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聆聽古絲路上遠去的駝鈴聲

西元前3千紀晚期的蛇紋錐形瓶,現藏沙特國家博物館。 資料圖片

沙特國家博物館館藏的人形石碑,距今約6000年。 資料圖片

西元1世紀的金面具,出土于泰伊城外一座大型王室墓葬,現藏沙特國家博物館。 資料圖片

沙特國王大學考古系收藏的刻銘銅板,出土於瓦德神廟。 資料圖片

與聲名顯赫、光彩熠熠的世界著名博物館藏品相比,

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出土文物,或許有點不那麼引人注目。不過,即使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盧浮宮的創想——盧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兩個特展“同框”,“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依然很不一般。

3月16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沙特國王薩勒曼一起,來到了這個展覽。兩位元首共同乘坐電瓶車參觀展覽,

這給現場講解員、來自國家博物館的翟勝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憶說,當講解到克爾白大門和出土于沙特的中國古瓷器碎片等展品時,兩位領導人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2016年12月20日,當這個展覽正式開幕時,沙烏地阿拉伯駐華大使圖爾基·艾勒馬迪,以及中國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李華新,分別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有網友在觀看“阿拉伯之路”展後,寫下一首《足跡》,

其中有這樣幾句詩:一塊塊阿拉伯文的墓碑、銘文/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石雕頭像/凝視著當今這個世界/試圖要告訴我們1000多年前他們的想法/阿拉伯的香料、橡膠/中國的陶瓷、絲綢/留在了穆斯林的朝聖之路上/也留在了東方中國的絲綢之路間。

“阿拉伯之路”,用這樣一種特別方式,將遙遠的神秘古國帶進中國,也讓國人走近了它,打開“一帶一路”上這個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古國。

“恰逢其時”的展覽

作為沙烏地阿拉伯最重要的古代文化展覽,“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曾先後巡展於法國、西班牙、俄羅斯、德國、美國等國的著名博物館,吸引了超過400萬人次參觀。此次,是到中國的首展。

“本次展覽是在中國和沙特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背景下舉辦的。兩國各領域合作得到進一步深化,不僅限於經濟和商業合作,還擴大到文化合作。”圖爾基大使的這番表述,提供了一個景深。

李華新大使也用“恰逢其時”四個字,來描述此次展覽的意義。

2016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事訪問。其間,雙方簽署了一系列重要協定,共同宣佈建立中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同意推動文明對話,加強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包容互鑒,擴大兩國在文化、教育、新聞、衛生、科研、旅遊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沙特或許仍然帶有天方夜譚般的神秘。”李華新大使在致辭中說,“我相信,這次展覽中豐富而精美的展品,必將增進中國觀眾對沙特悠久歷史和古老文物的瞭解。”

最早“發現”阿拉伯半島古代歷史的,或許是阿拉伯的詩人們。他們的詩句中往往記錄著古老的廢墟或遺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沙特在阿拉伯半島開展了廣泛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一批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由此從沙漠荒丘中揭示出來,一件件珍貴的古代遺產得以重見天日。

此次展出的466件(組)考古與文化遺物,均來自沙烏地阿拉伯15個博物館的珍藏,是過去40年間沙烏地阿拉伯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的重要成果,文物的時代跨度,自10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開始,經史前時期、前伊斯蘭時期、伊斯蘭時期,直至近現代沙特王國的誕生。

“大量文物出土於歷代絲綢之路、香料之路、朝聖之路沿線,它們是阿拉伯本土文化與半島內外的東、西方文化之間發生交流和互動的重要物證。”翟勝利介紹說。

被“顛覆”的認知

在阿拉伯語中,“沙特”的詞源是“幸福” ,“阿拉伯”是“逐水草而居的人”。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人們對這片“幸福”地方的想像,或是“富得流油”,或停留在《一千零一夜》帶來的神秘中。

“近年來,很少有考古發現,能像‘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展示的文物一樣,顛覆人們對於一個地區古代歷史的認識。”這是展覽“前言”的第一句話。

被“顛覆”的,首先是阿拉伯地區的環境。“以前,一提沙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沙漠。看完展覽,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民族。”沙特某駐華機構員工王凱就感覺很意外。不少觀眾也笑稱,原來我們知道的,可能是一個“假的阿拉伯”。

2012年,牛津大學在沙烏地阿拉伯啟動了古沙漠專案,研究半島氣候變遷。科學家說,有充分的古生物學與考古學證據支持這個半島上曾經存在過哺乳動物!整個史前時期,阿拉伯半島的氣候遠比今天濕潤,完全是一個綠色的阿拉伯,河流縱橫,湖泊遍佈,人口得以散佈與擴張,這使得它成為連接非洲與亞歐大陸的關鍵樞紐。

這個判斷,與此次展覽中的考古學家發現的大量舊時器時代遺存正好對應。

在展覽的“史前時期的考古發現”中,有件石馬殘片。有考古學家認為,這匹馬的肩部突脊裝飾其實是早期的韁繩,是馬被馴化的證據之一。此前的普遍說法認為,馬的馴化起源於大約6000年前的歐亞大陸草原。這一文物的出土,很可能會改變人們對於馬的馴化歷史的認識。

