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國五家科技公司市值之和超英國GDP,實至名歸還是泡沫的狂歡

一、FAMGA是啥,能吃嗎?

FANG is OUT, now FAMGA is IN.

FAMGA(讀成 “飛啊美股啊”)代表了這個星球上,市值最高的五個公司巨頭的首字母縮寫。她們分別是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穀歌字母表(Google, 或叫Alphabet),以及亞馬遜(Amazon),沒有一個是正經名字。

不簡單啊這事,如果你想到這幾個哥們中,最大齡的微軟也才四十二歲,最小的臉書僅僅是十三豆蔻年華。以往我們想到這個世界裡最巨碩的那些個大廠,映入腦簾的往往是強生啊美孚啊之類的百年老店;或者至少是像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樣膝下枝繁葉茂的控股型公司(holding companies)。科技股集體暴動、組團來刷榜,這是人類史上頭一遭。

二、二十年的變遷

當然科技股泡沫或者刀亢母(dot-com)亢奮我們並不陌生,

世紀之交的時候不少暴露年齡的投資者也都是吃過雷的啊。當時也是多年連綿不絕的大牛市,當時也是各種顛覆的估值思路和奔潰的投資三觀。雖然最後廢墟盤亙千里,但互聯網科技的小火苗還是撲閃撲閃地留存了下來;二十年倏忽而過,我們目睹了全球大廠市值榜的變遷,也眼睜睜地看著人類經濟體進行了粗暴、壯烈、不可阻擋的互聯網升級和轉型——即使頭破血流,
仍然義無反顧,無論,北京的房價如何漲。

這張彭博社提供的圖其實是一部戲骨林立、細節豐富的大戲。在刀亢母泡沫頂點的2000年3月,科技領袖微軟、思科和英特爾摸到了估值的大頂。當年人們揮手作別舊世紀,滿腦子是對互聯網經濟的幻想,

最後意淫不幸過早坍塌;之後舊經濟復辟,911以後油價從20美元暴漲至140美元,美孚重回寶座,還有驚鴻一瞥的俄羅斯能源巨頭Gazprom。在同時美國房價泡沫濺起,花旗銀行等銀行股殺回估值高峰;之後我們的祖國大鍋撅起,中石油與工行攜手在2011年8月摸頂,刷出了存在感;而2011年為油價第二個高峰,榜首前五裡有三個能源公司。

最後舊經濟紛紛然隨風而去,次貸危機→油價崩盤→大國陷入困頓→而到如今,

FAMGA一統江湖。

三、納斯達克的狂歡與非FAMGA的孤單

新經濟的總發動機納斯達克終於站穩六千點,過去的一年不斷打臉上揚22%,而FAMGA居功至偉;由於更高的FAMGA集中程度,納斯達克100指數更是上漲25%;而FAMGA五巨頭本身彼此也爭先恐後、你追我趕、攜手並進,一年以來不斷創出新高,讓投資者們如癡如醉。

朋友一生一起走,誰先調整誰是狗。

由於漲得太猛,FAMGA在納斯達克100指數的權重也猛增至41.1%,

而2014年時其權重僅僅為32.4%;FAMGA的統治級表現也搞到納斯達克100不再是一個分散性多樣化程度深的指數。所以你買了QQQ,其實你四成是買了FAMGA,他好你也好。

於是納斯達克的狂歡基本上就是非FAMGA的孤單。其他的一些納指權重股——比如第六大權重丙肝殺手Gilead Sciences、第八大權重路由之王思科——這場狂歡其實並沒他們什麼事。第七大權重英特爾的新高依然遙遙無期,對比在刀亢母泡沫裡創下的75.81美元,英特爾目前仍然是一副腰斬的嘴臉。

這些豬隊友把FAMGA襯托得無比高大,又把投資者的愛憎襯托得無比涇渭分明。所有的“舊科技”,哪怕你能剿滅丙肝,哪怕你能提供最牛逼的電腦硬體,只要你不是代表移動互聯網的“新科技”與“新經濟”,那市場就不會愛你。

而相對而言標普500的分散程度要好得多,雖然還是逃不掉FAMGA巨大的陰影,但由於有更多大市值的公司制衡,其前十大權重股的總合目前也還不到20%。

四、泡沫 or not 泡沫?

