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黃少強:嶺南畫派的“民之呼聲”

黃少強

從富家子弟到 意氣風發的進步青年

4月7日,記者來到黃少強的故里,臨近村邊,看到路中央掛著“歡迎來到黃少強故鄉”的宣傳條幅,意味著黃少強已成為家鄉人為之自豪的重要人物。

民風淳樸的小江村,與廣府地區很多舊村落並無特別之處,村裡的村居、祠堂、公園錯落有致,泛著古樸的味道。黃少強的故事早已被村民朗朗上口,黃少強故居就在村居內一處不起眼的地方,這裡便是他出生及人生謝幕的起點和終點。

黃少強故居。

黃少強,名宜仕,字少強,1901年出生在村裡一戶書香世家,祖父做過官,家族的生意做得較大,開拓到佛山、廣州、香港等地,祖父希望孫兒日後走上仕途,請來當地多位名師悉心傳授國學,後又去香港接受西方教育,但黃少強最喜歡的還是畫畫,先後從師於嶺南畫派“二高”(高奇峰、高劍父)、留美女畫家劉博文,甚至遠赴上海拜師劉海粟,多種學識的交融令黃少強比很多畫家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

他筆耕不輟數十年以筆記形式,留下500多首詩詞,他所創作的大部分畫作,都以古文詩詞相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對詩書畫印的表達。

1927年,26歲的黃少強從美校畢業,在佛山精武體育會擔任繪學館館長,義務傳授會員炭相繪畫技法。《佛山精武月刊》涉及的繪圖、插圖,以及精武套路分解動作的圖畫,均出自黃少強之手。當人們看了製作精良的精武月刊後,

改變了對這群“武夫”的看法,以“文牛”相稱,擴大了精武會影響力,可見一本文化月刊改變了佛山精武會的形象。

黃少強愛恨分明,繪製精武會創始人霍元甲、精武女特使陳世超、精武會員等形象畫,推廣精武會體育精神,不遺餘力;同時,他創作的《愛而近路慘史圖》,將霍元甲與日本人比擂得勝後,被日本人用爛肺藥毒殺的事件,通過畫作形式進行大膽揭露,激發人們對日本侵略者的強烈反抗精神。

南方客書劍飄零行萬里

黃少強、何漆園、趙少昂、張坤儀、週一峰、葉少秉、容漱石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奇峰最有成就的7位入室弟子,被稱為“天風七子”。眾弟子中,黃少強生於富庶之家,常年性情憂鬱,與人甚少往來,他的作品不為取悅他人,而以自娛的態度創作。高劍父稱他為“特立獨行之士”。

有學者分析,這是源於他22歲至29歲時,祖父、父母、長女、祖母等8位至親相繼離世,

加上“宜仕”的名字,飽含祖父黃捷對他的期望,但自己的志向卻與家長心願違背,“生不成名親已死”成為黃少強生命中難以癒合的傷口,這使他早期作品常常有生離死別的苦態。

現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朱光潛曾說,當一個人遇到極大的不幸, 就不會再以自我為中心, 他會去深思整個人類的苦難。或許,黃少強便是從家庭巨大變故中,開始思考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態。

當時,在普君墟、居仁裡一帶,常有人看到一個不修邊幅的男子帶上速寫本,不停地畫街頭小販、手工藝者、賣藝人和乞丐等社會底層人群的街頭市井,並把他們的形象和遭遇帶入畫中。

1930年,29歲的黃少強作品入選教育部主辦的第一次美術展覽會,他遵師高奇峰之命,與好友何漆園、張坤儀等人赴上海參觀美展,並遊覽滬杭兩地。這是他首次離開家鄉,出外遊歷。之後的五年,他游走桂林、陽朔、平津、塞上和吳淞,拜訪齊白石、林風眠、黃賓虹和徐悲鴻在內的眾多中國畫壇名家。

九一八事變之後,促使他一改委靡哀怨的畫作主題,更在意民間疾苦,他運用西畫速寫技法,以國畫形式表現。他潛心創作了大批以“國恨家愁”為主題的畫作,比如《漁翁》、《挑夫》、《秦淮歌女》等作品表現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景,也以抗日題材畫了《抵抗之女》、《鴨綠江頭起國魂》等一批帶有戰鬥性的抗日宣傳畫。他甚至寫下“危崖欲策千里馬,鴨綠江頭起國魂”的呐喊,這股從南方人喊出的生猛陽剛的之氣,讓不少北方人無不動容。

據史料記載,黃少強還發動學生組織抗日宣傳隊。他親自領隊,在西江一帶做宣傳活動,以喚起人民抗日救國的熱情。有聽過他演講的人回憶,黃少強在肇慶時登壇主講,“熱情洋溢,聲淚俱下”,足見其堅決抗日的愛國熱忱。