阿裡·易蔔拉欣·哈班教授長期從事沙烏地阿拉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在3月16日下午中沙兩國元首參觀“阿拉伯之路”展時,他是另一名講解員。他曾在“國博講堂”做過《沙特王國的古代文明》專題演講。他告訴上百位聽眾,在考古學家的努力之下,越來越多重要的考古發現被揭示出來,“但人們對阿拉伯半島地區的瞭解和探求才剛剛開始。”

確實如此。走進展廳,那栩栩如生的人形石碑,無聲地講述著古阿拉伯人的宗教儀式場景;出土于歐拉泰馬的陶器和銘文,生動地展示著獨具特色的語言和藝術魅力;瑪甸沙勒香爐和格拉的隨葬金飾,述說著曾經的繁榮景象;精美的拉巴哈玻璃燒瓶,象徵著朝聖之路上的貿易不斷。如果說,卡耶特·法奧雕像和壁畫,反映了兼收並蓄的風格,那麼塔魯特島的綠泥石容器,則呈現出開放包容的氣質……用王凱的話說,真是“開了眼”,“展出的文物有著強烈的地域特色,這恰恰體現了沙特地處絲綢之路中端、位於東西方文明交匯地帶獨特的文化區位。”

穿越千年的“絲路”

中沙之間雖然遠隔萬水千山,但自古以來,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將雙方連接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西元15世紀鄭和率大型船隊曾七下西洋並到訪阿拉伯半島。從策展人那裡瞭解到,為了做好在中國的首秀,沙特方面特意增添了100多件反映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包括一些精美陶瓷。

關於古絲綢之路,我們並不陌生。而此次“阿拉伯之路”展中那條由出土文物敘述的“香料之路”,讓我們又聽到了那條商貿之路上的駝鈴迴響。

在古代,阿拉伯半島南部是世界上唯一的乳香、沒(音同“莫”)藥種植地和貿易區。隨著香料產業的發展,錯綜複雜的貿易網路開始興起,香料之路應運而生,沿途之上的綠洲、城鎮、驛站也隨之興起。

與此同時,來自域外乃至印度、中國或其它遠東國家的奢侈品貿易也絡繹不絕。西元7世紀,伊斯蘭時期開始後,麥加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宗教中心和精神聖地,曾經的香料之路逐漸被始自敘利亞、埃及、伊拉克、波斯等地的麥加朝聖之路所取代。

1988年夏季,沙特考古學家在泰伊城外發現了一座大型王室墓葬,可追溯至西元1世紀。墓主人為一名年輕女孩,墓床的支腳被做成穿著典型希臘服飾的女性形象。同墓出土的隨葬品還包括普遍見於希臘墓葬的金面具和金手套。考古學家說,這表明泰伊地區的居民曾經與地中海區域保持著密切商業往來。

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大約同期,西元前1世紀,來自阿拉伯的船隻已經到達中國的南部地區,而中國的商人也已經到達阿拉伯半島南部紅海東海岸。除阿拉伯半島外,東南亞各地也大量出產香料,與東南亞及阿拉伯半島香料貿易的加強,也促進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陶瓷、香料、橡膠、絲綢等商品貿易在中國與阿拉伯之間就此展開。

阿裡·易蔔拉欣·哈班教授在演講時說:“文化間的交流時有發生,有時持續不斷並跨度廣遠。交流為彼此帶來了文化面貌的變化、技術方法的轉變和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是的,正是通過不斷的文化交流,人們才能穿越古今,找到打開彼此的文化方式,一起走向那條和平、繁榮之路。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7日 22 版)

(責編:周雯、周恬)

提供了一個景深。

李華新大使也用“恰逢其時”四個字,來描述此次展覽的意義。

2016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事訪問。其間,雙方簽署了一系列重要協定,共同宣佈建立中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同意推動文明對話,加強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包容互鑒,擴大兩國在文化、教育、新聞、衛生、科研、旅遊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沙特或許仍然帶有天方夜譚般的神秘。”李華新大使在致辭中說,“我相信,這次展覽中豐富而精美的展品,必將增進中國觀眾對沙特悠久歷史和古老文物的瞭解。”

最早“發現”阿拉伯半島古代歷史的,或許是阿拉伯的詩人們。他們的詩句中往往記錄著古老的廢墟或遺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沙特在阿拉伯半島開展了廣泛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一批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由此從沙漠荒丘中揭示出來,一件件珍貴的古代遺產得以重見天日。

此次展出的466件(組)考古與文化遺物,均來自沙烏地阿拉伯15個博物館的珍藏,是過去40年間沙烏地阿拉伯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的重要成果,文物的時代跨度,自10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開始,經史前時期、前伊斯蘭時期、伊斯蘭時期,直至近現代沙特王國的誕生。

“大量文物出土於歷代絲綢之路、香料之路、朝聖之路沿線,它們是阿拉伯本土文化與半島內外的東、西方文化之間發生交流和互動的重要物證。”翟勝利介紹說。

被“顛覆”的認知

在阿拉伯語中,“沙特”的詞源是“幸福” ,“阿拉伯”是“逐水草而居的人”。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人們對這片“幸福”地方的想像,或是“富得流油”,或停留在《一千零一夜》帶來的神秘中。

