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因為任正非的一句話,華為大學勝過了湖畔大學和青藤學院

如今企業辦大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有八成的世界500強已經或正在創辦自己的企業大學。

4月26日,在騰訊“2017青騰品牌發佈暨清華·青騰未來科技學堂發佈會”上,騰訊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達成戰略合作,

共同成立“清華·青騰未來科技學堂”。

該學堂將重點關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創新,並致力於為下一個獨角獸注入創新DNA。該學堂的創業者培養體系,主要由導師、課程、社群、服務四大體系組成,提供全息實戰培訓。

對此,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騰訊一直在為創業者提供各種服務,在雲、大資料、安全等方面,

為創業者提供基礎設施,打造互補共贏的生態圈。騰訊此次與清華大學合作,希望打造出更具前瞻性的平臺,將創業者連接在一起,賦能彼此,共同成長。”

他還說道:“我們創業者要關注新科技的發展和趨勢。在互聯網之外,我們也非常關注AI、AR、VR、量子計算、腦機介面等新技術領域。這些新領域的技術變革,將改變資訊流通的方式,也會重新塑造商業模式,帶來新的創業機遇。”

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認為,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大學必將發揮其在基礎研究及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從“人口紅利”邁向“人才紅利”時代,打破學科界限、培養跨界思維是未來人才的通關密碼。科技與人文並舉,回歸對人文價值的理解、對人格底線的堅守、對人生意義的反省,是大學對未來的責任。

2015年1月,湖畔大學項目正式啟動。而青藤大學開辦於2015年7月,目前已經順利舉辦兩期。

前兩期90家公司總估值已從約760億元增至約1700億元,其中35家創業公司估值過10億元。每日優鮮、Keep等10家公司獲得騰訊投資,頤海國際、美家幫等9家公司完成上市或掛牌新三板,微影時代、小紅書、拼好貨等9家成為獨角獸企業。

為何湖畔大學、青藤大學受企業家、創業者青睞?原因如下:

1,通過加入湖畔大學、青藤大學,可與阿裡或騰訊產生更緊密關係。

比如,唱吧CEO陳華、58到家CEO陳小華、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胡海泉等,

通過入學,可以直接與馬雲溝通。

2,企業家、創業者彼此成為同學後,感情會更深,有了信任後,未來可以產生更多合作與互助,簡而言之是混圈子。

網上有文章就指出,湖畔大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傳道解惑學校,而是一個圈子,甚至湖畔大學被比作是東林書院,被稱為是一個危險的政治信號。

上述文章稱,湖畔大學產生,是資本巨頭們有著合流的趨勢。

那麼,阿裡巴巴、騰訊為何要建立這樣的大學。

一位業內人士對雷帝網表示,這些巨頭是輸出企業價值觀、影響力,形成圈子,隱形、未來的資本關係,這是另一種方式的圈地運動。

任正非說:“華為大學一定要辦得不像大學,因為我們的學員都接受過正規教育。你們的特色就是訓戰結合,給學員賦予專業作戰能力。整個公司第一是要奮鬥,第二要有學會掌握去奮鬥的辦法,光有幹勁沒有能力是不行的。”

華為大學的教學要求:

第一是要可以推送到代表處去。將來的網路教學平臺可以像展廳的體驗中心一樣,這段時間這個區域裡的學習內容,哪方面的點擊率會比較高,我們就把內容推送到前端伺服器去,員工晚上閑了就可以自行學習。

(李傑:區域在規劃體驗中心的時候,就在旁邊規劃了幾間教室做培訓用。既可以做客戶的溝通,當客戶不溝通時,也是教室。)

第二,將來項目合同都可以移動互聯了,教學更應該允許移動互聯。在網路教育平臺上我們先給你們初期投資,然後演變成一種商業模式。

無論華大做什麼樣的培訓,文化是一個平面的基礎的東西,文化是應該普及所有人的。我認為美國是有一種文化,歐洲也有一種文化,統一了,人們才會有一種能力產生。文化是一個基礎,能力是在上面長起來的東西,這兩點互相不矛盾的。文化要具有開放性,華為就是因為開放,才沖到世界最前面來了。