1932年,黃少強的巨幅作品《洪水流民圖》參加“廣東各界國難共濟書畫展”,該作品售得二千元白銀,但他將款項全數捐獻賑災。他的行為,不僅被美術界人士高贊,也被當時政界要員所贊同。記者在一本舊時的《少強畫集》扉頁看到,林森、孫科、居覺生、于右任、戴季陶、王世傑、何香凝、蔡元培等人為其題字。

黃少強藝術館的畫板上,記錄了當時不少名人對黃少強藝術的評價。

今年初在南海官窯建成的黃少強藝術館裡,展示了不少當世名人對黃少強的評價:孫科曾題詞“藝林瑰寶”,陳樹人寫道“別開生面”,徐悲鴻對黃少強畫法的評贊:“不尚工巧,不法古人,繪形繪色,民之呼聲”。曾任民國教育部部長的蔡元培一直提倡美育思想,他對黃少強的評價是:“至性過人,是以有特殊表現善與美,固二而一者也”……

在小江村的公園裡,樹立了黃少強雕塑。

傳燈續焰美育育人

作為職業畫家,以賣畫為生,畫風或主題都會受到市場及買畫者的影響。長期以來,黃少強以自娛態度繪畫,以及長期外出遊歷,皆因家族恆產支持有關,直至1936年,黃少強在日記道出“因其三叔出走,恆產被累,全家生活走向窘境。”

黃少強的教育生涯可追溯到1925年。他在佛山精武會創設“繪學館”,次年倡設以交流繪畫為目的的“國畫觀摩會”,隨後又發起成立“佛山閨秀畫會”,妻子陳煥卿是畫會的指導老師。1933年他從佛山遷居于廣州市暫居超然坊,並在廣州紙行路的通寧道10號自辦了民間畫館,教授弟子,不收學費。廣州淪陷前夕,黃少強在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的任教因國難而被迫中斷,攜眷流亡香港。

在他短暫的生命裡,黃少強將精力投入到美術教學、創作、辦畫展等事務上。他的作品參展或舉辦個人畫展達到85次,在國內展出的地點有廣州、佛山、南海、大連、長沙、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在海外參展的地點有比利時、莫斯科、柏林、倫敦、巴黎等。

在其簡歷中1935年至1941年,是他策展、參展最頻密的時刻,僅在1937年至1938年,他在廣州、新會、湖南、廣西地區就參與策展十七場畫展;1938年至1941年,他在香港舉辦黃少強戰地歸來畫展以及民間畫會展覽達13場。

1942年香港淪陷,黃少強回鄉。由於叔父資助他的銀行帳戶被凍結,黃少強失去生活來源,貧病交加,但仍堅持辦學教畫。他的金蘭兄弟何漆園寫信,邀他參加日本軍政府組織的華南美術協會,並保證可提供經濟資助。黃少強閱信後,寫詩一首:“恥向畫壇爭席位,願從人世寫哀鴻。青燈禿管平生志,傲骨難回藝術宮”。由於不屑親筆回信,便讓兒子重抄詩稿郵寄出去。

這一年,黃少強患上肺病,又被強盜打傷。他在5月23日日記裡寫道:“我期待著我那病體的康復,好領著你們把藝術之火重燃。”但病魔還是沒有放過他。9月7日,他去世于出生的祖屋裡,正值42歲。因死後無錢買棺木,家人向鄉里兄弟籌資入葬。

他的人生儘管短暫,活著時就像一團不斷燃燒的焰火,用畫作提醒世人,不忘國恥。正如美術評論家、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李偉銘所說,在中國畫家隊伍中,像黃少強那樣終生持續不懈、一往情深地描繪市井細民的日常生活的畫家,並不多,黃少強以“到民間去,百折不回”為號召,以自己的努力為表率,吸引並激勵群體的創造激情的藝術家,更加少見。

文圖丨佛山日報記者束維

編輯丨鐘靜文

當時,在普君墟、居仁裡一帶,常有人看到一個不修邊幅的男子帶上速寫本,不停地畫街頭小販、手工藝者、賣藝人和乞丐等社會底層人群的街頭市井,並把他們的形象和遭遇帶入畫中。

1930年,29歲的黃少強作品入選教育部主辦的第一次美術展覽會,他遵師高奇峰之命,與好友何漆園、張坤儀等人赴上海參觀美展,並遊覽滬杭兩地。這是他首次離開家鄉,出外遊歷。之後的五年,他游走桂林、陽朔、平津、塞上和吳淞,拜訪齊白石、林風眠、黃賓虹和徐悲鴻在內的眾多中國畫壇名家。

