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如今“兩個天堂”是否在拉開距離?小錢頻道

過蟈/文

外資退潮後的蘇州尷尬

表姐在蘇州工業園區中心地段的樓盤租不出去。

這是一棟堪比“城市樓王”的高端綜合體,物業費高達11元每平米。五星級酒店的大堂,高端的裝修品質、全配的家居家電,即便如此仍難掩“樓王”寂寞。租客看之寥寥,仲介也不熱心,只因租金高到尷尬——平均一房8000元/月的房租,可以租到上海碧雲同類型的涉外公寓。表姐打算降租金加速出租,但在工業園區一房租金平均3000元的市場下,沒有壯士斷腕的降價,
也很難出租。

就在幾年前,這棟樓還是很耀眼的:地鐵口的地段,奢侈品集合的商場,名目繁多的高端餐飲,以及西裝革履經常出入的外籍高管。——在“樓王”難租的局面背後,是蘇州外資大幅撤退的事實:大量外籍高管回國,高端租賃需求遇冷。

2017年1月,全球硬碟市場最大製造商——希捷宣佈關閉蘇州工廠。這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除了希捷之外,近兩年選擇關閉蘇州工廠的有諾基亞、蘋果、小米代工廠、聯建科技等企業。

從2005年到2015年,蘇州的GDP已由十年前的全國前五退步至前七。

與GDP相應的還有人口增速的放緩:

在2010年前的十年裡,蘇州的人口增量甚至超越深圳,然後在2011年之後人口增量迅速放緩。人口增速與GDP增速密不可分。儘管速度放緩,但在經濟、人口總量上還是具有優勢,是中國城市萬億俱樂部的明星成員。由於很多土地都用作廠房,土地供應量小。蘇州在“低庫存”之下2015年開始暴漲。

但這個發展可持續嗎?

蘇州的租金行情一直溫吞水。即便行情最好的工業園區核心地段的租金也一直穩定在一房2500-3000元/月,

這些年來沒漲過。但房價卻增速陡峭,從2015年初到現在,園區房價已翻倍。

沒有強大的租賃後盾,資產只是紙上數字。少有人租,就少有人接盤。因為你房子的接盤俠都是從租客而來的。

為何租客不夠,為何租金難漲?——沒那麼多人,租房需求不旺盛;沒那麼多錢,租不起——蘇州人口已過千萬,GDP已逾萬億,那麼真實的情況是,需求還是有的,經濟也不錯,

但近年來收入水準並沒有明顯提升。

租金不僅是租金,它反映了一座城市經濟最真實的面貌——幫我們衡量所投資城市、物業的真實水準,只有供不應求的租賃,才有供不應求的轉手。否則,就是泡沫追趕泡沫的遊戲。

兩個天堂的租金指標

2009年從蘇州剛到杭州,翻看杭州城市規劃,被“大躍進”蒙圈:十大新城,100個綜合體。不像蘇州有明確的城市發展軌跡。在過去的八年裡,杭州的城市發展軌跡總是飄忽不定,每年樓市風口都不一樣。2009年的下沙,2012年的橋西,2014年的申花,2015年的未來科技城……哪裡都在發展,但炒作成分很大。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也很紊亂,市場商戶管理不善。那時的杭州,真像一座爛尾的城市。

樓市發展飄忽,房價起起伏伏,但租金卻一直水漲船高。有些熟稔的投資客,一到某個區域就知道未來租客是誰,以及誰會接盤:

濱江租給產業IT狗或者淘寶小網紅,月租5000左右;城西租給文創廣告人,月租4000左右;下沙租給剛畢業的小白領,1500-2000左右;未來科技城,阿裡巴巴和海歸創業……當然也有乏人問津的板塊,但房價也是長三角的窪地,買得起就得等得起。與蘇州工業園區可對標的濱江,在2016年租金行情就上漲了30%。這背後,不僅是資產價格上漲,更在於居民收入水準的增長。

由於供應不足,蘇州板塊價差也比較小——蘇州相城區高鐵北附近的住宅都幾近2萬,與工業園區的價差僅為2倍,普漲普跌。

杭州由於前些年土地供應量大,中心與近郊的板塊價差要在3-4倍左右:剛上班沒錢,那就買近郊,時間換空間;大面積改善的,有中心豪宅。不同的板塊段位,吸納了不同經濟結構的人群,你有你的豪車,我有我的地鐵,只要是理性購房,總有一款適合你。

