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想做大事,先得解決小目標,不然就會面對嘉慶一樣的尷尬

我們在以前幾篇文章中曾講過,乾隆末年,清王朝開始走向統治危機,

其中一個重要的矛盾點就是惡劣的財政問題。當時由於吏治的腐敗,各地虧空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軍機大臣王傑曾經焦慮地啟奏到,財政虧空“一縣如此,通省皆然,一省如此,天下皆然。於是大縣有虧空十余萬者……”

因此,嘉慶皇帝一上臺,面臨的就是入不敷出的局面。不僅國庫儲備不足,各地財政也虧空嚴重。於是嘉慶決定整頓錢糧問題。

既然是整頓一個全國性質的問題,

那照常理來說,自然應該對局面有一個通盤考慮,研究出系統性的步驟,逐步實施才是正途。但是嘉慶皇帝的問題在於,眼裡只有大目標,而對具體怎麼樣實現大目標,如何做好每一步的小事,缺乏思考。

比如,嘉慶四年三月,山東巡撫岳起奏報,稱山東各州縣虧空約為七十萬兩,建議趕緊整頓。嘉慶皇帝卻認為,如果嚴厲整肅,則各州縣官員勢必大肆搜刮百姓,

因此命令嶽起“徐徐辦理,自有成效”。他希望不要因為整頓措施,激起民變,到時候又要花更大的成本去收場,“若勒限催追,施之於一二貪吏尚可,通省如此,是令加派小民,徒飽私秦耳,再者激成別事,所費益大矣。”

嘉慶皇帝這麼想,其實也沒錯,甚至可以說是有遠見的。但是問題就在於,嘉慶光看到了長遠的負面影響,可眼前最棘手的財政虧空,到底怎麼解決呢?他卻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因此,面對各省財政危機此起彼伏,嘉慶在數年時間裡一直堅持用“徐徐辦理”的方針來辦,結果,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雪上加霜。

幾年時間下來,各地虧空可以說是舊的沒去,新的又來。嘉慶十年五月,直隸布政使裘行簡奏稱“直隸初次清查各屬,虧短二十七萬有奇,二次清查則一百五十二萬餘兩,三次清查已有二百六十四萬餘兩,此後虧欠又不知凡幾”。嘉慶這才急了,

於是,他一改之前“徐徐辦理”的態度,決定嚴厲整頓各地錢糧虧空。

嘉慶下令,凡是嘉慶九年以前各州縣的虧空額,限令各該管上司分攤賠補虧缺,在某些地區比如直隸、山東等,力度非常大,比如在山東,嘉慶要求“一萬兩以上者斬監候,兩萬兩以上者問擬斬決”,而在安徽、江蘇、湖北、甘肅等地的力度相對就輕,有的省份勒令四年補清,卻被延期到了八年。

然而,這依然是無濟於事。首先,嘉慶皇帝先是要求緩辦,後來又改成急辦,沒有一個通盤的計畫,在各省實行的標準也不一樣,這一切都使得整頓工作充滿了隨意性,沒有全國一盤棋,小問題都解決不好,怎麼可能實現大目標呢?況且,嘉慶讓地方官員去補虧空,本來就是“賊喊捉賊”,釀成虧空的原因就在他們,查出來虧得越多,他們的責任也就越大,怎麼可能真的賣力去查?很多官員在整頓過程中,也確實如同嘉慶當初擔心的那樣,把虧空轉嫁給老百姓,肆意搜刮,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

因此,嘉慶為財政危機折騰了二十年,最後以毫無成效收場。就如同山東省官員奏稱的那樣“嘉慶十四年清查,原奏虧銀179萬有奇。今查十四年以前實虧341萬有奇,十四年以後又續虧334萬有奇”。

嘉慶對此也只能一聲長歎了。

釀成虧空的原因就在他們,查出來虧得越多,他們的責任也就越大,怎麼可能真的賣力去查?很多官員在整頓過程中,也確實如同嘉慶當初擔心的那樣,把虧空轉嫁給老百姓,肆意搜刮,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

因此,嘉慶為財政危機折騰了二十年,最後以毫無成效收場。就如同山東省官員奏稱的那樣“嘉慶十四年清查,原奏虧銀179萬有奇。今查十四年以前實虧341萬有奇,十四年以後又續虧334萬有奇”。

嘉慶對此也只能一聲長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