刀亢母時代的精神創傷自然讓我們無法安然面對吃了藥一樣的FAMGA,記憶深處的刺痛讓我們必須在每天清晨在開盤前扯一嗓子:納斯達克必崩。我們面對FAMGA無遠弗屆的膨脹很惶恐、很警惕、很困惑、很對沖,我們不敢不持有FAMGA,但同時又不得不用對沖手段不斷消損自己的收益。貪婪與恐懼彼此交織。

但是FAMGA及其走狗科技股真的有所謂的大泡沫嗎?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人云亦云。當年納斯達克整體市盈 high 到過駭人聽聞的200倍;而現在縱然估值不低,但也就26倍左右。

2000年刀亢母泡沫時期,微軟市盈59倍,思科179倍,英特爾126倍,甲骨文87倍,泡沫的吉祥物美國線上(AmericaOnline)400倍;而現在的微軟市盈30倍、思科17倍、英特爾17倍、甲骨文21倍;如果算起預期市盈率(forward PE)更是分別只有20倍、13倍、17倍和16倍。你硬要說這裡面有泡沫,我覺得略微有點勉強。

另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美國線上哪去了?原來這哥們跪了已經良久了。所以這也是這次所謂科技股泡沫的一個特點:沒有估值上莫名其妙的海市蜃樓(我拼命對自己說特斯拉不算),沒有小蛇吞象的收購怪聞(當年美國線上鼎盛時期吃下了時代華納),沒有一樁樁光怪陸離的故事傳說。

我知道有這麼一則軼聞。當時有家小公司啥小屁業務也沒有,豎了一個看板說自己要進軍通訊業務,於是就被另外一家公司在未經任何盡職調查的情況下,用一億美元的股票給收購了;收購方說:那塊看板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然後發了財的小公司老闆看到收購方能二到這個地步,二話不說賣光了交易所得的股票並反手做空該公司的股票,後來其股價從百來美元跌到了兩美元。

樂視看了會沉默,奈飛看了會流淚,不轉不是特斯拉。

以我一個儘量保持理性的業內人的不算太敞亮的角度來看,現在這市場並沒有瘋狂到當年的地步;如果這是個科技泡沫,那也是個業績支持的泡沫。所以把此泡泡比作彼泡泡,我認為是不合適的。

唯一不變的可能只有亞馬遜,但這僅僅是淨利潤的體現。我們摸著自己千瘡百孔的良心問問,當年智商不線上的美國線上真的能與現在動不動就要一統天下的亞馬遜相提並論?

五、FAMGA的相對估值

我們來看一下FAMGA的相對估值。

一表抵萬言了。

資料除了PEG以外均來源於YCharts,YCharts不知道採用了哪個星球的增長率,巨頭們的PEG算出來低得可怕,於是我就棄了沒用,然後去查了其他管道。

先感歎一下收入。我經常說吾等鼠輩對於十億級別的數字其實是沒有感覺的,看著幾千億幾萬億就如同面對漫天繁星。那麼我們做個經濟學上不嚴肅的戲謔比較,這五個大廠加在一起的年收入差不多是2萬7千億美元,在美制演算法下就是2.7兆;如果我們稱其為廠內生產總值,那麼FAMGA就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在德國之後,在英國之前。

這是字面意義上的“富可敵五常”。

再說一下估值乘數。表中的綠色代表較行業低估,紅色代表較行業高估。另外諸如蘋果與微軟,基本上行業跨得不行,需要綜合考量。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亞馬遜這朵奇葩以外,你很難說其他的四巨頭相比行業被高估;靜態估值的P/E和EV/EBITDA基本上秒殺行業平均;涉及增長率的PEG相對較弱,但是考慮到巨頭們目前已經世界前五的體量,增長率的想像力自然很有天花板,不然還不得漲到火星上去。

另外還是要說一句亞馬遜,真的無解,這哥們也是一估值黑洞;如果你看得懂亞馬遜的估值,請務必告知我,線上等挺急的。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年年歲歲泡相似,歲歲年年股不同。你要硬把FAMGA比作刀亢母泡沫,我覺得你是瞎了眼。

六、The Playbook

最後肯定會有人問,如果我想投資FAMGA,要怎麼搞?

