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國五大科技公司囤積巨額現金 未雨繆綢?

《經濟學人》雜誌近日發表文章,對美國五大科技巨頭囤積大量現金的現象進行了分析。

這種做法不同于傳統的寡頭壟斷公司,給人感覺好像是這些巨頭在為將來的危機做準備。以下為原文內容:

美國五大科技公司蘋果、穀歌(注意,本文中指的是穀歌的母公司Alphabet)、微軟、亞馬遜和Facebook近期成為世界上五大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它們的總市值達到了2. 9 萬億美元,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五大公司。

科技公司的價值高估曾經被視為瘋狂的徵兆。

而如今的投資者認為,他們做出的判斷非常冷靜——這些科技公司是 21 世紀的主要寡頭壟斷企業,將會獲得巨大的、節節高升的利潤。然而,一個疑慮仍然令人不安:這五大科技巨頭的資產負債表上有大量現金,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它們並不想主宰世界,而是預計會有危機發生,想要未雨繆綢。

投資者對它們趨之若鶩是有原因的。數十億用戶在使用這些公司的社交媒體網路、數位助理、作業系統和雲計算平臺。

這五家公司正在擠壓傳統的競爭對手(比如IBM和梅西百貨)。它們總共賺取了 1000 億美元的年利潤。分析師預計,到 2020 年,這個數字還將升至 1700 億美元。矽谷的顛覆者已經演變成高效的賺錢機器。對投資者來說,這真是再美妙不過了。

老一代的寡頭壟斷公司,比如電纜、電信和啤酒公司,對自己從客戶那裡收取可靠租金的能力充滿信心,所以它們的主要融資方式是成本低廉卻不靈活的債務,

把獲得的現金大部分返還給了股東。然而奇怪的是,五大科技巨頭採取了相反的做法。它們總共擁有 3300 億美元的淨現金(現金減去負債),這是它們總現金流的兩倍。

該麼多的現金,遠遠超過了科技公司和製藥公司傳統的現金緩衝儲備——這些公司缺乏有形資產,因此需要一些現金作為資產。但早期的五個科技巨頭(思科、英特爾、甲骨文,

高通和德州儀器)自 1996 年以來,囤積的現金平均比例僅為1. 3 倍。

隨著五大科技公司的利潤飆升,它們囤積的現金還會越來越多。五家公司都有向股東返還現金的政策。例如,穀歌和Facebook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支付股息,但是提供了小型的回購計畫,儘管沒有截止期限。

蘋果會支付股息,也有一筆預算來回購股份,截止日期是 2019 年。考慮到這些回購計畫,並綜合分析師的利潤預測,到 2020 年,它們的淨現金總和將達到 6800 億美元,是總現金流的三倍。即使亞馬遜現在的淨現金較少,屆時也將達到 500 億美元。

出現這種現金囤積的一個原因是稅收:這五家公司的現金總額中,有80%是在海外,因此推遲了在把利潤匯回國的時候需要支付的稅款。如果將這筆現金的一半匯回國,可能需要繳納 500 億美元的稅金。合理避稅倒也不會受到鄙視,但它已經成為了這些公司不整頓資產負債表的一個藉口。

它們的現金緩衝儲備遠遠超過了緩解衝擊(例如金融崩潰或駭客攻擊)所需要的規模。熊彼特設計了一個“壓力測試”,假定員工獲得的報酬全是現金而非股票,公司支付了所有賦稅以及監管和訴訟索賠。還付清了一年期的合同規定支出——例如蘋果必須向零件供應商支付 290 億美元。扣除這些開銷之後,五大科技巨頭到 2020 年仍將擁有 3800 億美元的淨現金。

投資也用不光這些現金。五大科技巨頭去年共投入 1000 億美元用於研發和資本性支出,這個數字是 10 年前的三倍。大量資金流入了資料中心、軟體、新建的總部和天馬行空的項目,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和長生不老的藥物。如果這些公司想要花費掉它們正在積累的現金流量,那麼到 2020 年,它們的年投資額需要達到近 3000 億美元才行。

這個數字是全球風險投資行業每年投資額的兩倍多。是Netflix、Uber和特斯拉每年燒錢總量的 51 倍(這三家公司都很善於燒錢)。而且還是五大巨頭平均每年收購新技術和新產品所用現金額的 37 倍。比如Facebook在 2014 年斥資 190 億美元收購消息服務WhatsApp,穀歌在 2007 年斥資 31 億美元收購廣告公司DoubleClick。

這些公司囤積現金僅僅是因為其掌舵人是超級富豪,思維跳躍,不遵守任何規則嗎?這不太可能。蘋果和微軟的CEO都不再是創始人了。谷歌的管理層非常務實,所以才會在 2015 年任命摩根士丹利的前大佬露絲·波拉特(Ruth Porat)當首席財務官,以加強公司管控。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可能很願意亞馬遜向股東支付股息——由於沒有什麼股息,他每年出售自己手上 10 億美元的股票,以便獲得資金,注入到他的太空火箭公司。

以後會怎麼樣?

