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段祺瑞派12萬人去歐洲參加一戰緣何胎死腹中

1917年8月14日, 被段祺瑞把持的北京政府正式對德、奧匈、土耳其等國宣戰。 但從此時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 中國並未派軍隊到歐洲戰場參加“一戰”。

事實上, 段祺瑞最初對參戰並不積極。 1888年至1890年, 段祺瑞曾經留學德國3年學習炮兵, 對德國的強大感同身受, 甚至深感震撼。 1914年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 他認為憑藉德國的國力, 獲得勝利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段祺瑞懼怕德國在中國的勢力, 特別是在山東, 德國屯有重兵, 所以一戰爆發後的前幾年, 他未有出兵意願。

日本的拉攏, 使段祺瑞走上親日疏德的道路。 日本鼓勵中國參戰, 既可以用中日友好、共同反德為幌子掩蓋侵華之面目, 還可以消除美國在華的影響。 日本暗示段祺瑞, 中國參戰, 不需要直接出兵歐洲, 只需要派遣華工到歐洲即可。 同時願意派遣教官訓練中國軍隊, 拿出軍火裝備中國軍隊, 向中國提供貸款。

段祺瑞一心想推行其武力統一政策, 如果通過參戰能取得外國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 將是其求之不得的好事, 所以極力主張與德國斷交, 乃至宣戰。

從1917年4月起, 段祺瑞就一再通報美國大使, 中國願意提供協約國所需要的一切人力資源, 並且打算運送80個團約12萬軍隊赴歐參戰,

希望美國給予兩億銀元的借款。 美國政府剛開始深表同情與理解, 並一度考慮給予五千萬銀元的借款。 但後來, 美國基於種種考慮, 尤其擔心日本借此在華問題上取得主動權, 使自己同日本在華爭霸中陷於被動地位, 為此, 美國不希望中國對德宣戰, 更不支援中國出兵歐洲。 所以後來美國變卦了, 其藉口是中國參戰太遲, 美國以財力支持協約國及參戰各國的議案早已通過, 中國不能享受該待遇了。

英國軍政界一直反對中國派兵參戰, 英國海軍部警告外交部說, 由於船隻匱乏, 這個計畫不應受到鼓勵。 此外, 英法等協約國不願意向中國人求助, 他們認為借助於黃種人實在是歐洲“高貴民族”大辱, 事遂不行。

因為以上原因, 中國運送12萬軍隊赴歐參戰計畫, 至1918年4月胎死腹中, 最後只提供了一些物資援助並派遣了20萬勞工赴歐以挖戰壕等方式助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