總之,可能有人會說,我們現在對華大的規劃:訓戰結合、對專案有效管理等等,這個思維方式有點現實主義,沒帶有長遠理想。

但我認為金融危機可能還沒有真正爆發,若我們不在最好的歷史時期改革,到了不好的歷史時期就更加不敢改革。到那時偉大的事業沒做成,基礎塌了。

華為公司要在這三~五年完成轉型,而我們絕大多數人能力不夠,沒有隊形來針對流程管理有充分的認識。

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效率,一定要加強考核的有效性,然後對幹部末位淘汰,逼大家到華大課堂上去接受賦能。我們要先渡過這幾年的困難時期,至於未來怎麼樣,再討論。

成功總有他的成功方法: 華為企業大學的運營與發展完全是基於他們的組織文化、業務特點而設計的,這正是企業大學最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地方!

據《新華日報》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企業大學超過3700多所,其中,80%的世界500強企業擁有或正在創建自己的企業大學。

具體來說,這些企業大學主要分為四種類型:內向型企業大學,直接面向企業內部員工和產業鏈夥伴,如麥當勞大學;外向型企業大學,面向社會公共,如吉利大學;兼具“企業培訓”和“學歷教育”兩大職能內外兼顧型大學,如三一大學;面向特定人群,進入門檻很高的大學,例如湖畔大學。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企業的迅速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企業大學。

你們的特色就是訓戰結合,給學員賦予專業作戰能力。整個公司第一是要奮鬥,第二要有學會掌握去奮鬥的辦法,光有幹勁沒有能力是不行的。”

華為大學的教學要求:

第一是要可以推送到代表處去。將來的網路教學平臺可以像展廳的體驗中心一樣,這段時間這個區域裡的學習內容,哪方面的點擊率會比較高,我們就把內容推送到前端伺服器去,員工晚上閑了就可以自行學習。

(李傑:區域在規劃體驗中心的時候,就在旁邊規劃了幾間教室做培訓用。既可以做客戶的溝通,當客戶不溝通時,也是教室。)

第二,將來項目合同都可以移動互聯了,教學更應該允許移動互聯。在網路教育平臺上我們先給你們初期投資,然後演變成一種商業模式。

無論華大做什麼樣的培訓,文化是一個平面的基礎的東西,文化是應該普及所有人的。我認為美國是有一種文化,歐洲也有一種文化,統一了,人們才會有一種能力產生。文化是一個基礎,能力是在上面長起來的東西,這兩點互相不矛盾的。文化要具有開放性,華為就是因為開放,才沖到世界最前面來了。

總之,可能有人會說,我們現在對華大的規劃:訓戰結合、對專案有效管理等等,這個思維方式有點現實主義,沒帶有長遠理想。

但我認為金融危機可能還沒有真正爆發,若我們不在最好的歷史時期改革,到了不好的歷史時期就更加不敢改革。到那時偉大的事業沒做成,基礎塌了。

華為公司要在這三~五年完成轉型,而我們絕大多數人能力不夠,沒有隊形來針對流程管理有充分的認識。

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效率,一定要加強考核的有效性,然後對幹部末位淘汰,逼大家到華大課堂上去接受賦能。我們要先渡過這幾年的困難時期,至於未來怎麼樣,再討論。

成功總有他的成功方法: 華為企業大學的運營與發展完全是基於他們的組織文化、業務特點而設計的,這正是企業大學最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地方!

據《新華日報》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企業大學超過3700多所,其中,80%的世界500強企業擁有或正在創建自己的企業大學。

具體來說,這些企業大學主要分為四種類型:內向型企業大學,直接面向企業內部員工和產業鏈夥伴,如麥當勞大學;外向型企業大學,面向社會公共,如吉利大學;兼具“企業培訓”和“學歷教育”兩大職能內外兼顧型大學,如三一大學;面向特定人群,進入門檻很高的大學,例如湖畔大學。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企業的迅速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企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