“近年來,很少有考古發現,能像‘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展示的文物一樣,顛覆人們對於一個地區古代歷史的認識。”這是展覽“前言”的第一句話。

被“顛覆”的,首先是阿拉伯地區的環境。“以前,一提沙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沙漠。看完展覽,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民族。”沙特某駐華機構員工王凱就感覺很意外。不少觀眾也笑稱,原來我們知道的,可能是一個“假的阿拉伯”。

2012年,牛津大學在沙烏地阿拉伯啟動了古沙漠專案,研究半島氣候變遷。科學家說,有充分的古生物學與考古學證據支持這個半島上曾經存在過哺乳動物!整個史前時期,阿拉伯半島的氣候遠比今天濕潤,完全是一個綠色的阿拉伯,河流縱橫,湖泊遍佈,人口得以散佈與擴張,這使得它成為連接非洲與亞歐大陸的關鍵樞紐。

這個判斷,與此次展覽中的考古學家發現的大量舊時器時代遺存正好對應。

在展覽的“史前時期的考古發現”中,有件石馬殘片。有考古學家認為,這匹馬的肩部突脊裝飾其實是早期的韁繩,是馬被馴化的證據之一。此前的普遍說法認為,馬的馴化起源於大約6000年前的歐亞大陸草原。這一文物的出土,很可能會改變人們對於馬的馴化歷史的認識。

阿裡·易蔔拉欣·哈班教授長期從事沙烏地阿拉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在3月16日下午中沙兩國元首參觀“阿拉伯之路”展時,他是另一名講解員。他曾在“國博講堂”做過《沙特王國的古代文明》專題演講。他告訴上百位聽眾,在考古學家的努力之下,越來越多重要的考古發現被揭示出來,“但人們對阿拉伯半島地區的瞭解和探求才剛剛開始。”

確實如此。走進展廳,那栩栩如生的人形石碑,無聲地講述著古阿拉伯人的宗教儀式場景;出土于歐拉泰馬的陶器和銘文,生動地展示著獨具特色的語言和藝術魅力;瑪甸沙勒香爐和格拉的隨葬金飾,述說著曾經的繁榮景象;精美的拉巴哈玻璃燒瓶,象徵著朝聖之路上的貿易不斷。如果說,卡耶特·法奧雕像和壁畫,反映了兼收並蓄的風格,那麼塔魯特島的綠泥石容器,則呈現出開放包容的氣質……用王凱的話說,真是“開了眼”,“展出的文物有著強烈的地域特色,這恰恰體現了沙特地處絲綢之路中端、位於東西方文明交匯地帶獨特的文化區位。”

穿越千年的“絲路”

中沙之間雖然遠隔萬水千山,但自古以來,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將雙方連接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西元15世紀鄭和率大型船隊曾七下西洋並到訪阿拉伯半島。從策展人那裡瞭解到,為了做好在中國的首秀,沙特方面特意增添了100多件反映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包括一些精美陶瓷。

關於古絲綢之路,我們並不陌生。而此次“阿拉伯之路”展中那條由出土文物敘述的“香料之路”,讓我們又聽到了那條商貿之路上的駝鈴迴響。

在古代,阿拉伯半島南部是世界上唯一的乳香、沒(音同“莫”)藥種植地和貿易區。隨著香料產業的發展,錯綜複雜的貿易網路開始興起,香料之路應運而生,沿途之上的綠洲、城鎮、驛站也隨之興起。

與此同時,來自域外乃至印度、中國或其它遠東國家的奢侈品貿易也絡繹不絕。西元7世紀,伊斯蘭時期開始後,麥加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宗教中心和精神聖地,曾經的香料之路逐漸被始自敘利亞、埃及、伊拉克、波斯等地的麥加朝聖之路所取代。

1988年夏季,沙特考古學家在泰伊城外發現了一座大型王室墓葬,可追溯至西元1世紀。墓主人為一名年輕女孩,墓床的支腳被做成穿著典型希臘服飾的女性形象。同墓出土的隨葬品還包括普遍見於希臘墓葬的金面具和金手套。考古學家說,這表明泰伊地區的居民曾經與地中海區域保持著密切商業往來。

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大約同期,西元前1世紀,來自阿拉伯的船隻已經到達中國的南部地區,而中國的商人也已經到達阿拉伯半島南部紅海東海岸。除阿拉伯半島外,東南亞各地也大量出產香料,與東南亞及阿拉伯半島香料貿易的加強,也促進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陶瓷、香料、橡膠、絲綢等商品貿易在中國與阿拉伯之間就此展開。

阿裡·易蔔拉欣·哈班教授在演講時說:“文化間的交流時有發生,有時持續不斷並跨度廣遠。交流為彼此帶來了文化面貌的變化、技術方法的轉變和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是的,正是通過不斷的文化交流,人們才能穿越古今,找到打開彼此的文化方式,一起走向那條和平、繁榮之路。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7日 22 版)

(責編:周雯、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