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日科學家:1989年4月20日,我國林業專家朱志淞逝世


上世紀50年代,廣東省西南方的海岸上,出現了一道綠色的長城。它是由樹木,主要是木麻黃構成的,這就是廣東省西南方濱海沿岸的防護林帶。而這道防護林帶的重要功臣就是我國著名的林業學家朱志淞。

在青少年時期,朱志淞跟隨其父母在新加坡生活、讀小學,後搬到香港讀中學。1929年到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學習,

1931年轉入農學院森林系,專攻林業。1935年7月畢業,獲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朱志淞曾任香港農殖訓練所農場主任、廣東省農林局北區林業區主任、中山大學農學院助教、副教授等職。

朱志淞主持試驗與推廣馬尾松直播造林,為控制水土流失做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初期,廣東省宜林荒山荒地面積巨大,水土流失嚴重。朱志淞根據馬尾松耐瘠薄、耐乾旱的特性,提出採用先鋒樹種馬尾松直播造林綠化荒山的主張,

並親自在廣州市郊等地設立試驗點,開展馬尾松直播造林試驗,獲得成功,為後來廣東全省大面積推廣馬尾松直播造林提供了科學依據。1951年,朱志淞深入到廣東德慶縣馬圩等地設立崩山治理試驗站,並親自負責技術指導,開展了植樹造林控制水土流失的研究,為崩山造林提供了多快好省的方法。

朱志淞致力於木麻黃海岸防護林的營造。1954年,朱志淞肩負著“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造福人民”的重任,帶領科技人員在湛江市南三島等地設立試驗點,開展沿海防護林的營造技術的研究。他們開始採用桉樹、木麻黃、臺灣相思等幾個樹種作對比試驗。從中發現了木麻黃最耐鹽鹼,

能經受一定時間的乾旱,而且有豐富的根瘤,生長迅速。這些特性使之成為濱海沙荒地營造防護林最理想的樹種。試種木麻黃林帶的成功經驗,通過廣為宣傳,很快推廣到湛江全區及粵東、海南島等地。“木麻黃海防林帶的營造技術”這項科研成果,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並引起世界各國林學家的關注。

朱志淞通過引種馴化,推廣了多種優良速生用材樹種。為了擴大樹種資源,

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從1960年開始,朱志淞親自組建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木引種課題組和建設引種溫室,開展國內外優良速生用材樹種的引種馴化試驗。他遵循引種馴化――建試驗林――生產上推廣的技術路線,通過多年來的引種馴化試驗和分析研究,初步篩選出一批材質好、生長快、適應性強、經濟價值高的國內外樹種和本省的鄉土樹種,進行適生範圍試驗和栽培技術的研究,最後從近百種引種樹種中篩選出多種樹種,在全省適應地區推廣。 朱志淞創建了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廣東省林科所的前身是一個造林站,1956年改為廣東省林業試驗場。1959年2月廣東省林業廳派朱志淞負責主持在此籌建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所。當時,只能開展林木育種、栽培技術等幾個課題的研究工作。建所以來,朱志淞一直擔任副所長、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顧問的職務。經過他精心地設計,辛勤地耕耘,如今該所已發展成為廣東全省林業科學研究、測試和情報的中心。

1989年4月20日,朱志淞由於積勞成疾在廣州逝世。他在工作上勤勤懇懇,在生活上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值得我們學習。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採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最後從近百種引種樹種中篩選出多種樹種,在全省適應地區推廣。 朱志淞創建了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廣東省林科所的前身是一個造林站,1956年改為廣東省林業試驗場。1959年2月廣東省林業廳派朱志淞負責主持在此籌建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所。當時,只能開展林木育種、栽培技術等幾個課題的研究工作。建所以來,朱志淞一直擔任副所長、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顧問的職務。經過他精心地設計,辛勤地耕耘,如今該所已發展成為廣東全省林業科學研究、測試和情報的中心。

1989年4月20日,朱志淞由於積勞成疾在廣州逝世。他在工作上勤勤懇懇,在生活上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值得我們學習。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採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