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掌握一技術,彈道導彈彈頭可大氣層重返,防衛省對此很器重

目前,日本開發碳複合材料技術,能夠解決彈道導彈彈頭重返大氣層的防熱問題,有觀點認為這不是單純為了發射衛星,因為衛星不存在以高超音速重返大氣層的問題。所以本帳號有正義的軍事專家道認為,

日本有能力以現有的運載火箭技術為基礎,發展彈道導彈。

從純純粹粹的技術角度分析,日本憑藉現在已經掌握的火箭技術,不僅能造出短程彈道導彈,甚至連洲際彈道導彈也能開發。比如,日本現有兩座航太中心,

種子島航太中心和鹿兒島航太中心都位於日本南部,假如日本的彈道導彈在這兩座航太中心試射,那麼其彈道導彈還是很有威力的。

那麼,大氣層再入技術,都有什麼要點可以用來把握、品味與研究呢。彈道導彈彈頭在再入大氣層時,速度通常達到4.3-7.3千米/秒,

由於受到氣動力和氣動加熱作用,其表面溫度達數千開氏度,駐點處可達8000~10000開而形成“熱障”。如此高的溫度,不要說用普通的金屬材料製成的彈頭殼體難以承受,即使彈頭殼體上再敷上一層耐高溫燒蝕的保護層,也難免被熔化。

後來,一個美國人W.kaier在實驗室設計了一個帶長長的碳纖維鼻錐,

彈道導彈彈頭在再入大氣層時,彈頭表面溫度達數千開氏度,碳纖維鼻錐氣化形成一層氣膜泡流經彈頭表面,帶走熱量,從而保護了彈殼過熱,解決了彈頭再入大氣層耐高溫材料的大問題,由於這是西方技術,所以嚴密封鎖這種“氣膜冷卻技術”。

所有圖片均以美相關技術示例,勿怪

由於日本的材料技術取得了突破,日本防衛省也很器重這種技術,一直希望“開發遠端彈道導彈”,但是進程總被一些因素阻攔,至今未能獲得通過。但是,這不代表日本不具備彈道導彈研發製造能力,如果未來有大事刺激了他們,那麼他們的計畫可能會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