可以說,過去蘇州政府靠“二產”有錢不必依賴土地財政,杭州政府熬“三產”“沒錢”過度依賴土地財政,造就了現在截然不同的樓市。但伴隨“退二進三”的轉型策略,蘇州會有越來越多的廠房搬遷,土地用作住宅。蘇州也將會走“結構性行情”:板塊分化、個案分化。沒有收入增長的支持,房價也後繼乏力。

蘇南模式PK新溫州模式

蘇州《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6年蘇州GDP仍保持7.5%的高增長。這個速度已被杭州以10%高歌猛進的速度一路拋下。《蘇州日報》更是以大幅報導,聚焦杭州經濟的迅速發展。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雖是句俗語,但事實上,這兩個城市是互相看不上。杭州保持著南宋遺都的風骨,蘇州則一直努力學習上海。雖然一個省會城市,一個地級市沒有可比性。可蘇州已是中國萬億俱樂部元老,而杭州則在2015年剛剛邁進。且在經濟總量、人口規模上,蘇州還是大於杭州。

這兩個都以文化山水、園林景觀著稱的城市,都愛品茶,尚風雅,好絲綢,重讀書。但並不手把手,也不一道走,而像兩個相輕的老派文人,相互客套,又互不關照。

在外資拉動的風口,蘇州的地理位置更具吸引力;而在當下消費升級的當口,杭州則更具潛力。這也是“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的交互更替、轉化。

蘇州掉隊的背後實則是“蘇南模式”的瓶頸:“蘇南模式”,是由費孝通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就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而“先工業化,後市場化”則意味著背後需要一個強勢政府,通過資源協調、政策扶持等各方面,用“有形之手”來培育企業,培育市場。

2015年誠品書店在蘇州金雞湖畔開業。2010年,在和臺灣誠品的前期合作中,對方談到工業園區管委會的認真與堅持,從2005年開始每年必到臺灣誠品作簡報,邀請其在園區投資。而誠品也是基於感動與信任,最後在金雞湖邊打造了大陸第一家誠品。當年,誠品也是希望通過蘇州市場進軍大陸,包括杭州、上海、南京等多個城市。其中在和杭州的對接中,卻並不順利。給予的土地資源,要麼偏遠,要麼環境差。最終誠品在全國的矚目下,在金雞湖邊熱烈開業;而杭州,卻自發遍佈起了各類文藝的體驗書店。

強有力的政府干預,“有形之手”的積極作為,為蘇州開啟了黃金二十年——也是工業園區為代表的二十年。但,這個模式在互聯網的時代裡,卻開始遇到天花板——強政府背後,必定是一個“小社會”:民間活力不足,創新機制不夠,限制了居民收入增長。這恰恰與互聯網精神背道而馳!

因為互聯網,就是重視分享、創新與平臺。這需要市場的 “無形”和“無為”。

杭州的“新溫州模式”似乎更適應這個時代。傳統的溫州模式是通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有形之手”相對弱勢,民間資本力量強大。

而“新溫州模式”,則是既有“無為”,也有干預。不會大包大攬幫外資拿資源,允許各類小而美的三產遍地開花,對高新企業鼎力扶持政策傾斜。2015年,杭州文創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2.2%。這也是多年三產孕育,一朝消費升級後的成果。

蘇州要學習的,就是——放開與開放。誰崛起誰凋敝,市場自會有選擇,沒有人是上帝。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說,中國經濟奇跡的奧秘在於地區間的經濟競爭,而正是這些競爭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奇跡。在城市的運營上,當地政府的“作為”與“無為”至關重要,既要學儒家積極入市,又要學道家無為之治。儒道合一的城市,才是好城市。不是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每年樓市風口都不一樣。2009年的下沙,2012年的橋西,2014年的申花,2015年的未來科技城……哪裡都在發展,但炒作成分很大。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也很紊亂,市場商戶管理不善。那時的杭州,真像一座爛尾的城市。

樓市發展飄忽,房價起起伏伏,但租金卻一直水漲船高。有些熟稔的投資客,一到某個區域就知道未來租客是誰,以及誰會接盤:

濱江租給產業IT狗或者淘寶小網紅,月租5000左右;城西租給文創廣告人,月租4000左右;下沙租給剛畢業的小白領,1500-2000左右;未來科技城,阿裡巴巴和海歸創業……當然也有乏人問津的板塊,但房價也是長三角的窪地,買得起就得等得起。與蘇州工業園區可對標的濱江,在2016年租金行情就上漲了30%。這背後,不僅是資產價格上漲,更在於居民收入水準的增長。

