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禪詩一首:談談古今學習方式的差異

勸君學道莫貪求,

萬事無心道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

體得無心道也休。

這是一首禪詩,古時僧人談論佛法時,會用詩來總結自己的思想。這類詩是作為思想的精華,說出來給弟子去傳誦,去領悟。下面詳細地敘述一下我對這首詩的理解。

第一句:勸君學道莫貪求

奉勸各位不要總想著去學很多東西,貪多並不是好事。

第二句:萬事無心道合頭

等你體會面對萬事都用平常心,少了個人的刻意為之時,道就在心中了。

第三句:無心始體無心道

心中無欲,心中沒有預先設定的想法,才開始能體會到無可言說的道。

第四句:體得無心道也休

如果你體會到無心,體驗到無心的狀態時,道已經不需要了,你就不必在意道了。

整個詩繞來繞去說都在學道的過程,講如何體悟“無心道”。大致描述的是如下狀態:

人開始學習時,總是貪求最多的招式。希望自己能夠在每個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人,能夠拿出恰當的招式。一直在貪多,但實際反而被實際招式所困。許多招式,到了一定的境界都是沒有用處的。那種境界就是你能萬事無預設心,沒有預先設定的招式,能夠在具體情景中想起應對的招式。招式已經內化為能力。只有你擁有了這種能力,才能體會到這種能力自然而然地帶給你的招式,

帶給你的方法。如此之時,你心中就沒有招式,你不也會去問招式是什麼了。因為你的行為就是招式,所有招式組合之中含有的就是道。就如同你會騎自行車之時,不會去問騎自行車的道是什麼。

這首詩裡面暗含了傳統學習方式,古時人們認為許多東西靠悟,沒有悟性,有最好的老師都白搭。那時學徒,都是身體力行,跟著老師去學藝,去做。

在實踐的過程中自己總結歸納出理論。那時的老師並沒有課本可依,沒有理論可教,他們也是通過這樣的方法悟出來的。同時,他們認為萬事道理是相通的,懂一行懂百行。

但是,在教育普及的現代,學習更強調理論的可理解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的分離。

學生並不是在實踐中悟道,而是在書屋裡學習理論之後去實踐理論。於是就有了現代教育之中科學與藝術的分離,科學代表的是那種普遍的,能被一般人理解的,絕對正確的一套規律。而藝術總是被用來指那些神秘的,不可描述的道理。藝術較科學需要更多的實踐努力,比如醫學因為需要臨床操作,更具有藝術性。

我們一般說,科學是可以直接理解獲得的,而藝術是需要靠體悟的。但這種差別並沒有聽起來那麼的大,許多時候科學並不如想的那麼好理解,容易理解。而藝術教育,需要有耐心,需要多實踐,這種教育在我們這個時代是缺失的。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知識教育可以科學化,來快速內化為能力;另一方面,科學教育的無實用價值,如何轉化為藝術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類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去想想,是貪多學科學,還是該實踐一門藝術?

但這種差別並沒有聽起來那麼的大,許多時候科學並不如想的那麼好理解,容易理解。而藝術教育,需要有耐心,需要多實踐,這種教育在我們這個時代是缺失的。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知識教育可以科學化,來快速內化為能力;另一方面,科學教育的無實用價值,如何轉化為藝術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類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去想想,是貪多學科學,還是該實踐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