了另一位盟友,穆向魁。

穆向魁,在讀瑞典于默真大學的放射學博士時,接觸到國內A45治療技術。當時,他對這一技術心存懷疑。但通過兩年的臨床病例跟蹤,他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4年回國後就加入到A45腫瘤治療的團隊。利用這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技術,A45設備累積治療了2000多位患者。穆向魁和曾駿從中梳理出一組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使用傳統化療方法和A45腫瘤治療的入組對比資料,兩年存活率一項,傳統治療是零,A45的治療達到了35.7%。

從2007年開始研究A45腫瘤治療方法,2009年完成研究形成現有的A45腫瘤治療方法,2012年正式運用於臨床,到如今,十年磨一劍。最讓孫啟銀揚眉吐氣的是,2014年,A45腫瘤治療設備,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認證;2015年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認證,而成立於1904年的美國費城腫瘤中心,是美國第一家腫瘤專科醫院,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定的第一家綜合癌症中心,曾兩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2013年,美國費城腫瘤中心專門購買了一台A45腫瘤治療設備。

孫啟銀:他們當時說也填補了我們美國的空白,我也感到挺自豪。以往都是引進別人的,反過來我們再去給美國填補空白、給世界其他國家填補空白,我覺得這是特別自豪的事。

A45列入“國家重點研發專案申請” 專家、市場正密切關注

A45設備確實很亮眼,那這套設備我們能不能儘快讓患者都用上,給更多的家庭帶來福音呢?事情似乎並不如想像中那般簡單。

上海長海醫院放療科主任張火俊,也是上海醫學會腫瘤放射治療專科分會副主委。他多次來到蘇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瞭解病人就診A45的治療情況。雖然對A45新技術十分感興趣,但在這項新技術的具體應用上,張火俊一直持謹慎的態度。因為一台設備的市場價格在4.9億元,十分昂貴。除此之外,目前A45臨床資料包告來源於一家機構,樣本來源相對單一。

上海長海醫院放療科主任 張火俊:只是一家中心拿出來資料說我這個很好,在某種程度上有王婆賣瓜的嫌疑。

另一方面張火俊認為,在臨床病例資料中,應該更多地增加首診病人的樣本,首診就是指第一次接診治療,但因為a45才剛剛進入市場化推進,知名度並不高,來這兒醫治的很多都是其他醫院用傳統方法治療過多次的病人。在首診病例的選擇上有很多局限。

中國核醫學專家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 曾駿:我們統計了一下大概80%以上的患者都不是首診。而且這些患者是什麼呢,絕大部分都是在其他大醫院都做過放療做過化療,或者是說非常晚期了,沒辦法治療了。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榮福,是全國核醫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他告訴記者,據中國癌症統計中心報告,中國每年有近430萬新增腫瘤患者,每年有280余萬的患者不治去世。而這280萬人多是中晚期癌症患者,A45如果能順利推廣,將是其中一項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這種新型設備雖然累計五年做了2000多例癌症患者,由於樣本出自一家機構,未免顯得不夠客觀,如果想拿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資料,必須要聯合多家機構,共同完成。

王榮福:一般來說能夠做上上千例或者是幾百例以上,那是最好了。大家都知道因為統計學分析,它是有要求的一定得有樣本量。那個樣本量越大可能對一些偏畸偏差,或者是其它的影響因素干擾少一些。

中國工程院院士于金明,也一直在關注A45的應用和推廣。2015年6月,由他為負責人,獲得了科技部批復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任務書。其中一項就是關於A45這個前沿技術產品的開發。

李宏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委員,長期研究腫瘤精准放療的專家。從2016年9月開始,他主動要求作為A45綜合解決方案的項目負責人,參與了科技部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申請”,這一專案將用於A45 精准放療解決方案及綜合評估。

在這份計畫書裡,特別針對目前A45臨床科研樣本的短板,有西北、華東等七大區域,10家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計畫協作開展多中心研究方案。目前李宏軍已順利完成初審答辯,如果項目能被審批,這將可以客觀科學地效驗證A45的可行性。

李宏軍:申報下來以後,我們這個團隊73個人都是在全國多中心裡。三年之內我們將完成這項科學研究,將為這個設備輸入靈魂。這樣的話,它設備有了形我把靈魂再注入,有形有魂有神形神合一。將來的話是我們中國在放射動力治療技術方面,要領先于國際很高一個水準。

半小時觀察:攻克癌症需多方合力

實踐證明A45對晚期癌症治療確實有效,但也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目前的治療費用還比較高,還有臨床的醫療資料來源比較單一。這些問題,有些是企業可以解決的,但有些,企業卻也無能為力。令人欣慰的是,政府開始對他們伸出援手。科技部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申請”,如果獲批,將能科學客觀驗證A45治療的有效性,進而加快它的推廣。

癌症是當今全世界的醫療難題,在這場艱苦的戰鬥中企業家、科學家、政府部門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產生足夠的單線態氧,從而破壞腫瘤細胞的線粒體,誘導腫瘤細胞死亡。周慶友患有肺癌,先後經歷過痛苦的化療和質子治療。但腫瘤經過短暫的控制後又迅速復發並擴散到多處骨骼。三個月前,老人做了第一次A45腫瘤治療,意想不到的是病情得到了控制。

