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把《紐約時報》的頭版故事變成畫,辦了展還出了書【好奇心日報】

Fred Tomaselli 或許是《紐約時報》最特別的一名讀者。作為一名藝術家,

他沒有將讀完的報紙拿來包炸薯條,而是把頭版保留了下來,並在上面進行了藝術創作。他基本維持了版面的原貌,只是在頭圖上做改動,在那些鮮豔和大膽的圖像之中,還不時能發現原圖的蹤跡。

Tomaselli 本人把這些創作稱為“每一日的真實”。而繪製“真實”的習慣從 2005 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這些作品集結在一起組成了一個系列,名為 The Times。它們不僅好玩,還挺值錢,在英國倫敦的白立方畫廊,2010 年 11 月 11 日的那期頭版創作,標價為 840 英鎊。這些昂貴的《紐約時報》頭版最近在白立方展出,展覽的名稱是 Paper。

白立方在展覽的介紹中寫道,

Fred Tomaselli 對這些“紙質記錄”的“干預”,就像是那些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決定頭版內容與排版的人一樣,他試圖以自己的方式直接參與到圖片與圖說的編輯中。通過創作,他想讓時間靜止,使那些早就被人們拋之腦後的新聞事件,重獲生機並在彼此之間形成共鳴。

2014 年 7 月 23 日的頭圖被他繪製成了一座花園,每一朵花都披上了鮮豔的色彩,在藤蔓上綻放著。藏在這些花朵背後的是一名包著頭巾的烏克蘭婦女,

她低著頭,十指緊扣,似乎緊閉著雙眼,儘管面目不清,但臉上的表情絕對不是喜悅的。

結合圖片下方的文字,可以讀懂其中的故事。這位烏克蘭婦女是在哀悼那些因馬航 17 號班機在烏克蘭墜機而遇難的人。原圖仍能找到,

老婦的形象和手持的花束被保留了下來,而背景被換成了黑色,剩下的部分則全由鮮花填滿。Tomaselli 將此稱為對“美麗與傷痛”這兩極的表達。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Vadim Ghirda/Associated Press

這些戲劇化的畫面有時荒謬有時喜感,呈現的是 Tomaselli 對這些新聞事件的看法。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表達欲,

是因為這些事件給他帶來了衝擊。而這也是他開始創作這一系列的原因。

他的第一幅作品是以 2005 年 3 月 16 日的頭版為基礎創作的。當天的頭版頭條刊登的是美國世通公司 CEO Bernie Ebbers 欺詐罪名成立的醜聞。頭圖中的 Ebbers 和他的妻子站在一起,雙眼盯著鏡頭,Tomaselli 回憶道,他驚恐的眼神留在自己的腦海中,好幾天都揮之不去。

於是這對夫妻的恐慌與不知所措以及緊隨在他們身後的記者與相機,變成了 Tomaselli 的作品“Guilty”,整張照片被鮮豔的色彩與誇張的圖案分割得有些破碎,Ebbers 的表情被完全遮住,不過即使看不到他的眼神,繪畫及文字的資訊已足夠讓人理解這幅作品。

圖片來自 hyperallergic

Tomaselli 的 The Times 系列自推出之後就獲得不少關注。近兩三年,這些作品多次曾在美國的 James Cohan Gallery 等畫廊和美術館展出,還出了一本書。

整件事最有趣的部分或許是,這些早就不新的新聞版面以及逐漸被時代拋棄的報紙,竟因為獨特的藝術創作而重獲關注,不斷地走進藝術展廳,供人們觀看。如今回看這些內容,再對比當下的世界,或許會讓人產生不少新的想法。

如果 5 月 13 日之前有機會去倫敦,可以去白立方畫廊看一看。

題圖及文內圖(如無注明)均來自 creativeboom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變成了 Tomaselli 的作品“Guilty”,整張照片被鮮豔的色彩與誇張的圖案分割得有些破碎,Ebbers 的表情被完全遮住,不過即使看不到他的眼神,繪畫及文字的資訊已足夠讓人理解這幅作品。

圖片來自 hyperallergic

Tomaselli 的 The Times 系列自推出之後就獲得不少關注。近兩三年,這些作品多次曾在美國的 James Cohan Gallery 等畫廊和美術館展出,還出了一本書。

整件事最有趣的部分或許是,這些早就不新的新聞版面以及逐漸被時代拋棄的報紙,竟因為獨特的藝術創作而重獲關注,不斷地走進藝術展廳,供人們觀看。如今回看這些內容,再對比當下的世界,或許會讓人產生不少新的想法。

如果 5 月 13 日之前有機會去倫敦,可以去白立方畫廊看一看。

題圖及文內圖(如無注明)均來自 creativeboom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