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隻豬在雲南的最高禮遇,就是被做成火腿

將豬腿做成人見人愛的火腿才是最有情意的,這是雲南人信奉的美食法則,

人們也認為,這是一隻豬的最高榮譽。

如果莊子如今現于雲南,肯定要發出驚天一問:“子非豬焉知豬之樂?”而雲南人肯定會淡定自如地回答:“子非吾焉知吾不知豬之樂?”確實,我們要承認,雲南人製作火腿是有一手的,他們視火腿如同藝術品,

用盡了的自己的心境與時間的過往。

雲南火腿好,首先得益於風土與氣候,這與“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是一個道理。醃制火腿的地方海拔均較高,大多在兩千米左右,氣候乾爽,適合發酵。你若是想在沿海地區自然發酵做火腿,恐怕那只豬都會給你托夢:求你放過我吧。


除開天時地利,取材也是關鍵。雲南的土豬是火腿好味道的保證,像烏金豬、版納冬瓜豬、保山豬、高黎貢山豬、迪慶藏香豬……這些用來製作火腿的土豬,一般都是餵養了好幾年的,有的甚至餵養了七八年。它們吹山風賞山雨喝山泉感受四季,

吞野果吃野菜遊野地無憂一生。

其次,鹽的品質是醃制的保證。雲南一些地方的火腿都是用當地所產的鹽來醃制,諾鄧火腿和老窩火腿就是如此,而像宣威火腿,則是採用普洱磨黑鹽或楚雄黑井鹽。

此時,如若有人說:“雲南的火腿,都是因為先天優勢才如此優秀嘛。”這種話,那一定是可惡的誹謗。要知道,雲南火腿的好,可絲毫離不開雲南人精細的工藝。雲南人心境安寧,製作火腿不求數量但求品質,它們對待每一隻火腿都像對待一件藝術品一樣,講究精雕細琢的美。

也正因為如此,

才讓這世間多了火腿這道欲罷不能的食欲。

一說起雲腿,那宣威火腿是不可不提的。作為中國三大火腿之一的宣威火腿,都是採用當地土豬“烏金豬”的後腿醃制,而且醃制時間多是在冬季,因為寒冷乾燥的天氣更易使肉風乾。上乘的宣威火腿,外形端正,落落大方;切開來看,個大骨小、肥瘦適中,瘦則鮮紅邊緣玫紅,肥而乳白略顯透明感,骨骼部分略顯桃紅,看似鮮活滋潤;聞起來清香撲鼻,氣息撩人;吃起來肉質細嫩,油而不膩,香味濃郁,鹹香回甜。

雲南好火腿,豈止是宣威。

老窩火腿便是其一,據說其是段氏土司等當地達官貴人的專享物。與宣威火腿相比,老窩火腿看上去更黑一些,因為它在醃制的過程中多了熏的工序。老窩火腿味道醇厚,香味濃烈。切開之後,還有臘肉味,油分較重,多種醃制肉類趣味的結合,可謂是火腿中的神品。

此外,諾鄧火腿也是雲腿的一大特色。諾鄧火腿雖然因為《舌尖上的中國》為更多人所知,但是其實它已有很悠久的歷史。

諾鄧在大理的山區,原為鹽井,始于秦漢,而諾鄧火腿的好與之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諾鄧鹽裡含有鉀,當地人認為這與火腿的風味有很大的關係。而且諾鄧火腿的土豬,採用的是當地的黑豬或者棕毛土豬,古法飼養,不求快慢慢養。將豬腿加鹽揉壓,在乾爽的空氣中發酵,經過時間的作用,好味道慢慢出來。

如果說諾鄧火腿是白族的風味特色,那麗江的三川火腿便是納西族的風味特色。三川雖說是一個壩子,但是這裡的海拔達到了兩千多米。三川火腿的製作工藝距今也有近四百年了,據說有近66道工序。

醃制時除了出色的鹽之外,還需配上白酒,火腿大多成琵琶狀。由於醃制採用的是幹濕混合法,所以三川火腿也被稱為軟性火腿。此外,它的發酵也很有特點,發酵過程在灶灰中完成,儲存陳化最少半年以上。與其他火腿相比,三川火腿的味道更具高原氣息。

除了以上幾款特色火腿外,像大理的鶴慶圓腿、紅河地區的黑火腿、無量山火腿、東山火腿、曲靖的師宗龍慶火腿、文山的臘科火腿……它們風格又各有千秋,隔著大山大水,火腿的風味各自獨立發展,共同撐起了雲南火腿的快意江湖。

在雲南,火腿的名氣吃法還真是不少。

好的火腿可以生吃,像生鮮火腿就是如此。三年以上的老火腿,在肘棒外側一片切下薄片,生吃下去味道竟然很好。而金錢腿,則是將火腿燉熟,肘棒橫切下去,外圈是皮,色澤如金邊,內半透明的脂肪和樸實泛紅瘦肉相見,是為金錢。

火夾乳餅又是另一種吃法,兩塊乳餅之間夾上一片火腿片,清蒸之後,都是厚重味,就算再不喜歡乳餅的人,也會愛上這種吃法。

火腿與菜的結合,也是一種完美。火腿本身自帶鹽味,與菜翻炒,既中和了火腿裡面多餘的鹹味,也讓菜的鮮香滲透到火腿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別有風味與芳香。常見的有:火腿炒娃娃菜,火腿皮燉紅豆。