如果進行稅法改革,這種現金囤積現象可能就會結束。成立較早的蘋果和微軟公司將會一次性地為股東發放大量現金。亞馬遜、穀歌和Facebook則會選擇合理的框架,隨著其利潤飆升,向股東返還現金。

但也許這些公司喜歡它們的巨額保險單。五大巨頭從外面看氣派十足,但在內部,它們可能擔心自己落於人後或者監管加嚴。反壟斷機構對它們的敵意越來越大。僅僅在五年前,Facebook和穀歌在從桌面向移動設備轉移時,還不是那麼一帆風順。這兩家公司對廣告依賴很深,廣告在它們銷售額中占到了85%。蘋果的健康狀況取決於最新款的iPhone,亞馬遜的利潤空間微薄,而微軟的利潤也沒有什麼長進。

如果收益確實像預期的那樣飆升,那麼五大科技巨頭可能就會大舉收購媒體、汽車或硬體企業,對業務進行多元化。但是它們可能也擔心利潤未必像華爾街現在預期的那麼高。無論如何,對於這張讓矽谷在晚上能安心入睡的 3300 億美元“安全毯”,投資者都應該多加留意。

如果將這筆現金的一半匯回國,可能需要繳納 500 億美元的稅金。合理避稅倒也不會受到鄙視,但它已經成為了這些公司不整頓資產負債表的一個藉口。

它們的現金緩衝儲備遠遠超過了緩解衝擊(例如金融崩潰或駭客攻擊)所需要的規模。熊彼特設計了一個“壓力測試”,假定員工獲得的報酬全是現金而非股票,公司支付了所有賦稅以及監管和訴訟索賠。還付清了一年期的合同規定支出——例如蘋果必須向零件供應商支付 290 億美元。扣除這些開銷之後,五大科技巨頭到 2020 年仍將擁有 3800 億美元的淨現金。

投資也用不光這些現金。五大科技巨頭去年共投入 1000 億美元用於研發和資本性支出,這個數字是 10 年前的三倍。大量資金流入了資料中心、軟體、新建的總部和天馬行空的項目,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和長生不老的藥物。如果這些公司想要花費掉它們正在積累的現金流量,那麼到 2020 年,它們的年投資額需要達到近 3000 億美元才行。

這個數字是全球風險投資行業每年投資額的兩倍多。是Netflix、Uber和特斯拉每年燒錢總量的 51 倍(這三家公司都很善於燒錢)。而且還是五大巨頭平均每年收購新技術和新產品所用現金額的 37 倍。比如Facebook在 2014 年斥資 190 億美元收購消息服務WhatsApp,穀歌在 2007 年斥資 31 億美元收購廣告公司DoubleClick。

這些公司囤積現金僅僅是因為其掌舵人是超級富豪,思維跳躍,不遵守任何規則嗎?這不太可能。蘋果和微軟的CEO都不再是創始人了。谷歌的管理層非常務實,所以才會在 2015 年任命摩根士丹利的前大佬露絲·波拉特(Ruth Porat)當首席財務官,以加強公司管控。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可能很願意亞馬遜向股東支付股息——由於沒有什麼股息,他每年出售自己手上 10 億美元的股票,以便獲得資金,注入到他的太空火箭公司。

以後會怎麼樣?

如果進行稅法改革,這種現金囤積現象可能就會結束。成立較早的蘋果和微軟公司將會一次性地為股東發放大量現金。亞馬遜、穀歌和Facebook則會選擇合理的框架,隨著其利潤飆升,向股東返還現金。

但也許這些公司喜歡它們的巨額保險單。五大巨頭從外面看氣派十足,但在內部,它們可能擔心自己落於人後或者監管加嚴。反壟斷機構對它們的敵意越來越大。僅僅在五年前,Facebook和穀歌在從桌面向移動設備轉移時,還不是那麼一帆風順。這兩家公司對廣告依賴很深,廣告在它們銷售額中占到了85%。蘋果的健康狀況取決於最新款的iPhone,亞馬遜的利潤空間微薄,而微軟的利潤也沒有什麼長進。

如果收益確實像預期的那樣飆升,那麼五大科技巨頭可能就會大舉收購媒體、汽車或硬體企業,對業務進行多元化。但是它們可能也擔心利潤未必像華爾街現在預期的那麼高。無論如何,對於這張讓矽谷在晚上能安心入睡的 3300 億美元“安全毯”,投資者都應該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