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日科學家:1923年4月28日,金屬物理學家陳能寬出生


在“兩彈一星”的功勳冊上,有這樣一位特別的人物,在長達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裡,他隱姓埋名不為人知。受命參與原子彈研製中最為關鍵的“爆轟物理試驗”之時,他卻從未接觸過炸藥,甚至連雷管都不知為何物。然而,他卻不辱使命,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攻克了世界級的技術難題。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金屬物理學家陳能寬。

1923年4月28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的一個小山村。陳能寬在青少年時期,心中就埋下了“知識報國”的宏願。戰火硝煙中,這位熱血少年拼命學習。初中畢業,陳能寬以最高總分獲得獎學金,考取由長沙內遷至沅陵的雅禮中學。

1942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進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系。

陳能寬的科研生涯碩果累累,獲得了很多的榮譽,他的一生可謂是碩果滿載的一生。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工作中,陳能寬主要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子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他組織並參加了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以及核裝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

在較短的時間內,攻克了技術難關,實現預期結果。1982年,由他領導進行的“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專案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4年,他因多次成功領導核武器重大試驗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85年,他參與的“原子彈突破與武器化”和“氫彈突破與武器化”兩項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6年,他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進步獎。1999年9月18日,他和于敏、朱光亞、周光召等23位科學家一起,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6年5月27日,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能寬院士,平靜地走完了他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鬥的一生。

他這一生,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而“隱身”戈壁荒原、深山峽谷,以身許國,俯仰無愧。從出國求學、揚名海外到毅然回國、科技報國,從青年科技棟樑到鑄造核盾的支柱,陳能寬先生的一生,是為祖國強盛奮鬥的一生,是光榮而輝煌的一生。他的卓越功勳將永載史冊,他的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採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