此外,智慧的雲南人還將火腿與飯整到了一起,於是就有了一道美味:火腿丁燜飯。加上土豆塊、蠶豆,幾種食材落到一處,飯菜合一,讓食材的層次也提升了不少,類似於廣東人的煲仔飯。

據說,這是以前趕馬人通常的吃法,這也讓趕馬人的旅程因美味而不乏味,同時美食也因旅程而更精彩。

當然,若說是要論雲南火腿的吃法,最經典的吃法莫過於雲腿月餅了。因為這塊月餅,真正讓火腿從雲南走向全國,再走到世界各地,俘獲了世界的味覺。鮮香的火腿切塊蒸熟,再改刀切成肉丁,與蜂蜜、白糖、熟面拌勻,再包入豬油酥皮中,耐心烤出香味,一咬開就是滿口鮮甜。

我們都說每個人都是一種性格,才讓世界變得千姿百態。火腿何嘗不是如此,正是因為每一條火腿的道地口味,才讓雲南的火腿江湖生機勃勃起來。

這就是屬於雲南的專屬記憶與味道。倘若所有的火腿都是一種味道,那該是有多無聊,恐怕那些生長在雲南的土豬們,也不會覺得快樂吧。

外形端正,落落大方;切開來看,個大骨小、肥瘦適中,瘦則鮮紅邊緣玫紅,肥而乳白略顯透明感,骨骼部分略顯桃紅,看似鮮活滋潤;聞起來清香撲鼻,氣息撩人;吃起來肉質細嫩,油而不膩,香味濃郁,鹹香回甜。

雲南好火腿,豈止是宣威。

老窩火腿便是其一,據說其是段氏土司等當地達官貴人的專享物。與宣威火腿相比,老窩火腿看上去更黑一些,因為它在醃制的過程中多了熏的工序。老窩火腿味道醇厚,香味濃烈。切開之後,還有臘肉味,油分較重,多種醃制肉類趣味的結合,可謂是火腿中的神品。

此外,諾鄧火腿也是雲腿的一大特色。諾鄧火腿雖然因為《舌尖上的中國》為更多人所知,但是其實它已有很悠久的歷史。

諾鄧在大理的山區,原為鹽井,始于秦漢,而諾鄧火腿的好與之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諾鄧鹽裡含有鉀,當地人認為這與火腿的風味有很大的關係。而且諾鄧火腿的土豬,採用的是當地的黑豬或者棕毛土豬,古法飼養,不求快慢慢養。將豬腿加鹽揉壓,在乾爽的空氣中發酵,經過時間的作用,好味道慢慢出來。

如果說諾鄧火腿是白族的風味特色,那麗江的三川火腿便是納西族的風味特色。三川雖說是一個壩子,但是這裡的海拔達到了兩千多米。三川火腿的製作工藝距今也有近四百年了,據說有近66道工序。

醃制時除了出色的鹽之外,還需配上白酒,火腿大多成琵琶狀。由於醃制採用的是幹濕混合法,所以三川火腿也被稱為軟性火腿。此外,它的發酵也很有特點,發酵過程在灶灰中完成,儲存陳化最少半年以上。與其他火腿相比,三川火腿的味道更具高原氣息。

除了以上幾款特色火腿外,像大理的鶴慶圓腿、紅河地區的黑火腿、無量山火腿、東山火腿、曲靖的師宗龍慶火腿、文山的臘科火腿……它們風格又各有千秋,隔著大山大水,火腿的風味各自獨立發展,共同撐起了雲南火腿的快意江湖。

在雲南,火腿的名氣吃法還真是不少。

好的火腿可以生吃,像生鮮火腿就是如此。三年以上的老火腿,在肘棒外側一片切下薄片,生吃下去味道竟然很好。而金錢腿,則是將火腿燉熟,肘棒橫切下去,外圈是皮,色澤如金邊,內半透明的脂肪和樸實泛紅瘦肉相見,是為金錢。

火夾乳餅又是另一種吃法,兩塊乳餅之間夾上一片火腿片,清蒸之後,都是厚重味,就算再不喜歡乳餅的人,也會愛上這種吃法。

火腿與菜的結合,也是一種完美。火腿本身自帶鹽味,與菜翻炒,既中和了火腿裡面多餘的鹹味,也讓菜的鮮香滲透到火腿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別有風味與芳香。常見的有:火腿炒娃娃菜,火腿皮燉紅豆。

此外,智慧的雲南人還將火腿與飯整到了一起,於是就有了一道美味:火腿丁燜飯。加上土豆塊、蠶豆,幾種食材落到一處,飯菜合一,讓食材的層次也提升了不少,類似於廣東人的煲仔飯。

據說,這是以前趕馬人通常的吃法,這也讓趕馬人的旅程因美味而不乏味,同時美食也因旅程而更精彩。

當然,若說是要論雲南火腿的吃法,最經典的吃法莫過於雲腿月餅了。因為這塊月餅,真正讓火腿從雲南走向全國,再走到世界各地,俘獲了世界的味覺。鮮香的火腿切塊蒸熟,再改刀切成肉丁,與蜂蜜、白糖、熟面拌勻,再包入豬油酥皮中,耐心烤出香味,一咬開就是滿口鮮甜。

我們都說每個人都是一種性格,才讓世界變得千姿百態。火腿何嘗不是如此,正是因為每一條火腿的道地口味,才讓雲南的火腿江湖生機勃勃起來。

這就是屬於雲南的專屬記憶與味道。倘若所有的火腿都是一種味道,那該是有多無聊,恐怕那些生長在雲南的土豬們,也不會覺得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