九一八事變之後,促使他一改委靡哀怨的畫作主題,更在意民間疾苦,他運用西畫速寫技法,以國畫形式表現。他潛心創作了大批以“國恨家愁”為主題的畫作,比如《漁翁》、《挑夫》、《秦淮歌女》等作品表現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景,也以抗日題材畫了《抵抗之女》、《鴨綠江頭起國魂》等一批帶有戰鬥性的抗日宣傳畫。他甚至寫下“危崖欲策千里馬,鴨綠江頭起國魂”的呐喊,這股從南方人喊出的生猛陽剛的之氣,讓不少北方人無不動容。

據史料記載,黃少強還發動學生組織抗日宣傳隊。他親自領隊,在西江一帶做宣傳活動,以喚起人民抗日救國的熱情。有聽過他演講的人回憶,黃少強在肇慶時登壇主講,“熱情洋溢,聲淚俱下”,足見其堅決抗日的愛國熱忱。

1932年,黃少強的巨幅作品《洪水流民圖》參加“廣東各界國難共濟書畫展”,該作品售得二千元白銀,但他將款項全數捐獻賑災。他的行為,不僅被美術界人士高贊,也被當時政界要員所贊同。記者在一本舊時的《少強畫集》扉頁看到,林森、孫科、居覺生、于右任、戴季陶、王世傑、何香凝、蔡元培等人為其題字。

黃少強藝術館的畫板上,記錄了當時不少名人對黃少強藝術的評價。

今年初在南海官窯建成的黃少強藝術館裡,展示了不少當世名人對黃少強的評價:孫科曾題詞“藝林瑰寶”,陳樹人寫道“別開生面”,徐悲鴻對黃少強畫法的評贊:“不尚工巧,不法古人,繪形繪色,民之呼聲”。曾任民國教育部部長的蔡元培一直提倡美育思想,他對黃少強的評價是:“至性過人,是以有特殊表現善與美,固二而一者也”……

在小江村的公園裡,樹立了黃少強雕塑。

傳燈續焰美育育人

作為職業畫家,以賣畫為生,畫風或主題都會受到市場及買畫者的影響。長期以來,黃少強以自娛態度繪畫,以及長期外出遊歷,皆因家族恆產支持有關,直至1936年,黃少強在日記道出“因其三叔出走,恆產被累,全家生活走向窘境。”

黃少強的教育生涯可追溯到1925年。他在佛山精武會創設“繪學館”,次年倡設以交流繪畫為目的的“國畫觀摩會”,隨後又發起成立“佛山閨秀畫會”,妻子陳煥卿是畫會的指導老師。1933年他從佛山遷居于廣州市暫居超然坊,並在廣州紙行路的通寧道10號自辦了民間畫館,教授弟子,不收學費。廣州淪陷前夕,黃少強在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的任教因國難而被迫中斷,攜眷流亡香港。

在他短暫的生命裡,黃少強將精力投入到美術教學、創作、辦畫展等事務上。他的作品參展或舉辦個人畫展達到85次,在國內展出的地點有廣州、佛山、南海、大連、長沙、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在海外參展的地點有比利時、莫斯科、柏林、倫敦、巴黎等。

在其簡歷中1935年至1941年,是他策展、參展最頻密的時刻,僅在1937年至1938年,他在廣州、新會、湖南、廣西地區就參與策展十七場畫展;1938年至1941年,他在香港舉辦黃少強戰地歸來畫展以及民間畫會展覽達13場。

1942年香港淪陷,黃少強回鄉。由於叔父資助他的銀行帳戶被凍結,黃少強失去生活來源,貧病交加,但仍堅持辦學教畫。他的金蘭兄弟何漆園寫信,邀他參加日本軍政府組織的華南美術協會,並保證可提供經濟資助。黃少強閱信後,寫詩一首:“恥向畫壇爭席位,願從人世寫哀鴻。青燈禿管平生志,傲骨難回藝術宮”。由於不屑親筆回信,便讓兒子重抄詩稿郵寄出去。

這一年,黃少強患上肺病,又被強盜打傷。他在5月23日日記裡寫道:“我期待著我那病體的康復,好領著你們把藝術之火重燃。”但病魔還是沒有放過他。9月7日,他去世于出生的祖屋裡,正值42歲。因死後無錢買棺木,家人向鄉里兄弟籌資入葬。

他的人生儘管短暫,活著時就像一團不斷燃燒的焰火,用畫作提醒世人,不忘國恥。正如美術評論家、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李偉銘所說,在中國畫家隊伍中,像黃少強那樣終生持續不懈、一往情深地描繪市井細民的日常生活的畫家,並不多,黃少強以“到民間去,百折不回”為號召,以自己的努力為表率,吸引並激勵群體的創造激情的藝術家,更加少見。

文圖丨佛山日報記者束維

編輯丨鐘靜文