肺癌患者周慶友:其實它不悶了也不怎麼咳嗽了,那時候悶你一咳嗽這個痰上不來,光錚錚響,沒來這個地方之前錚錚響。那它通過放療以後加上這個掛著瓶,弄著啥它就能上來痰了,上來痰就好受了。

這一天,周慶友做完第二次A45的腫瘤治療後,立刻拿著自己剛拍好的CT找到醫生迫不及地想查看治療結果。

濟南拓普腫瘤醫院院長 放射學博士 穆向魁:這些淋巴結都已經完全沒有了,淋巴結完全沒有了。肺部這個小病灶還有一點,也很穩定。

上午九點, 73歲的費惠新來到蘇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進行複查回訪,這已經是老人被診斷癌症後的第五個年頭。複查結果是腫塊比2016年有所縮小,沒有出現遠處的轉移灶。

2013年1月,費惠新老人被診斷為賁門癌,並作做了化療手術。術後病檢為潰瘍性低分化腺癌,伴隨區域淋巴結轉移。兩次化療後的劇烈反應讓費惠新痛不欲生,體重從到125斤降到96斤,他已經打算放棄化療。

2013年6月,CT檢查提示肝轉移。走投無路的費惠新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決定嘗試放射動力治療。他剛接受治療的第一天就把問診的醫生下了一跳。

癌症患者 費惠新:他一看見我這個人啊,嚇死了對吧。應該說奄奄一息了,我走都走不動了。

2013年7月,費惠新接受了A45的放射動力治療,三個月後對比CT圖片,肝部腫瘤的大小發生了令人驚喜的改變。從5.8變成了2.9公分。通過系統治療,四年來,費惠新肝部腫瘤大小一直控制在兩公分以下,這一線生的希望讓費惠新像換了個人一樣,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治療日記寫在本子上,裡面還記錄了自己結識的26位癌症病友。五年的抗癌戰鬥讓他學會了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十年磨一劍A45腫瘤治療設備終誕生 揚眉吐氣填補美國空白

A45這種腫瘤治療設備,主要適用於治療實體腫瘤,尤其對肺癌、肝癌等,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式。以往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傳統治療以化療為主,由於傳統化療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毒副作用,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命品質,造成肝腎損傷。而A45腫瘤治療具有精准的靶向性,在徹底清除腫瘤細胞的同時,很好的保護了正常組織,副作用輕微,從而降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概率。那麼這個設備是怎麼研發出來的呢?

孫啟銀,大基醫療董事局主席,北京核醫學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就開始設想用分子影像和放射動力聯合診治晚期癌症病人的新技術。

大基醫療董事長 孫啟銀:你轉移了怎麼辦?化療吧就容易產生很大的副作用,現在好在有點靶向藥又耐藥。所以說癌症是個很大的難題,我就在尋找,這些年來尋找啊尋找,全世界尋找。

在一個偶然的國際展會上,一台瑞典的醫用加速器引起了孫啟銀的關注。這台加速器可以將能量輸出45mv,形成X射線,並能深入人體組織。孫啟銀敏銳地覺得,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腫瘤傳統治療的新嘗試。

而與此同時,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全國委員,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曾駿正在實驗室裡一遍遍做光動力診療的試驗。曾駿在研究中發現,即使在傳統的放療、化療失敗的情況下,腫瘤為了生存依然會大量攝取一種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存在於一種光敏劑藥物中,可以很好地定位腫瘤,它們就像埋伏在腫瘤周邊的炸彈。但是為了消滅腫瘤細胞,拿什麼來引爆這些炸彈呢?

中國核醫學專家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 曾駿:也是我的突然一個想法,我說直接來做這個化合物,在這高能設備下來照,那就是看它能不能產生我們叫單線態氧。因為單線態氧這個化合物,它本身沒有毒性的,只有它啟動了它以後,產生了單線態氧以後它才能夠殺死細胞。那我就來看看,它單線態氧產生多少。所以當時我就是奔著這個去的,一做一看。

曾俊正在尋找可以引爆炸彈的工具。而孫啟銀剛好找到了這個工具。當孫啟銀向曾駿投去橄欖枝時,兩人一拍即合。

而為了不傷及正常的組織細胞,曾駿必須將精准級別聚焦到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內膜孔。可是如何精准打開線粒體的內膜孔?如何用合適的A45腫瘤治療設備的射線能量深入組織臟器,產生足夠的單線態氧誘發腫瘤細胞的死亡呢?為了解答這兩個疑問,曾駿在蘇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二層的試驗室裡一待就是五年,直到一天深夜,他的試驗迎來了一個顛覆性的突破。

孫啟銀:我最晚的時候有一次是夜間12點,他知道我12點之前是不睡覺的,打過來我們贏了。

五年的時間終於有了結果。曾駿仔A45腫瘤治療技術的試驗中有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發現,通過高能設備照射化合物,可以產生足夠的單線態氧,誘發腫瘤細胞的死亡。