當然你可以在自己的帳戶上挖出五個牌位,然後刷刷刷刷刷地讓這五尊大神給請君入座。但是如果你對多樣化分散風險還有更多的追求的話,那麼有這麼幾個ETF會給你足夠的FAMGA敞口,同時也保留了一絲多樣化的嬌羞。

1. QQQ

前面說到納斯達克100指數有超過40%配備了FAMGA,所以追求較高多樣化水準的投資者面對QQQ可能要謹慎;但是反過來講,如果你想要泡FAMGA又不願對這段感情太投入,那QQQ其實是個好選擇;另外你也多多少少能分散些投資,給那些估值極低的丙肝殺手、路由之王、商用處理器之父,云云。

QQQ還有個優點,0.2%的總費用率低得可怕。

2. IGM

IGM追蹤標普北美科技板塊指數,包羅了五巨頭,FAMGA占比39%。所以你大概可以拿到與QQQ接近的FAMGA敞口,以及其他260多家各種耳熟能詳的IT企業。IGM僅僅包括IT公司,行業純淨度高,不會像QQQ那麼雜——你以為你買了IT,其實你還買了丙肝和星爸爸的咖啡。

略蛋疼的是總開支費用稍高了些,0.48%。

3. VGT

如果你歧視高估值的亞馬遜,那麼可以考慮VGT,FAMG占了40%。這個ETF跟蹤MSCI的一個資訊技術指數,組合裡包括了359個純科技股;亞馬遜被MSCI很尷尬地歸類到了可選消費品行業(consumer discretionary,肯定有人要嚎叫了:亞馬遜不是零售股),所以在這個指數裡就被剔掉了。同樣的,如果你僅僅有意資訊技術行業,那相比QQQ來說這個ETF可能更適合你。

VGT 0.1%的總費用率低得更可怕。

4. IYW

IYW追蹤道鐘斯US科技指數,包括138個科技股,也是沒有亞馬遜,但是FAMG的權重極高,達到50%。其中蘋果占17.5%,微軟占12%。

IYW總費用開支為0.44%。

5.FDN

如果你對FAMGA裡面的蘋果與微軟不太滿意,嫌棄他們是老經濟,FDN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FDN提供FANG(臉書、亞馬遜、奈飛和穀歌)的敞口,FANG的比重為32.2%,可以說是佈局FANG相對合適也較為分散的工具。FDN是互聯網經濟概念ETF,包含了北美42個眼下較火的互聯網公司,除了FANG以外還持倉PayPal、Ebay、Expedia、Twitter等。

總費用率為0.54%。

6. PNQI

PNQI的費用開支高些,泡中概要出點血,總費率為0.6%。

7. IXN

IXN跟蹤標普全球IT板塊指, 包括FAMGA除亞馬遜以外的其他四家,權重為37%。另外IXN的全球化程度很高,除了75%的美國科技公司,還包括了騰訊、三星、台積電、任天堂、SAP等外國公司。

全球化的IXN總費用率為0.47%。

七、結語

最後我想說,不管泡不泡沫,富比五常的FAMGA很明顯就是人類經濟的箭矢。包括巴菲特等老一輩有產階級思想家也在調整思維跟上步伐,我等無知晚輩更應該保持開明的思想,不要動不動就喊打喊殺喊泡沫喊崩盤,搞得好像洞悉了人生的奧秘一樣。

另外反觀我們親愛的祖國,意淫強身地產強國肯定沒前途;好在我們不僅擁有世界頂尖的房價,也有世界拔尖的中國版FAMGA:騰訊、阿裡、百度、京東、網易(華為、聯想粉請自行腦補);低配是低配,但咱也別太妄自菲薄,差距或許沒有觀念中那麼大。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後進者往往更超出想像。君不見,當年那個碉堡了的不可一世的美國線上,如今安線上哉?

