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段祺瑞派12萬人去歐洲參加一戰緣何胎死腹中

1917年8月14日,被段祺瑞把持的北京政府正式對德、奧匈、土耳其等國宣戰。但從此時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中國並未派軍隊到歐洲戰場參加“一戰”。

事實上,段祺瑞最初對參戰並不積極。1888年至1890年,段祺瑞曾經留學德國3年學習炮兵,對德國的強大感同身受,甚至深感震撼。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他認為憑藉德國的國力,獲得勝利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段祺瑞懼怕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特別是在山東,德國屯有重兵,所以一戰爆發後的前幾年,

他未有出兵意願。

日本的拉攏,使段祺瑞走上親日疏德的道路。日本鼓勵中國參戰,既可以用中日友好、共同反德為幌子掩蓋侵華之面目,還可以消除美國在華的影響。日本暗示段祺瑞,中國參戰,不需要直接出兵歐洲,只需要派遣華工到歐洲即可。同時願意派遣教官訓練中國軍隊,拿出軍火裝備中國軍隊,向中國提供貸款。段祺瑞一心想推行其武力統一政策,如果通過參戰能取得外國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

將是其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極力主張與德國斷交,乃至宣戰。

從1917年4月起,段祺瑞就一再通報美國大使,中國願意提供協約國所需要的一切人力資源,並且打算運送80個團約12萬軍隊赴歐參戰,希望美國給予兩億銀元的借款。

美國政府剛開始深表同情與理解,並一度考慮給予五千萬銀元的借款。但後來,美國基於種種考慮,尤其擔心日本借此在華問題上取得主動權,使自己同日本在華爭霸中陷於被動地位,為此,美國不希望中國對德宣戰,更不支援中國出兵歐洲。所以後來美國變卦了,其藉口是中國參戰太遲,美國以財力支持協約國及參戰各國的議案早已通過,中國不能享受該待遇了。

英國軍政界一直反對中國派兵參戰,英國海軍部警告外交部說,由於船隻匱乏,這個計畫不應受到鼓勵。此外,英法等協約國不願意向中國人求助,他們認為借助於黃種人實在是歐洲“高貴民族”大辱,事遂不行。

因為以上原因,中國運送12萬軍隊赴歐參戰計畫,

至1918年4月胎死腹中,最後只提供了一些物資援助並派遣了20萬勞工赴歐以挖戰壕等方式助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