使用動力原理治療腫瘤遠不是發現一個設備這麼簡單,使用什麼樣的藥物,使用多少計量啟動藥物,如何確保治療的安全有效,在曾駿孤軍奮戰揭開這一道道難題的時候,遇到了另一位盟友,穆向魁。

穆向魁,在讀瑞典于默真大學的放射學博士時,接觸到國內A45治療技術。當時,他對這一技術心存懷疑。但通過兩年的臨床病例跟蹤,他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4年回國後就加入到A45腫瘤治療的團隊。利用這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技術,A45設備累積治療了2000多位患者。穆向魁和曾駿從中梳理出一組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使用傳統化療方法和A45腫瘤治療的入組對比資料,兩年存活率一項,傳統治療是零,A45的治療達到了35.7%。

從2007年開始研究A45腫瘤治療方法,2009年完成研究形成現有的A45腫瘤治療方法,2012年正式運用於臨床,到如今,十年磨一劍。最讓孫啟銀揚眉吐氣的是,2014年,A45腫瘤治療設備,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認證;2015年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認證,而成立於1904年的美國費城腫瘤中心,是美國第一家腫瘤專科醫院,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定的第一家綜合癌症中心,曾兩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2013年,美國費城腫瘤中心專門購買了一台A45腫瘤治療設備。

孫啟銀:他們當時說也填補了我們美國的空白,我也感到挺自豪。以往都是引進別人的,反過來我們再去給美國填補空白、給世界其他國家填補空白,我覺得這是特別自豪的事。

A45列入“國家重點研發專案申請” 專家、市場正密切關注

A45設備確實很亮眼,那這套設備我們能不能儘快讓患者都用上,給更多的家庭帶來福音呢?事情似乎並不如想像中那般簡單。

上海長海醫院放療科主任張火俊,也是上海醫學會腫瘤放射治療專科分會副主委。他多次來到蘇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瞭解病人就診A45的治療情況。雖然對A45新技術十分感興趣,但在這項新技術的具體應用上,張火俊一直持謹慎的態度。因為一台設備的市場價格在4.9億元,十分昂貴。除此之外,目前A45臨床資料包告來源於一家機構,樣本來源相對單一。

上海長海醫院放療科主任 張火俊:只是一家中心拿出來資料說我這個很好,在某種程度上有王婆賣瓜的嫌疑。

另一方面張火俊認為,在臨床病例資料中,應該更多地增加首診病人的樣本,首診就是指第一次接診治療,但因為a45才剛剛進入市場化推進,知名度並不高,來這兒醫治的很多都是其他醫院用傳統方法治療過多次的病人。在首診病例的選擇上有很多局限。

中國核醫學專家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 曾駿:我們統計了一下大概80%以上的患者都不是首診。而且這些患者是什麼呢,絕大部分都是在其他大醫院都做過放療做過化療,或者是說非常晚期了,沒辦法治療了。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榮福,是全國核醫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他告訴記者,據中國癌症統計中心報告,中國每年有近430萬新增腫瘤患者,每年有280余萬的患者不治去世。而這280萬人多是中晚期癌症患者,A45如果能順利推廣,將是其中一項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這種新型設備雖然累計五年做了2000多例癌症患者,由於樣本出自一家機構,未免顯得不夠客觀,如果想拿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資料,必須要聯合多家機構,共同完成。

王榮福:一般來說能夠做上上千例或者是幾百例以上,那是最好了。大家都知道因為統計學分析,它是有要求的一定得有樣本量。那個樣本量越大可能對一些偏畸偏差,或者是其它的影響因素干擾少一些。

中國工程院院士于金明,也一直在關注A45的應用和推廣。2015年6月,由他為負責人,獲得了科技部批復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任務書。其中一項就是關於A45這個前沿技術產品的開發。

李宏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委員,長期研究腫瘤精准放療的專家。從2016年9月開始,他主動要求作為A45綜合解決方案的項目負責人,參與了科技部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申請”,這一專案將用於A45 精准放療解決方案及綜合評估。

在這份計畫書裡,特別針對目前A45臨床科研樣本的短板,有西北、華東等七大區域,10家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計畫協作開展多中心研究方案。目前李宏軍已順利完成初審答辯,如果項目能被審批,這將可以客觀科學地效驗證A45的可行性。

李宏軍:申報下來以後,我們這個團隊73個人都是在全國多中心裡。三年之內我們將完成這項科學研究,將為這個設備輸入靈魂。這樣的話,它設備有了形我把靈魂再注入,有形有魂有神形神合一。將來的話是我們中國在放射動力治療技術方面,要領先于國際很高一個水準。

半小時觀察:攻克癌症需多方合力

實踐證明A45對晚期癌症治療確實有效,但也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目前的治療費用還比較高,還有臨床的醫療資料來源比較單一。這些問題,有些是企業可以解決的,但有些,企業卻也無能為力。令人欣慰的是,政府開始對他們伸出援手。科技部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申請”,如果獲批,將能科學客觀驗證A45治療的有效性,進而加快它的推廣。

癌症是當今全世界的醫療難題,在這場艱苦的戰鬥中企業家、科學家、政府部門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