第七大權重英特爾的新高依然遙遙無期,對比在刀亢母泡沫裡創下的75.81美元,英特爾目前仍然是一副腰斬的嘴臉。

這些豬隊友把FAMGA襯托得無比高大,又把投資者的愛憎襯托得無比涇渭分明。所有的“舊科技”,哪怕你能剿滅丙肝,哪怕你能提供最牛逼的電腦硬體,只要你不是代表移動互聯網的“新科技”與“新經濟”,那市場就不會愛你。

而相對而言標普500的分散程度要好得多,雖然還是逃不掉FAMGA巨大的陰影,但由於有更多大市值的公司制衡,其前十大權重股的總合目前也還不到20%。

四、泡沫 or not 泡沫?

刀亢母時代的精神創傷自然讓我們無法安然面對吃了藥一樣的FAMGA,記憶深處的刺痛讓我們必須在每天清晨在開盤前扯一嗓子:納斯達克必崩。我們面對FAMGA無遠弗屆的膨脹很惶恐、很警惕、很困惑、很對沖,我們不敢不持有FAMGA,但同時又不得不用對沖手段不斷消損自己的收益。貪婪與恐懼彼此交織。

但是FAMGA及其走狗科技股真的有所謂的大泡沫嗎?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人云亦云。當年納斯達克整體市盈 high 到過駭人聽聞的200倍;而現在縱然估值不低,但也就26倍左右。

2000年刀亢母泡沫時期,微軟市盈59倍,思科179倍,英特爾126倍,甲骨文87倍,泡沫的吉祥物美國線上(AmericaOnline)400倍;而現在的微軟市盈30倍、思科17倍、英特爾17倍、甲骨文21倍;如果算起預期市盈率(forward PE)更是分別只有20倍、13倍、17倍和16倍。你硬要說這裡面有泡沫,我覺得略微有點勉強。

另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美國線上哪去了?原來這哥們跪了已經良久了。所以這也是這次所謂科技股泡沫的一個特點:沒有估值上莫名其妙的海市蜃樓(我拼命對自己說特斯拉不算),沒有小蛇吞象的收購怪聞(當年美國線上鼎盛時期吃下了時代華納),沒有一樁樁光怪陸離的故事傳說。

我知道有這麼一則軼聞。當時有家小公司啥小屁業務也沒有,豎了一個看板說自己要進軍通訊業務,於是就被另外一家公司在未經任何盡職調查的情況下,用一億美元的股票給收購了;收購方說:那塊看板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然後發了財的小公司老闆看到收購方能二到這個地步,二話不說賣光了交易所得的股票並反手做空該公司的股票,後來其股價從百來美元跌到了兩美元。

樂視看了會沉默,奈飛看了會流淚,不轉不是特斯拉。

以我一個儘量保持理性的業內人的不算太敞亮的角度來看,現在這市場並沒有瘋狂到當年的地步;如果這是個科技泡沫,那也是個業績支持的泡沫。所以把此泡泡比作彼泡泡,我認為是不合適的。

唯一不變的可能只有亞馬遜,但這僅僅是淨利潤的體現。我們摸著自己千瘡百孔的良心問問,當年智商不線上的美國線上真的能與現在動不動就要一統天下的亞馬遜相提並論?

五、FAMGA的相對估值

我們來看一下FAMGA的相對估值。

一表抵萬言了。

資料除了PEG以外均來源於YCharts,YCharts不知道採用了哪個星球的增長率,巨頭們的PEG算出來低得可怕,於是我就棄了沒用,然後去查了其他管道。

先感歎一下收入。我經常說吾等鼠輩對於十億級別的數字其實是沒有感覺的,看著幾千億幾萬億就如同面對漫天繁星。那麼我們做個經濟學上不嚴肅的戲謔比較,這五個大廠加在一起的年收入差不多是2萬7千億美元,在美制演算法下就是2.7兆;如果我們稱其為廠內生產總值,那麼FAMGA就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在德國之後,在英國之前。

這是字面意義上的“富可敵五常”。

再說一下估值乘數。表中的綠色代表較行業低估,紅色代表較行業高估。另外諸如蘋果與微軟,基本上行業跨得不行,需要綜合考量。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亞馬遜這朵奇葩以外,你很難說其他的四巨頭相比行業被高估;靜態估值的P/E和EV/EBITDA基本上秒殺行業平均;涉及增長率的PEG相對較弱,但是考慮到巨頭們目前已經世界前五的體量,增長率的想像力自然很有天花板,不然還不得漲到火星上去。

另外還是要說一句亞馬遜,真的無解,這哥們也是一估值黑洞;如果你看得懂亞馬遜的估值,請務必告知我,線上等挺急的。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年年歲歲泡相似,歲歲年年股不同。你要硬把FAMGA比作刀亢母泡沫,我覺得你是瞎了眼。

六、The Playbook

最後肯定會有人問,如果我想投資FAMGA,要怎麼搞?

