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日科學家:1988年3月26日,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逝世

潘菽是當代中國心理學的帶路人,亦是國際理論心理學的巨擘,

他提出“創建有中國特色心理學”綱領,是他曆六十年探索之產物。

1897年,潘菽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一書香之家。6歲時潘菽便開始在父親開辦的蒙館裡讀四書五經。後來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哲學系。大學畢業後,抱著“教育救國”的思想,潘菽考取了官費留美,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教育學。不久,轉學到印第安那大學學習心理學,獲碩士學位。1923年,潘菽又轉入芝加哥大學,

於1926年完成了《背景對學習和回憶的影響》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7年,潘菽學成歸國後,一直從事心理學研究。

潘菽為我國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心理學向何處去,眾皆彷徨,心理學者改行者眾多。此時,潘菽在報刊上以《為心理學辯護》為題,接連發表文章,為心理學呐喊,使心理學站住了腳跟。

潘菽提出過許多進步的、正確的教育主張。

他很講究教學方法,他反對注入式的教學,注重啟發,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他既教書又育人,經常以自己的新鮮進步思想教育青年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國各行各業學習蘇聯,心理學也不例外,從專業設置到教科書都要向蘇聯請教,他借兩次出國訪問的機會,會見蘇聯心理學家和參觀心理學研究機構。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
更增加了他的責任感和繁重工作。後來,中國心理學機構設置做了較大調整,1956年,南京大學心理系併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潘菽被任命為該所所長。

潘菽非常重視中國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和道路等具有根本性的問題。他的基本思想是:中國的心理學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要為我國的社會發展服務。潘菽對心理學的方法論有系統而完整的論述,他特別指出,心理學研究必須貫徹生活實踐的觀點,

而不能採取把心理現象孤立化的觀點;要對人的地位有一個恰當的理解,而不能把人的心理降低到動物的水準以至人獸不分。

1988年3月26日,潘菽於北京逝世。著名科學家周培源曾撰文哀悼。“哲人已萎,典範永存”,這既是周培源對潘菽的肯定,又是永遠激勵後人前進的精神動力。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採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