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春新:二十一年如一日,做創新的有心人

金羊網記者 符暢

通訊員 羅瑞雄

他是名副其實的技術“狂人”,

入職21年來,從基層員工到部門技術主管,始終奮戰在技術研發的第一線,創下了100多項技改創新成果、1項實用新型專利、9500多萬元經濟效益的“神話”;他又是同事口中親切的“新哥”,成立勞模工作室,帶領30余名團隊成員攻堅克難,為加速企業發展屢建功勳。

他就是張春新,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之一。他說,創新不僅是他賴以生存的工作,是值得他全心投入的事業,

更是他生命的源泉和動力。

手工生產催生創新想法

70年代出生的張春新,從小就對家裡的機械和電器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一台廢棄的家電能吸引他全部的注意力。他中專就讀於機電一體化專業,1996年畢業後,進入了廣州華德汽車彈簧有限公司,一待就是21年。

“最初我被分配在手工生產線做計件工人,像給彈簧彎勾、打角等,全依賴手工,勞動強度很大,每天加班加點才能完成生產任務。

我那時就想,如果能夠採用機械化來替代手工操作,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品質,那該多好啊!”張春新說。機電專業出身的他立馬想到了對現有工裝模具進行改裝。

“根據不同產品的形狀、特性,只要給模具加一些偏心機構、減速機構,就可以減少人工所需的力。”他說。這個過程讓他嘗到了創新的“甜頭”,為了更好地改變當時的工藝現狀,他還利用業餘時間自學設計和畫圖,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技術人員請教,為實現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此後,他不斷迎難而上,承擔起企業多個重要產品的技術開發和技改創新等課題的攻關。隨著2009年“創新工作室”成立並發展為“張春新勞模創新工作室”,張春新有了一群“並肩作戰”的隊友,創新之路也越走越寬。

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

2016年,張春新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公司準備開發一款新車型尾箱蓋開閉系統的拉簧,

但拉簧的圖紙是日本人設計的,用的是日本標準、材料和生產專用設備,要求很高。

“一方面,這個拉簧的初拉力很大,按國內標準只能達到一半;另外,拉簧在使用長度下需放在80度的溫度中試驗6000個小時,保證力的損耗衰減不超過20%。”張春新說。技術員經過了半年多的試驗,始終達不到標準,想放棄這個項目。

“我不服輸,相信日本人能做到的,

中國人也能做到。”憑著這股倔勁,張春新模仿日本的方法設計工裝,用半自動進行試驗,經常忙到淩晨2、3點,最後基本能達到圖紙拉力要求;同時,放棄採用專用進口設備,用現有的設備試驗。通過對多次失敗進行總結分析,最終,在用他自己設計的工裝反復調整試驗5次後,第6次完全達到並超過圖紙拉力要求。此項目也成功打破了國內行業標準,獲得同行的認可。

在張春新看來,創新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能讓他收穫滿滿的成就感。而對於獲得的大大小小榮譽,他的態度很淡然,“名譽固然是重要的,能夠更好地推動工作,但不會刻意追求。”他說。

這個“五一”假期,張春新打算回老家一趟,看看老人。他表示,也會把獲獎的喜訊帶回去分享給家人,讓他們高興一下。

【人物介紹】

張春新,男,廣東韶關人,1976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廣州華德汽車彈簧有限公司技術主管、助理工程師。幾年來,他帶領技術團隊攻堅克難,為企業提升裝備水準、核心競爭力作出了突出貢獻。張春新2012年被評為“廣州市勞動模範”;2014年被評為廣州市“企業最美員工”;2015年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201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創新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能讓他收穫滿滿的成就感。而對於獲得的大大小小榮譽,他的態度很淡然,“名譽固然是重要的,能夠更好地推動工作,但不會刻意追求。”他說。

這個“五一”假期,張春新打算回老家一趟,看看老人。他表示,也會把獲獎的喜訊帶回去分享給家人,讓他們高興一下。

【人物介紹】

張春新,男,廣東韶關人,1976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廣州華德汽車彈簧有限公司技術主管、助理工程師。幾年來,他帶領技術團隊攻堅克難,為企業提升裝備水準、核心競爭力作出了突出貢獻。張春新2012年被評為“廣州市勞動模範”;2014年被評為廣州市“企業最美員工”;2015年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201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