當然你可以在自己的帳戶上挖出五個牌位,然後刷刷刷刷刷地讓這五尊大神給請君入座。但是如果你對多樣化分散風險還有更多的追求的話,那麼有這麼幾個ETF會給你足夠的FAMGA敞口,同時也保留了一絲多樣化的嬌羞。

1. QQQ

前面說到納斯達克100指數有超過40%配備了FAMGA,所以追求較高多樣化水準的投資者面對QQQ可能要謹慎;但是反過來講,如果你想要泡FAMGA又不願對這段感情太投入,那QQQ其實是個好選擇;另外你也多多少少能分散些投資,給那些估值極低的丙肝殺手、路由之王、商用處理器之父,云云。

QQQ還有個優點,0.2%的總費用率低得可怕。

2. IGM

IGM追蹤標普北美科技板塊指數,包羅了五巨頭,FAMGA占比39%。所以你大概可以拿到與QQQ接近的FAMGA敞口,以及其他260多家各種耳熟能詳的IT企業。IGM僅僅包括IT公司,行業純淨度高,不會像QQQ那麼雜——你以為你買了IT,其實你還買了丙肝和星爸爸的咖啡。

略蛋疼的是總開支費用稍高了些,0.48%。

3. VGT

如果你歧視高估值的亞馬遜,那麼可以考慮VGT,FAMG占了40%。這個ETF跟蹤MSCI的一個資訊技術指數,組合裡包括了359個純科技股;亞馬遜被MSCI很尷尬地歸類到了可選消費品行業(consumer discretionary,肯定有人要嚎叫了:亞馬遜不是零售股),所以在這個指數裡就被剔掉了。同樣的,如果你僅僅有意資訊技術行業,那相比QQQ來說這個ETF可能更適合你。

VGT 0.1%的總費用率低得更可怕。

4. IYW

IYW追蹤道鐘斯US科技指數,包括138個科技股,也是沒有亞馬遜,但是FAMG的權重極高,達到50%。其中蘋果占17.5%,微軟占12%。

IYW總費用開支為0.44%。

5.FDN

如果你對FAMGA裡面的蘋果與微軟不太滿意,嫌棄他們是老經濟,FDN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FDN提供FANG(臉書、亞馬遜、奈飛和穀歌)的敞口,FANG的比重為32.2%,可以說是佈局FANG相對合適也較為分散的工具。FDN是互聯網經濟概念ETF,包含了北美42個眼下較火的互聯網公司,除了FANG以外還持倉PayPal、Ebay、Expedia、Twitter等。

總費用率為0.54%。

6. PNQI

PNQI的費用開支高些,泡中概要出點血,總費率為0.6%。

7. IXN

IXN跟蹤標普全球IT板塊指, 包括FAMGA除亞馬遜以外的其他四家,權重為37%。另外IXN的全球化程度很高,除了75%的美國科技公司,還包括了騰訊、三星、台積電、任天堂、SAP等外國公司。

全球化的IXN總費用率為0.47%。

七、結語

最後我想說,不管泡不泡沫,富比五常的FAMGA很明顯就是人類經濟的箭矢。包括巴菲特等老一輩有產階級思想家也在調整思維跟上步伐,我等無知晚輩更應該保持開明的思想,不要動不動就喊打喊殺喊泡沫喊崩盤,搞得好像洞悉了人生的奧秘一樣。

另外反觀我們親愛的祖國,意淫強身地產強國肯定沒前途;好在我們不僅擁有世界頂尖的房價,也有世界拔尖的中國版FAMGA:騰訊、阿裡、百度、京東、網易(華為、聯想粉請自行腦補);低配是低配,但咱也別太妄自菲薄,差距或許沒有觀念中那麼大。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後進者往往更超出想像。君不見,當年那個碉堡了的不可一世的美國線上,如今安線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