由於供應不足,蘇州板塊價差也比較小——蘇州相城區高鐵北附近的住宅都幾近2萬,與工業園區的價差僅為2倍,普漲普跌。

杭州由於前些年土地供應量大,中心與近郊的板塊價差要在3-4倍左右:剛上班沒錢,那就買近郊,時間換空間;大面積改善的,有中心豪宅。不同的板塊段位,吸納了不同經濟結構的人群,你有你的豪車,我有我的地鐵,只要是理性購房,總有一款適合你。

可以說,過去蘇州政府靠“二產”有錢不必依賴土地財政,杭州政府熬“三產”“沒錢”過度依賴土地財政,造就了現在截然不同的樓市。但伴隨“退二進三”的轉型策略,蘇州會有越來越多的廠房搬遷,土地用作住宅。蘇州也將會走“結構性行情”:板塊分化、個案分化。沒有收入增長的支持,房價也後繼乏力。

蘇南模式PK新溫州模式

蘇州《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6年蘇州GDP仍保持7.5%的高增長。這個速度已被杭州以10%高歌猛進的速度一路拋下。《蘇州日報》更是以大幅報導,聚焦杭州經濟的迅速發展。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雖是句俗語,但事實上,這兩個城市是互相看不上。杭州保持著南宋遺都的風骨,蘇州則一直努力學習上海。雖然一個省會城市,一個地級市沒有可比性。可蘇州已是中國萬億俱樂部元老,而杭州則在2015年剛剛邁進。且在經濟總量、人口規模上,蘇州還是大於杭州。

這兩個都以文化山水、園林景觀著稱的城市,都愛品茶,尚風雅,好絲綢,重讀書。但並不手把手,也不一道走,而像兩個相輕的老派文人,相互客套,又互不關照。

在外資拉動的風口,蘇州的地理位置更具吸引力;而在當下消費升級的當口,杭州則更具潛力。這也是“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的交互更替、轉化。

蘇州掉隊的背後實則是“蘇南模式”的瓶頸:“蘇南模式”,是由費孝通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就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而“先工業化,後市場化”則意味著背後需要一個強勢政府,通過資源協調、政策扶持等各方面,用“有形之手”來培育企業,培育市場。

2015年誠品書店在蘇州金雞湖畔開業。2010年,在和臺灣誠品的前期合作中,對方談到工業園區管委會的認真與堅持,從2005年開始每年必到臺灣誠品作簡報,邀請其在園區投資。而誠品也是基於感動與信任,最後在金雞湖邊打造了大陸第一家誠品。當年,誠品也是希望通過蘇州市場進軍大陸,包括杭州、上海、南京等多個城市。其中在和杭州的對接中,卻並不順利。給予的土地資源,要麼偏遠,要麼環境差。最終誠品在全國的矚目下,在金雞湖邊熱烈開業;而杭州,卻自發遍佈起了各類文藝的體驗書店。

強有力的政府干預,“有形之手”的積極作為,為蘇州開啟了黃金二十年——也是工業園區為代表的二十年。但,這個模式在互聯網的時代裡,卻開始遇到天花板——強政府背後,必定是一個“小社會”:民間活力不足,創新機制不夠,限制了居民收入增長。這恰恰與互聯網精神背道而馳!

因為互聯網,就是重視分享、創新與平臺。這需要市場的 “無形”和“無為”。

杭州的“新溫州模式”似乎更適應這個時代。傳統的溫州模式是通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有形之手”相對弱勢,民間資本力量強大。

而“新溫州模式”,則是既有“無為”,也有干預。不會大包大攬幫外資拿資源,允許各類小而美的三產遍地開花,對高新企業鼎力扶持政策傾斜。2015年,杭州文創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2.2%。這也是多年三產孕育,一朝消費升級後的成果。

蘇州要學習的,就是——放開與開放。誰崛起誰凋敝,市場自會有選擇,沒有人是上帝。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說,中國經濟奇跡的奧秘在於地區間的經濟競爭,而正是這些競爭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奇跡。在城市的運營上,當地政府的“作為”與“無為”至關重要,既要學儒家積極入市,又要學道家無為之治。儒道合一的城市,才是好城市。不是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